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作為央視門面的擔當,央視新聞主播是不能隨便做廣告的,但是近來有不少網友發現,李梓萌竟然在網上直播賣起了能治病的魚油,這明顯與大眾認知的行為不同。
而且,有些人也恰恰因為她的身份而無條件信任,結果下單之后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難道央視新聞主播也開始做虛假宣傳了?直到國家出手之后,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
信任的雕琢
公眾人物的信譽,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是一種需要用極度自律、個人犧牲和無可挑剔的專業能力,日復一日精心雕琢的稀有品。
看看李梓萌就知道了,為了匹配《新聞聯播》那份獨有的穩重與權威,她常年戴著一頂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成熟不少的假發。這頂假發,遮住的不僅是真實的秀發,更是她生活中活潑風趣的另一面。
這是一種獻祭,她將鮮活的“小我”,奉獻給了那個更宏大、更符號化的“國臉”身份。這背后,是服務于公共符號的職業自覺。
![]()
當然,信任不能只靠一個造型。實打實的業務能力才是壓艙石。想想那個場景:離開播只有短短8分鐘,一份近兩千字的緊急稿件才送到手上。
換作一般人,恐怕早已心跳如雷。她卻能沉穩應對,字正腔圓、一絲不茍地將信息流暢播報出去。這種建立在絕對實力上的權威感,才是她信譽的真正基石。
也正因為她幾乎從不缺席,創下過一年露面112次的驚人紀錄,圈內才送了她一個“鐵打的李梓萌”的稱號。這份穩定,給了觀眾長久的安全感。
![]()
有趣的是,真正讓這份信任變得牢不可破,甚至帶有溫度的,反而是她身上那些“不完美”的煙火氣。比如,央視內部規定,播報中出現一次口誤就要罰款200元。
于是,同事和網友們便開玩笑說,以李梓萌的出鏡頻率,怕不是要“貸款上班”。這種帶著調侃的趣聞,非但沒損害她的形象,反而讓她變得立體而親切。
![]()
同時倪萍也曾無意中透露,像李梓萌這樣工作多年的主播,其實一直在北京租房住。這些細節,讓大眾看到一個脫離了主播臺的、真實的人。
偶爾的失誤,大家也普遍報以理解,畢竟,在那種高壓環境下,誰能保證萬無一失?正是這種專業上的頂尖實力與生活中的樸實反差,讓她贏得了最廣泛的信賴。也正因為如此,她的“臉”,才成了騙子眼中最值錢的“資產”。
![]()
當信任被明碼標價
AI詐騙,玩的不是技術,而是人心,它的核心邏輯,就是對“信任”進行精準的、毀滅性的收割。不法分子挑選李梓萌作為目標,絕非偶然。
他們看重的,正是“國臉”形象背后那份“不容置疑”的權威背書。這場騙局,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赤裸裸的“信譽套現”。
他們偽造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李梓萌”正在熱情推薦一款名為“深海多烯魚油”的商品,聲稱它對頭暈、記憶力減退有奇效。
![]()
這段視頻通過電商直播渠道迅速擴散,許多觀眾,尤其是中老年群體,看到這張熟悉又權威的面孔,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下了單。畢竟,這可是《新聞聯播》的主播,她推薦的東西還能有假?
這場精心策劃的造假直播,一度吸引了超過80萬次觀看。然而,當消費者們滿懷期待地收到包裹時,卻發現里面裝的根本不是什么神奇的魚油,而是一些按照“糖果”標準生產的普通食品。
![]()
憤怒和被欺騙的感覺油然而生,在真相揭曉前,不明就里的網民開始將矛頭指向李梓萌本人,指責她為了利益“騙人”。她的聲譽,在這場她毫不知情的風波中,受到了嚴重損害。
直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介入,并于2023年10月中旬由官方和央視財經頻道共同證實,那段廣為流傳的視頻,完全是利用AI技術合成的贗品。李梓萌本人,是徹頭徹尾的受害者。最終,涉事公司及相關人員受到了應有的行政處罰。
![]()
騙局升級專攻軟肋
李梓萌的遭遇并非孤例,這股利用AI換臉進行詐騙的歪風,早已從傳媒界蔓延開來,體育界等多個領域都未能幸免,其手段甚至變得更加“高明”。
奧運冠軍全紅嬋,也成了下一個目標。網絡上突然出現她為家鄉土雞蛋“代言”的AI合成視頻。這個騙局的陰險之處在于,它不再是簡單的形象嫁接,而是對公眾情感的深度編程和利用。
騙子們深知全紅嬋家境普通、對母親極為孝順的公眾形象深入人心。于是,在偽造的視頻里,他們設計了這樣的敘事:“全紅嬋”在幫辛苦的媽媽賣雞蛋。
![]()
這一下就擊中了無數人的軟肋,欺詐行為被包裝成了一個女兒的孝心故事,購買行為也不再是單純的消費,而被賦予了支持冠軍、體恤親情的情感價值。這種情感操縱,比直接的商業廣告要隱蔽得多,也有效得多。
更令人咋舌的是,為了讓這個騙局看起來更可信,犯罪分子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們緊接著又制作了孫穎莎和王楚欽“出鏡”的虛假視頻,在視頻里,這兩位乒壇名將也在“幫助”全紅嬋一起推廣家鄉的雞蛋。
![]()
這一招,直接將詐騙從“點對點”的個人背書,升級為了對整個“信任網絡”的污染。誰都知道這三位運動員之間關系極好,這種利用他們真實友誼來構建虛假場景的手法,制造出了一種更難被識破的群體背書假象。
幸運的是,全紅嬋的家人及時發現了這個騙局,并迅速通過公開渠道辟謠,才沒讓更多的人上當。但這也敲響了警鐘:騙子們不只在復制面孔,他們還在復制和利用我們社會中最寶貴的情感連接。
![]()
肉眼凡胎如何抵抗
面對越來越以假亂真的AI技術,“眼見不再為實”正在成為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整個社會的信任根基,都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動搖。
有人說,要學會辨別AI視頻的瑕疵。比如,注意看視頻里的人面部表情是不是有些僵硬,眼神是否呆滯,眨眼頻率對不對勁。再比如,仔細觀察手指的數量有沒有出錯,動作流不流暢,背景里有沒有什么東西突然變化,光影匹不匹配。
![]()
這些建議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依賴普通人的“火眼金睛”進行防范,注定會越來越力不從心。我們今天總結出的破綻,可能明天就被新的算法修復了。像全紅嬋家人那樣依靠受害者自救辟謠,也始終是一種被動的、滯后的補救措施。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社會“防火墻”。
![]()
首先是法律之劍。必須大幅提高利用AI技術犯罪的成本,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讓懲罰的力度遠超其可能獲得的非法收益,形成強有力的震懾。不能再是罰款了事,要讓作惡者真正感到“痛”。
其次是技術之盾。矛與盾的較量從未停止。社會需要大力投入和支持開發更先進的AI內容識別與溯源技術。目標是讓每一條虛假信息都能被快速甄別,并能追溯到其始作俑者,讓虛擬空間不再是法外之地。
![]()
再者是平臺之責。視頻的傳播離不開網絡平臺。這些手握巨大流量的平臺,絕不能成為技術作惡的溫床和幫兇。它們必須承擔起內容審核與監管的核心責任,而不是把所有壓力都轉移給用戶。
而這一切的根本,在于提升我們全社會的“數字免疫力”。也就是全民媒介素養的提升。我們需要從小就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養成一種“默認懷疑,謹慎相信”的新型信息消費習慣。
![]()
結語
面對那些刻意利用名人效應,或者極力煽動情感共鳴的營銷,多問一個為什么。別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輕易交出自己的判斷和錢包。
與此同時,保護好李梓萌、全紅嬋們每一張真實的面孔,不讓它們被虛假的倒影所吞噬,就是在保護我們整個社會賴以正常運作的基石。
![]()
大象新聞2025-10-18《李梓萌遭AI仿冒帶貨,別讓技術濫用擊穿消費信任底線丨中聽》
工人日報2025-10-22《AI仿冒名人帶貨不應止于個案查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