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正念 持續(xù)發(fā)聲 歡迎關注
![]()
我講某頭部主播直播間用錄播代替真人出鏡問題的作品被投訴下架了,其實這在預料之中。因為當時著急忙慌,沒有對人物肖像打碼,也沒有用代稱來稱呼他們,所以他們以一貫的侵犯名譽權、侵犯肖像權為由進行投訴。
事情簡單敘述是這樣的。某頭部直播間有活動預告和直播預告,也發(fā)布給了粉絲。然而,直播時直播間畫面很怪異。
第一,沒有在線人數的顯示,替代的是多少人數看過;第二,頭像處顯示首播;第三,出現視頻共創(chuàng)的標志;第四,直播間的畫面下面有時間進度條,可以實時拖動快進倒放到任意時間點,像極了視頻。按照正常理解,這就是視頻,不是直播。
本來大家以為這是廣西的外場。18:00---21:00的時間段,廣西網友拍的視頻顯示天色已黑,華燈已上,而直播間里面的外景仍然是天色明亮。主播人實際是在廣西還是在北京,變得撲朔迷離。直播間里面不止一個人在詢問,這是直播還是錄播,但是沒有回應。
瀏覽了整個直播間頁面,沒有找到任何提示非直播的內容,哪怕像“雨田君”風格的一行小字。
![]()
作品下架了,不代表這個事情不存在。各大平臺對直播電商都不允許采用錄播形式直播,例如抖音平臺規(guī)則中禁止的直播間行為第一條:直播間僅以播放錄制好的音頻、視頻或“直播回放”等錄像素材內容代替直播的行為。
因為直播間本身是一個真人互動的場景,主播是真人,消費者也是真人,雙方可以就商品展示、商品情況進行問答,也有情緒上的互動。如果是錄播,而消費者誤以為是直播,就會出現真人消費者真情實感交流,對面卻是冰冷循環(huán)視頻的情況。這讓我想起電詐手段中的一種,壞人用AI視頻冒充被害人的父母親,和被害人視頻對話,二者邏輯是一樣的。
一般來說,小主播若膽敢如此胡作非為,等待他們的將是強制關播甚至封號。為何頭部主播有這樣的底氣,不得而知,可能答案要問平臺,但平臺未必愿意告知。就像當時我舉報了直播間的錄播行為。平臺只是記錄,讓我等反饋,等到第二天上午才收到消息,說會加強監(jiān)管,如果發(fā)現違規(guī)情況會嚴厲處罰。
當時我還打了客服電話,費了老半天勁才轉到人工服務。客服小姐姐先是說記錄,我強調我抓的是現行,要求他們當下查看。客服解釋說他們部門沒辦法查看,而且工作時間不允許用手機。我要求她向有權限的部門反饋,小姐姐同意了,讓我等待,不要掛機。
過了3分鐘,她回來后開始了錄音機式的循環(huán)答復,始終規(guī)避我的問題,只是反復說您的舉報和意見已經記錄在案,會在12小時之內給我答復。我很想知道這三分鐘里客服小姐姐找了誰,請示了誰,上級又是怎么答復的,但小姐姐始終回避這個問題。我就不為難她了,估計上級的答案沒辦法直接跟我說明。
![]()
這位頭部主播在2025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上還獲得了優(yōu)質主播的稱號,往屆大會還喊出了“正能量大流量”的口號。然而,11月4號晚6點到9點的所謂直播,算幾個意思?
事后,我想了很多,不僅僅針對這位頭部主播,而是關于電商直播間放錄播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
消費者權益的「隱性傷害」
錄播本質是「單向信息輸出」,但消費者誤以為是真人互動時,可能面臨:錯過實時問答(比如提問商品細節(jié)卻無回應)、誤判優(yōu)惠時效性(以為“僅限直播時段”的福利實際已過期)、情感投入錯位(真情實感評論卻對著循環(huán)視頻)。這些隱性損失是否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知情權受損”?普通用戶能否憑錄播證據主張退款或賠償?
平臺監(jiān)管的「雙重標準」
小主播違規(guī)會被封號,頭部主播卻能“等反饋”,這種差異的原因猜測如下。
商業(yè)利益妥協(xié):頭部主播貢獻平臺大量流量和GMV,處罰可能引發(fā)用戶流失或合作糾紛;
人工審核傾斜:頭部直播間被投訴后,是否因“優(yōu)先級低”或“需多層審批”導致處理延遲?
更值得追問:平臺規(guī)則中“禁止錄播”的條款,在執(zhí)行時是否對不同量級主播設置了“彈性空間”?
「優(yōu)質主播」的行業(yè)示范責任
該主播曾獲“優(yōu)質主播”稱號,其行為與“正能量大流量”口號的矛盾,暴露行業(yè)自律漏洞:
頭部主播的“光環(huán)”是否與其合規(guī)義務脫節(jié)?行業(yè)協(xié)會評選“優(yōu)質主播”時,是否應加入“直播真實性”硬性指標(比如要求直播全程開啟實時定位/環(huán)境監(jiān)測)?
若“優(yōu)質主播”帶頭違規(guī),普通用戶對“直播可信性”的信任閾值會降低,最終可能動搖整個直播電商的信任根基。
技術反制錄播的可能性
目前平臺依賴用戶舉報或人工審核,效率低且易遺漏。可探索技術方案:
環(huán)境動態(tài)監(jiān)測:AI比對實時天氣(如“廣西天色已黑vs直播間明亮”)、地理定位(直播內容“廣西篇”,IP地址是否匹配)、聲音背景音(是否有實時環(huán)境雜音,還是剪輯后的“干凈音效”);
互動響應檢測:算法統(tǒng)計“用戶提問到主播回應”的平均時長,錄播通常無法實時互動,會出現“評論刷屏卻無針對性回復”的異常數據。
消費者如何「反套路」辨別錄播?
普通用戶可通過3個細節(jié)快速判斷:
看「在線人數」:直播在線人數會實時波動(進進出出),錄播常顯示“XX人看過”(累計數據,無實時變化);
試「即時互動」:發(fā)一條具體提問(如“現在主播身后的建筑叫什么?”),若3分鐘內無回應或回復與問題無關,大概率是錄播;
查「環(huán)境細節(jié)」:對比實時時間/地點(比如晚上7點的北方戶外,直播間卻陽光明媚),或觀察主播是否有“重復動作”(比如錄播可能循環(huán)播放同一講解片段)。
最后我想說的是,錄播冒充的直播,騙得過算法,騙不過人心,透支的信任,終將反噬流量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