如今的助農直播間,已經越來越懂得怎么戳中消費者了:有的果農會舉著剛摘的蘋果來展示,露水還掛在果皮上;有的干脆把直播間直接搬到田地里,麥芒都快蹭到鏡頭....鏡頭里的農產品新鮮得能聞到土味,你是不是也像這樣,忍不住點了“立即下單”?
而這正是不少農人、返鄉創業者都喜聞樂見的成果。在不久前發布“十五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及“鄉村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并強調要“健全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鄉村振興投入力度不斷增強”。所謂“社會積極參與”,說白了就是盼著更多力量幫農民多賺錢。而在這點上,直播電商確實是不得不提的一個行業。電商主播們能為助農使多大勁兒,了解后就會發現,他們絕不是扯著嗓子吆喝那么簡單。
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東方甄選,自帶助農基因成立的他們,所做的工作不只停留在帶貨層面,還通過拍攝短片挖掘農產品背后的故事、開展溯源直播展示真實場景、組織交流學習優化供應鏈體系。這種模式讓山東農特產從沒人知曉的地頭貨升級為有故事、有辨識度的地域名片,不僅可以打開長期銷路,更將推動當地農業從單一種植模式向融合的系統轉型。
![]()
董宇輝在楊凌農高會的表現,則展現了另一種助農打開方式。這位從陜西農村走出的主播,沒有吆喝“上鏈接”,卻在兩個半小時里帶火了海量陜西農特產。他說“農業是一個很長很長的產業,真正與我們每天三餐息息相關,整個鏈條希望讓大家看到”。他講童年記憶里的“杏黃麥熟”,把農耕文明與現代農業科技串聯成了故事。直播結束后,“南稻北麥”“為什么是楊凌”“故鄉味道的眷戀”“我們生活的日常”等話題迅速成為了熱點。這種用文化和知識為農產品賦能的方式,讓助農跳出了“賣貨”的淺層邏輯,變成了對農業價值的深度傳播。
![]()
如果說東方甄選和董宇輝的優勢是“前端拉近距離”,那薇婭團隊就專在“后端扎根基”。早在2019年,薇婭就深入安徽碭山,推動當地從賣鮮梨轉向賣梨膏,參與優化產品貯存方式、品牌外包裝設計,最終讓碭山梨膏一炮而紅,帶動超10萬農戶就業、1.3萬戶果農脫貧;在云南永勝,其溯源直播單場引導銷售160余噸軟籽石榴,更建立起“從果園到消費者”的直連機制。如今的“謙尋超級商店”小程序延續了這種思路,與云南大理軟籽石榴基地、甘肅積石山玉米科技小院的合作,讓農戶不再被動等待收購,而是能主動參與到產業鏈分工中,這種從“帶貨”到“建鏈”的轉變,實實在在呼應了“增強內生動力”的核心需求。
![]()
不管是董宇輝的“文化賦能”,還是薇婭的“建鏈造血”,其實都指向一個理兒:真助農從不是“賣完這波就走”的一次性買賣,而是要給鄉村留下能扎根的辦法。這些直播間讓數字經濟真正“沉”到了田間地頭——當流量變成產業鏈的動力,當消費者的信任變成農戶的底氣,直播間就不再是臨時的賣場,而是能幫農民長期增收的陣地。
![]()
說到底,主播們能為助農使多大勁兒,看的不是單日賣了多少貨,而是留下了多少“帶不走的財富”:是董宇輝種下的文化認同,是薇婭搭起的產業鏈,是東方甄選鋪好的產銷路。這些扎根在鄉村的“種子”,才是直播助農最實在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