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這場沖突早已超越了地域爭奪的范疇,成為世界地緣政治格局重塑的催化劑。
戰火延續至今,俄羅斯與烏克蘭都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而停火談判遙遙無期。
俄烏血戰,誰將得利?
本文將以冷靜的分析、嚴密的邏輯,回答——俄烏戰爭,誰是贏家?
![]()
一,德國與日本:重整武裝的“復活者”
德國和日本無疑是俄烏戰爭的受益者之一。
兩國在二戰后長期受制于戰敗國身份與憲政和平主義約束,而俄烏戰爭的爆發成為它們重新武裝的最佳契機。
1,德國的“軍事復興”
長久以來,德國以經濟強國、政治低調著稱,德國是北約內部的軍事“短板”幾乎成為共識。
而俄烏戰爭的爆發徹底改變了德國的戰略心態。
面對俄羅斯威脅與美國戰略收縮,德國宣布史無前例的軍事重建計劃: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5%;現役規模擴充至24萬人;大規模裝備現代化升級,包括引進F-35戰機、改造輕型航母與潛艇;積極推動歐盟防務一體化,與法國、波蘭等國共建下一代軍備體系。
德國順勢調整國家安全戰略,意圖在成為歐洲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后再成為歐洲的軍事中心。
這種轉變,事實上意味著德國已走出戰后陰影,意圖第三次試圖一統歐洲。
![]()
2,日本試圖突破和平憲法,重新武裝。
同樣的邏輯在日本身上重演。
日本長期以“和平憲法”為盾,避免卷入地區安全糾紛。
然而俄烏戰爭讓東京意識到重新武裝的機會來了。
于是,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突破性舉措:2027年前將軍費提升至GDP的2%;放寬武器出口限制、加強美日同盟;采購F-35戰機、改造“出云”級航母,發展遠程打擊能力。
有日本政治家甚至提出“核共享”設想,反映出日本對安全問題的全新態度。
從戰略角度看,俄烏戰爭成為日本“正常化國家”的加速器。
日本的軍事現代化為重塑有利于自己亞太力量格局蓄勢。
從和平主義到安全再武裝
德國與日本在地理上相距甚遠,在歷史上卻有驚人相似性:同為二戰戰敗國,同受美國約束,同在冷戰后期逐漸邊緣化。而俄烏戰爭打破了這種“被動安全”的平衡,兩國借機重塑國防體系,實質上為未來的國際秩序重新布子。
換言之,無論俄烏戰場誰輸誰贏,德國與日本——都贏了。
![]()
二,土耳其:從“區域玩家”到“地緣中樞”
土耳其或許是最巧妙利用戰爭紅利的國家。
俄烏戰爭令俄羅斯精力和資源被大量牽制,而埃爾多安則趁勢擴張其地緣版圖。
1,支持朱利亞奪取敘利亞。
在俄羅斯降低對中東事務投入的背景下,土耳其通過代理人戰爭重新奪取敘利亞北部話語權,穩住了庫爾德問題的掌控。
2,在高加索方向的突破戰果輝煌
阿塞拜疆與亞美疆的沖突中,土耳其強勢介入,使阿塞拜疆逐漸擺脫對俄羅斯的依附。
俄勢衰、土勢漲,成為南高加索格局重大轉折。
3,中亞“突厥圈”的崛起
借助語言文化聯系,土耳其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加強經濟與軍事滲透,推動“突厥國家組織”實質化。
4,外交上話語權大大提升。
作為北約成員,土耳其一方面向烏克蘭提供無人機和援助,另一方面拒絕完全制裁俄羅斯,甚至成為俄歐能源轉運與金融通道。其外交靈活性令其在西方與俄羅斯之間都保留了話語權。
因此,土耳其堪稱俄烏戰爭的第三方贏家:政治影響力提升、經濟收益增加、地區主導權擴大。
![]()
三,誰是最大的贏家?——取決于戰爭的結果
俄烏戰爭的多次拉鋸,導致全球勢力重組的天平搖擺不定。
而“最大贏家”,要從不同結局來判斷。
1,若俄羅斯戰敗、甚至解體——歐洲是最大贏家
對歐洲而言,俄羅斯解體意味著天然安全威脅的徹底消失。
長期以來,歐洲不得不在安全與獨立之間做權衡——既要防范俄國的軍事擴張,又要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
如果俄羅斯的軍事力量被削弱乃至瓦解:歐洲安全支出將驟減;美歐之間的依賴關系將重新定義;歐洲有望實現真正的戰略自主。
這背后是經濟與主權的雙重解放:每年可節省上萬億美元的安全預算,同時擺脫美國對其能源與防務政策的“戰略勒索”。
此時的歐洲,將是地緣意義上最直接、最純粹的贏家。
![]()
2,若俄羅斯戰敗但不解體——美國是最大贏家
這種局面下,俄羅斯虛弱但仍存在,足以讓歐洲繼續保持安全焦慮。
于是,美國的戰略地位反而被長期鎖定:北約將繼續以俄威脅為名強化擴張;歐洲對美國防務與軍工的依賴不減反增;美軍工業復合體與能源巨頭持續獲利。
換言之,只要俄羅斯“不徹底倒下”,美國就能用有限成本維持歐洲的長期從屬。
這就是美國的戰略甜點:歐洲不能死,但也不能自由。
也正因此,特朗普等人要求“調停”俄烏——并非單純親俄,而是為了維系這種“有限戰爭+無限收益”的平衡。
3,若俄羅斯獲得有限勝利——美國依舊是贏家
有人或許認為,若俄羅斯守住烏東與克里米亞即為勝利。但從全球結構上看,這對美國影響有限。
烏克蘭對美國而言是“低價值籌碼”:它既非美國的核心盟友,也非關鍵市場;戰爭延長固然消耗北約資源,卻進一步鞏固美國在歐洲的主導。
只要俄羅斯無法向歐洲縱深推進,美國就坐在安全的彼岸,從戰爭、能源、軍工貿易中穩穩獲利。
因此,即使俄羅斯在戰場上贏得局部勝利,戰略上輸家的依然是它自己,而美國仍在收割全球紅利。
![]()
結語——戰爭之外的贏家與人類的“共同失敗”
從地緣政治視角看,俄烏戰爭的贏家名單上可以寫下德國、日本、土耳其、美國、部分軍工和能源集團。但若從文明與人類發展的高度審視——真正的贏家或許不存在。
俄羅斯衰弱、烏克蘭廢墟、歐洲失穩、全球通脹、糧食與能源危機……這些都是對現代文明體系的沖擊。
戰爭讓一些國家獲得權力,卻讓更多國家失去未來。
當德國重新武裝、日本突破憲法、土耳其擴張勢力時,世界實際上正進入一個“后和平秩序”的新階段。
正如冷戰的結束并未帶來永久和平,俄烏戰爭的終結也不會帶來絕對贏家。
唯一確定的是:每一次沖突,都在重塑世界的力量平衡,也在重塑人類對安全與發展的理解。
誰是贏家?
如果以國家利益計算,贏家確實存在;
但若以人類命運的眼光衡量,所有人都在為未來的不確定付出代價。
俄烏戰爭提醒我們:國家贏了,世界未必贏。
真正的贏家,不在戰場之上,而在能避免下一場戰爭的人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