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2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在位于陜西的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舉行。會上不僅集中展示了種業創新、智慧農業、綠色技術等前沿成果,更以61個簽約項目、超百億元產業合作的亮眼成績,揭示科技創新如何系統性重塑傳統農業。
在農高會的專家咨詢活動現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正茂被糧農團團圍住,“種小麥得加點磷肥,促進根系的增長”“防治小麥赤霉病,得靠種子‘硬氣’。”張正茂耐心地解答。在楊凌示范區這片被稱作“中國農科城”的土地上,種業不再只是傳統的選育栽培,而是融合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編輯等高新技術的科學實踐。
截至目前,楊凌已累計培育小麥品種200多個,推廣面積超過20億畝,增產小麥1000億斤以上。近年來,楊凌以建設國家旱區種業創新基地、打造中國楊凌農創匯為總抓手,建成了楊凌種子產業園、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國家(楊凌)農作物種質資源中轉隔離基地、楊凌種業創新中心,聚集了種業企業110余家。
傳統農耕的經驗驅動,正被智慧農業的數據決策替代。在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電子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光照、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技術人員輕點鼠標就能遠程調控整個園區的環境條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趙艷茹團隊研發的智能苗圃巡檢機器人,能夠自動分析作物生長狀況、識別病害風險并預估產量,通過AI算法生成精準的農事決策報告,徹底改變了以往依賴肉眼觀察的滯后管理模式。
綠色創新是此次農高會的另一大亮點。深圳中農秸美科技公司展示的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通過合成生物方法將秸稈轉化為高價值材料,既避免了傳統焚燒帶來的污染,又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展會期間與多家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生態農業展區,“農業+文旅+文創”的復合產業模式展現出強大生命力,長安區唐村的農旅融合案例、鄠邑區藍莓基地的三產融合實踐,都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經濟日報記者 雷 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