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噩耗,內心被極度的震驚所籠罩。湘潭大學37歲的劉昊霖教授,就這樣匆匆地離開了我們,這一消息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敲擊在每一個聽聞者的心上,實在是太讓人揪心不已。
![]()
37歲,對于一個學者而言,那是正值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紀。劉教授是博士,更是博導,在學術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要知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代表著國內科研領域的頂尖水平,能夠獲得主持資格,意味著他在專業領域的研究得到了權威的認可,其研究方向具有極高的創新性和前瞻性。
而且,他還在頂級期刊上發表過好幾篇論文。頂級期刊,那是學術界的金字塔尖,每一篇論文的發表都凝聚著無數的心血和汗水,都代表著在該領域的前沿探索和重要突破。從本科開始,他便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憑借著自身的努力和天賦,不斷攀登學術的高峰。
![]()
他本應在未來的日子里,繼續深耕科研,產出更多具有影響力的成果,為學術界添磚加瓦,為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然而,命運卻如此殘酷,說沒就沒了,這怎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其實,劉教授的離去并非個例。僅在今年,光公開報道的,就有30多位中青年教師離開了我們。這些中青年教師,每一個都是各自行業里的骨干力量。他們是高校課堂上的靈魂人物,用自己的知識和熱情點燃學生們求知的火焰;他們是科研項目中的中流砥柱,在實驗室里日夜奮戰,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他們是學術交流中的活躍分子,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舞臺,展示著中國學者的風采。他們本應是推動行業發展的主力軍,卻過早地凋零,這背后所隱藏的“卷”文化,實在是讓人想想都感到窒息。
![]()
在當下的學術和教育環境中,“卷”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為了爭取有限的科研資源和晉升機會,教師們不得不拼命地申請項目、發表論文。項目數量和論文發表的質量與數量,成為了衡量一個教師能力和價值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標準。于是,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長期的高壓工作,讓他們的身體和精神都處于極度疲憊的狀態。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保養和維修,最終只能提前報廢。
有學者研究指出,過度的“內卷”不僅會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還會影響整個學術生態的健康發展。在“唯項目、唯論文”的評價體系下,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學術造假、抄襲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違背了學術的初心和道德底線,也阻礙了學術的創新和進步。
![]()
我們不禁要反思,難道項目和論文真的比生命還重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比起再多的項目、論文,能好好吃飯、睡個好覺,才是做一切的前提。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去。
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現有的評價體系,不能讓“卷”文化成為壓垮教師們的最后一根稻草。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該建立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評價機制,注重教師的綜合能力和長期貢獻,而不僅僅是項目和論文的數量。同時,社會也應該給予教師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讓他們能夠在一個相對寬松、健康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
![]()
劉昊霖教授的離去,是一個悲劇,更是一個警鐘。它提醒著我們,要關注教師們的身心健康,要重視“內卷”背后的問題,讓學術回歸到它原本的純粹和美好,讓每一位學者都能在健康的環境中綻放自己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