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搜三連擊:辭職、創業、吃“回頭草”
2025年9月,宗馥莉辭去娃哈哈董事長職務的消息引爆輿論。這位被貼上“娃哈哈長公主”標簽的80后女掌門,要以全新品牌“娃小宗”單挑父親打下的江山。
正當大家觀望又一場“商標大戰”時,劇情急轉直下:10月23日,娃哈哈突發重大戰略調整,辭職僅41天的宗馥莉以宏勝集團總裁身份回歸,多家媒體拍到宗馥莉現身娃哈哈總部,工牌卻換成了“宏勝集團總裁”。幾乎同一時間,天貓“娃小宗旗艦店”停止上新,經銷商群公告“暫停招商”。短短三周,辭職、創業、回巢三連擊,網友戲稱“最快反轉爽劇”。
![]()
二、“娃小宗”為何熄火?——終端不賣、渠道不認、消費者不買賬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宏勝內部人士透露,“娃小宗”首批主打蘇打水與無糖茶,出廠價比元氣森林低15%,但經銷商必須“捆綁”進娃哈哈純凈水,否則不給開戶。江蘇一位做了二十年娃哈哈的縣級代理直言:“娃哈哈賣的是品牌,娃小宗是誰?消費者問起來,我解釋不清。”
更致命的是,終端陳列照片顯示,“娃小宗”被擺在貨架最底層,價簽甚至用手寫。《第一財經》引用某連鎖商超采購的話:“新品沒有廣告、沒有明星、沒有IP,條碼費卻比農夫山泉貴,我們直接拒了。”
沒有品牌故事、沒有情感記憶,僅靠“宗馥莉”三個字就想撬動渠道,結果可想而知。首批備貨3000萬,退貨率超過60%,一位宏勝前員工私下感慨:“終端不動銷,倉庫里日期一過,只能拉回工廠倒掉。”
![]()
三、“父女斗”還是“元老逼宮”?——一封舉報信背后的股權暗戰
外界看熱鬧,內部看門道。2024年,一封落款為“娃哈哈元老聯誼會”的舉報信在社交媒體瘋傳。信中直指宗馥莉“激進改革、排除異己、掏空國資”,并聲稱已向浙江省國資委遞交舉報材料。
雖然娃哈哈當晚發聲明稱“內容不實”,但《經濟觀察報》跟進發現,信中出現的大量財務數據與員工花名冊,與工商信息高度吻合。接近董事會的消息人士告訴《財新》:“老臣們擔心宏勝訂單被轉移到新品牌,影響分紅,于是聯手‘逼宮’。”
宗慶后時代,娃哈哈采取“總部—經銷商—聯銷體”三級架構,各地廠長、銷售老總手握千萬級返利。宗馥莉上臺后,試圖把生產、營銷、電商全部收歸宏勝,相當于動了“封疆大吏”的奶酪。一位前省區經理向記者坦言:“我們認的是‘娃哈哈’這塊招牌,不是宗家父女任何一人。”
![]()
四、王老吉VS加多寶:品牌才是消費者心中的“真身”
十年前的“紅罐之爭”早已驗證:渠道、配方、廣告都可以復制,唯獨“王老吉”三個字無法帶走。加多寶輸掉商標案后,即便砸下500億廣告費,市場份額仍從70%跌到30%。
今天,“娃小宗”面臨同樣的魔咒。娃哈哈在消費者心智里等于“童年回憶”“AD鈣奶”“純凈水”,而“娃小宗”只是一個諧音梗。正如營銷專家空手所言:“品牌是公共記憶,不是私人家徽。”宗馥莉高估了個人IP,低估了老品牌的情感護城河。
![]()
五、宏勝回爐:“以退為進”還是“被邊緣化”?
回到宏勝,宗馥莉看似手握飲料代工、奶粉、包裝等十幾家工廠,年營收也過百億,但《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宏勝70%訂單仍依賴娃哈哈品牌授權。換句話說,她并未真正跳出父親的引力圈,只是從“前臺”退到“后臺”。
一位投行消費分析師算了一筆賬:娃哈哈商標價值經第三方評估超500億元,而宏勝的凈資產僅180億元。“只要商標不放手,宗馥莉就永遠打的是‘副牌’。”
![]()
寫在最后:消費品市場仍是品牌為王,情感記憶不會隨血脈自動續杯
從王老吉到加多寶,從娃哈哈到娃小宗,一次次案例提醒我們:老百姓對熟悉的老品牌有感情,卻對“某某二代”無義務。渠道可以談、資本可以談,唯獨心智難以談判。品牌不是營業執照上的字號,而是幾代人共同的生活記憶;它不是家族私產,而是公共情感。
宗馥莉的“回頭草”給所有試圖用個人光環撬動消費市場的“二代”們提了個醒:在消費品江湖,老品牌才是那艘已經下水的巨輪,任何個人或家族,都只是過客,而非船舵。誰能尊重并延續這份公共記憶,誰才有資格談“創新”;否則,再響亮的姓氏也抵不過超市貨架上那一聲熟悉的“老板,來瓶娃哈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