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導語
Introduction
造車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國慶節期間,武漢這邊的天氣不錯,但確實挺熱。5日這天,我開了輛車出發,不是去什么景點,而是去了黃岡市高新區。我的目標是長江邊的一家工廠——“湖北星暉新能源智能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馬星暉工廠”)。
![]()
圖|湖北星暉新能源智能汽車有限公司1號大門
之所以去探訪,是得到了一個獨家消息,這家工廠可能會被武漢地區新冒出來的“造車新勢力”用來造車。這匹造車“楚馬”,就是恒信汽車集團旗下、總部位于孝感的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楚能新能源”)。
而我要去的這家威馬星暉工廠,是已經停產的威馬汽車的兩個制造基地之一。前些天傳得沸沸揚揚的“寶能復活威馬”的復產消息,實際上是涉及另一個溫州基地的復產,沒有關聯到黃岡的這座工廠。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楚能造車是所謂的“經銷商造車”。所以,這件事就非常有意思,也是我這次探訪的主要目的。楚能造車會不會盤活這家工廠呢?
01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很快就到了黃岡高新區的威馬星暉工廠,跟今年年初媒體報道的情況大差不差,我開車繞著整個廠區轉了一圈,這座占地面積1045畝的廠區一片沉寂,依舊沒有任何“復活”的跡象。后面偌大的停車棚依舊空蕩蕩的。
![]()
而且,經過八九個月,大門口(一號門正門)門牌前的草長得老高了,完全遮住了門牌,“以前年年弄,到了冬季肯定有人來把這些都打平,怕起火。”可能是很長時間不來人,留守的門衛倒是挺熱情地招呼著我,還給我倒了杯水。我跟門衛聊了會。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這座工廠是2017年開建的,當時承載了湖北黃岡的無限期望。不過,開工以后,總共造了2萬輛車(主要生產W6車型)就停產了,令人唏噓。
作為湖北省重點發展項目之一,當初威馬星暉工廠規劃總投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項目占地1,045畝,建設面積30萬平方米,一期規劃建成沖壓、車身、涂裝、總裝、電池五大車間,規劃建成后為當地提供約2,200個就業崗位。
“那時候,后面的車棚都停得滿滿的。”當我說到廠區后面空蕩蕩的停車棚時,門衛嘆了口氣。工廠從2022年下半年停產后就再沒能啟動,“車間里面的車,都還是嶄新嶄新的呢。”
![]()
現在,除了留守的10個人,主辦公樓里還有部分工作人員或者管理人員,“他們一般以前天天來,現在也不來。”而靠近廠門口的停車棚里,也有一排有42輛車,門衛說,那是已經付了錢、合格證都拿走但還沒提走的車。
問題是,當地不著急嗎?“經常來人開會啊什么的,工廠停在這里,肯定著急啊。”門衛回我,再加上,與黃岡隔江而望的黃石市的漢龍工廠如今已經被長城汽車盤活,黃岡應該更有迫切的想法了。
2023年,還曾有個花邊新聞,黃岡與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有意通過法拉第未來盤活威馬星暉工廠。不過,后來沒了下文。
如今雖有恒信(楚能)接盤的傳聞,門衛也肯定知道些什么,但是,“這個事不知道是確不確定,你叫我們怎么說?”
為什么消息傳楚能新能源會用威馬的黃岡工廠?實際上,威馬星暉工廠的價值就在于獨立的生產資質,楚能新能源要造車,這座工廠滿足條件。但是,為什么工廠還沒動靜呢?原因也恐怕在于資質吧。
![]()
2022年初,工信部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委托生產試點工作的通知》,代工政策將由過去的單一資質要求變為雙資質要求,即不僅代工企業需要有生產資質,委托方也要有造車資質,這使得造車之路門檻更高。
同時,按照行業人士的分析,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進入殘酷的淘汰賽,馬太效應非常明顯。所以,新玩家將面臨難以逾越的政策、市場、技術、資源等四重壁壘。
而面對非常高的政策壁壘,要獲取資質有三條路:收購已有資質的企業、找有資質的車企代工,或者自己申請資質。眾所周知,小米拿到的是最后一張生產資質,“借殼造車”2024年后又被徹底封死,而且還有嚴苛的研發、專利和生產標準門檻。
所以,在完整的“雙資質”(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和準入資質)已成為稀缺資源的當下,楚能如果接手威馬星暉工廠,造車資質就有了。當然,還得有準入資質。那該如何解決呢?
![]()
從工廠現狀來看,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楚能造車還在觀望,還在和黃岡談。還有一種情況是,楚能現在要用這個資質,但是,自身得先解決準入資質。
不過,威馬星暉工廠還有個大麻煩,就是股權的問題。湖北星暉公司作為這座工廠的資產主體,其60億元股權被凍結。威馬星暉工廠雖手握轎車、SUV、MPV生產資質以及15萬輛年產能,卻因資金鏈斷裂淪為“僵尸工廠”,才導致資源白白閑置。
而資金缺口如此之大,如今,即便寶能接盤溫州工廠,說是要復產,對黃岡工廠恐怕也有心無力吧?再說,隨隨便便拿出60億元,也不是精明的楚能新能源代老板的風格。
另外還得說一句,雖說這幾年造車浪潮一輪又一輪,但到小米入局造車,行業公認的是,造車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而今,楚能新能源還敢宣布殺進來造車,確實是讓人佩服其勇氣。
02
造車“大冒險”,信心來自過往成功
要造車,必然是掌舵人的決策。那么,楚能造車的掌舵人是誰?
![]()
答案是恒信汽車集團董事長代德明。196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代德明,此前創造了“荊楚傳奇”,以退役兵哥的華麗轉身完成了人生逆襲。
從退伍轉業成為一名基層業務員干起,1994年30歲的代德明選擇創辦家電公司下海經商,并拿到了格力、美的等品牌的代理權,干得風生水起。2000年,代德明預判形勢當機立斷,創立湖北恒信德龍實業有限公司,正式從家電銷售轉行到汽車銷售業務。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黃金十年的機遇被代德明抓住。2002年,恒信德龍開設宜昌第一家廣州本田4S店,又陸續拿到大眾、雪佛蘭、豐田、乃至梅賽德斯奔馳、凱迪拉克、雷克薩斯、奧迪等豪華品牌的代理權。
2011年我在湖北黃石的時候,那時恒信德隆旗下4S店已經有70多家了。后來的10年多里,恒信汽車集團的銷售區域逐漸擴大,截至2025年,恒信汽車集團在全國15個省份、60多個城市建立布局,擁有超過310家4S店。
![]()
現在的恒信集團,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經銷商集團,并且是全國第四大經銷商集團。2024年,恒信集團的總營收達785.12億元,總銷量超過41萬臺。不僅如此,恒信集團掌門人代德明還是一位“超級牛散”,在股市中也斬獲頗豐。
也許,正是過往這些成功,給了代德明信心,跨出造車的第一步,有了楚能新能源。而且,從開始干電池的第一天,楚能新能源和代德明就躊躇滿志,覺得自己能干成。
2021年8月,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主營業務為新能源儲能電池、動力電池、能源管理系統的研發與制造。并且,擴張速度相當快。公司成立第五個月就投資100億打造楚能江夏基地,并僅用10個月工廠建成投產。如今,造車的部分也在江夏基地里面。
產品方面,楚能倒是非常聰明地避開動力電池的擁擠賽道,選擇了儲能領域。
背靠水電大省湖北,楚能新能源陸續推出20.5Ah、100Ah、150Ah、280Ah、314Ah、625Ah等不同規格電池,并在2023年打出“價格戰+產能擴張”牌,將280Ah儲能鋰電池的價格打到了0.5元/Wh以下。
![]()
通過價格戰,楚能快速擴張。截至2025年,楚能新能源已在孝感、武漢、宜昌三地相繼建成總產能超過110GWh的儲能和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總規劃產能超350GWh,上演了令業界矚目的“楚能速度”。還有一點是,這幾百億的投資代德明用的都是用自有資金,妥妥的“不差錢”,非常有意思。
2025年上半年,楚能新能源儲能電池出貨量超20GWh,位列全球前五。到8月份,全球市占率已經升至8.7%,出貨排名升至全球第四。代德明還宣告,楚能單月出貨量突破8GWh,同時,楚能動力電池業務也步入全國前十。
楚能新能源的野心是,2025年計劃年出貨量超過60GWh,目標躋身全球鋰電池企業銷量十強。業務方面,除了跟國內五大六小、兩網兩建等大型電力集團有合作關系外,楚能還接了日本、美國、澳洲、意大利、英國、印度合作商等數十家國外企業的訂單。
這次,我也去了在孝感的楚能新能源的全球總部探訪。這個總部2024年11月底落成啟用,57萬平米的規模(總規劃300萬M2)相當宏偉,是之前我去四川調查的眉山經開區的中創新航面積的3倍多。畢竟,這個2022年開始的鋰電池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高達675億元,設計產能150GWh。
![]()
另外,全球總部1.8萬平米的楚能研究院看起來也很有氣勢,規模跟其體量相匹配。據悉,目前楚能研究院已經有兩三千人的規模。不過,這反而顯得造車方面的人員儲備跟這里的差距相當明顯。
如此規模的研發人員儲備,專利方面自然層出不窮。截至2025年3月,楚能新能源已申報了超4500項專利,研發60余款產品,產品認證超160項,已取得UN、UL、IEC等權威認證,測試中心獲CNAS國家級認可。
探訪下來的最大感覺,作為孝感市首個投資體量最大、建設規模最大的工業項目,可以說,楚能新能源在儲能方面的意志非常堅決,動作相當快,規模相當大。只是,楚能在儲能電池的成功,真能在造車領域復刻嗎?
03
相比電池,造車明顯剛起步
外界可能不太清楚的是,楚能新能源的孝感全球總部,只是負責儲能電池。而楚能造車的主體,是“楚能(武漢)汽車有限公司”,注冊地址是“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龍陽三路1號24層A座”。
![]()
圖|位于龍陽三路1號的恒信大廈
坐落于這個地址上的,是恒信汽車集團的總部恒信大廈。我也順帶去看了一下,完全的寫字樓風格。而核心的技術研發還是以江夏基地為主,主體是“武漢江夏楚能汽車技術研發有限公司”。根據企查查的信息,這家公司是7月9日才核準的。
所以,去過黃岡的威馬星暉工廠后,我的下一站就是楚能的江夏基地,探訪其核心技術研發部門的情況。不過,在江夏基地探查一番后,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根據我的了解,基地內部,楚能汽車研發技術中心已經建好,就在楚能3號公寓旁邊,楚能新能源研究院(武漢)的對面。前面媒體爆過,楚能新能源汽車業務部門規模已超百人,并且還在招兵買馬。不過,根據技術中心的面積和規模,能容納的人員大致在幾百人。
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楚能對外展示的野心不小,楚能汽車也在獵聘上掛了很多招聘職位,項目工程、采購、產品、人機交互、造型、CAS汽車數模、流程體系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都在招攬,甚至包括底盤、三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方面的人才,明顯是新能源整車制造的方向布局。
![]()
圖|高層建筑是武漢江夏楚能汽車技術研發有限公司的3號公寓
不過,網友也反饋,待遇看上去十分不錯,實際薪資可能會有差異。比如,有楚能造車部分員工爆料楚能汽車研發技術中心的薪資待遇情況,“楚能汽車研究院是大小周,五險一金繳納不多,入職過來相比之前基本沒漲薪。年終獎不固定0到4個月。”
另外,江夏基地屬于武漢市區內比較偏遠的漢南,不在繁華地段。所以,真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話,招聘更多人才的成本投入,以及如何安排應聘過來的人才,就是一個很考驗智慧的問題。
還有,不得不說,真要造車,這百來人肯定不夠,小打小鬧也成不了氣候。像吉利/奇瑞等頭部車企,研發人員至少都是2~3萬人的規模。就算新入局的小米造車,其研發團隊2025年二季度也已經擴充到22631人,加上超百億研發投入,這還只是開始……
我在門口找了個干活的工人打聽,說楚能的造型研究院、整車測試中心、焊裝試制中心、總裝試制中心,基建都已經封頂,但內部的設施還沒有完成,有的坑還沒填平。此外,后面還有個建好的小型的特殊路試車場。
![]()
當然,從現有的這些設施規模和配置來看,我們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楚能造車還是起步階段,還無法跟奇瑞、吉利等頂流的自主車企比。畢竟,如果這樣造車能成功,那也太容易了吧?
所以,目前這點投入是遠遠不夠的。相比在儲能電池領域真金白銀的投入、重倉,造車方面這點“擠牙膏”式的投入顯得很謹慎,那么,是不是恒信和代老板也有顧慮,造車沒法像儲能電池那樣“梭哈”?
“這個產業空間更大。”代德明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過造車的可能,并表示,過去汽車100年的發展是歷史,未來100年是新能源產業的開始。但是,雖然對外說了很多次,目前來看,實際的造車行動上還是有所保留。
既然造車投入并不大,黃岡那邊的威馬星暉工廠也沒有動靜,楚能造車是不是“權宜之計”?至少,造車看起來還是像試水的狀態,代老板似乎并不會“腦門發熱”。
04
相比電池,造車明顯剛起步
說到造車的“車車”,就更要考戰略眼光了。既然楚能新能源吹響造車集結號,那么,產品就是繞不開的關鍵。而且,楚能(恒信)造車是跨界,是來到一個全新的領域發展,首發車型就更重要。
![]()
而此前有媒體爆料稱,楚能新能源秘密研發的第一款車對標問界M5(參數丨圖片),定位增程SUV,而長期車型規劃中包含純電車型。顯然,能說的不多,也沒有更多信息了。
還有媒體表示,“楚能的技術儲備非常全面,招聘直接全鏈條覆蓋底盤、三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造型、產品經理,甚至細到人機交互……楚能新能源的技術研發實力不容小覷。”不過,我這次實地調查下來,造車似乎才剛剛開始。
另外,我們都說要有兩手準備,楚能在自研造車的同時,也采取了一種更精明的“合作造車”模式。
有媒體報道過,代老板在布局整車制造業務時,充分考慮產業鏈整合和商業模式創新,意欲借助現有電池客戶資源,與一汽、東風等合作伙伴探索“電池企業+整車廠商”協同創新模式。
![]()
圖|零一汽車“小滿好運來”重卡展示,背后為楚能新能源孝感總部大樓
截至目前,已有近30款搭載楚能電池的車型入選工信部公告目錄。而工信部發布的第398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楚能新能源動力電池(磷酸鐵鋰)合作車型新增4款。客戶多了,思路也打開了。
不過,這種“合作造車”模式的第一款產品,是商用車。2025年8月27日,楚能新能源與零一汽車合作推出的“小滿好運來”純電動重卡正式上市。該款重卡搭載的是宜昌楚能基地生產的324Ah大容量電池,循環次數突破7000次,能量密度高達193Wh/kg,最大支持1.3C充電。
其中,楚能的電池研發團隊也深度參與了“小滿”系列重卡的整車設計。據介紹,“從電池布局到熱管理系統優化,實現了電池與整車的無縫適配。”這種解決之道的目標,是楚能新能源提供從電池到系統的全方案支持,零一則聚焦整車集成與智能駕駛,打造“1+1>2”的合力。
![]()
有人說,或許楚能可以參照65%核心零部件自研自產的零跑,從動力電池出發、借助上游的供應鏈控制能力控制成本、打通整車全棧自研,走性價比的親民路線,依然有成功的可能性。
問題在于,楚能并不是有多品類產品的零部件供應商,目前僅僅是在儲能電池系統方面有所積累,而三電系統、電子電氣架構、底盤、座艙、智駕、系統集成等等部分,都需要很深的技術底蘊和長時間的積累。
而楚能想要跨越從電池到整車的跨度,不得不說,造電池和造車,難度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造車至少是百倍的難度。迎難而上勇氣可嘉,不過,還是需要冷靜考慮。畢竟,現在的技術迭代速度前所未有,對于新入局的玩家而言,容錯空間趨近于零。
至于關鍵的資金方面,不管是恒信還是楚能,都沒有成功上市,楚能新能源的兩大項目都是自有資金投入。造車方面,從目前的投入看,僅僅是個開始,楚能又能融到多少資,我們并不清楚。不過,從儲能電池豪擲幾百億來說,我們并不擔心代老板在造車方面投多少的實力。
![]()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資源方面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幾大汽車產業集群已形成完整的閉環,將土地、人才、政策等核心資源深度綁定,新入局者,不得不“走鋼絲”。此前,雷軍曾感慨小米造車“剛剛好”,可以說把握住了最后的窗口期。
重重壁壘之下,2025年楚能新能源入局造車,并且還想復制比亞迪之路,目前來看,難度頗高。如果想依托自身積累的核心資源(自產電池、龐大的渠道網絡)來打造差異化競爭力,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也存在巨大變數。
這一圈恒信和楚能的四大基地跑下來,總體感覺是,代老板應該相當清楚造車的難度,重倉投入儲能電池是沒有問題的,代老板說過,“進入儲能行業,很多人都說很殘酷。但哪個行業不殘酷?哪個行業沒有競爭?看看展會上人山人海,哪個行業還能如此熱鬧?有生意做,有競爭可參與,有發展空間,這就是機會。我永遠看好市場的未來。”
![]()
但是,九死一生的造車之路,相信他即使看好未來,也絕對會權衡再三、慎重考慮。現在的造車投入是不是試水不好說,但是,如果真要造車,沒有儲能電池的決心和意志,是難以成功的。
![]()
責編:杜余鑫 編輯:何增榮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超豪華純電市場,迎來破局者
新勢力造車,和過去說再見|15年的熱血與榮光①
庫存“壓垮”經銷商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