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現演員溫崢嶸同時“現身”三個不同直播間,她身著不同服裝推廣著不同的產品,動作神態與本人高度相似,這一情況很快引發熱議。
演員溫崢嶸同時現身多個直播間? 真假難辨
溫崢嶸并無分身之術,這三個直播間或是錄屏摳圖,或是商家盜用她過往直播素材,經過深度合成、重塑形象與語音,嵌入直播間進行模擬互動。
其實今年4月,溫崢嶸就曾對此進行過聲明和維權,但并沒能阻擋住網絡盜播和AI冒充行為的泛濫。溫崢嶸曾進入一個仿冒直播間質問:“你是溫崢嶸,那我是誰”,結果反被對方拉黑禁言。
![]()
溫崢嶸表示,AI合成手段混淆視聽,侵犯了她的肖像權,她擔心信任自己的觀眾因此而買到假貨。
團隊工作人員發現虛假視頻在網絡傳播后,便持續進行舉報,一天內曾集中舉報50個假冒賬號,有的造假賬號被平臺下架處理,有的剛下架就又換了個形式重新出現,讓人防不勝防。
![]()
對于這樣的情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部分商家只需截取溫崢嶸一段影像,用簡易工具就能生成虛假內容,而他們取證卻要花費很大的精力。
面對AI侵權亂象,治理困境在哪?
盜播和AI仿冒名人直播,讓網友無從分辨真假,憤怒又無奈。就在今年的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正式施行,要求AI生成內容必須“亮明身份”,但是亂象為何依舊在?治理困境又在哪里?
根據民法典及個人信息保護法,未經授權使用他人肖像進行AI合成,雖涉嫌侵犯肖像權與個人信息權益,但司法實踐中,多數案件賠償金額不足萬元,遠低于商家的非法收益。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表示,未經允許以非法目的,通過AI或深度偽造技術改變他人面部、聲音或換臉,可能侵犯肖像權、聲音權。若用于廣告宣傳、直播營銷,還可能構成虛假宣傳。
![]()
面對亂象,監管部門已針對AI虛假直播出臺治理措施。國家網信辦聯合多部門共同發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明確要求AI生成的肖像、視頻需標注“AI生成”,否則將面臨最高10萬元罰款。
但記者調查發現,很多造假者將標注藏在視頻或者直播簡介的角落,或者用極小的字體顯示,消費者很難注意到。
專家認為,網絡平臺應對其直播間里的內容負有監管責任,在AI時代,監管部門也可以同樣使用AI手段對網絡內容實施監管。建議——
消費者可以先向平臺投訴,平臺拒不履行監管義務則需承擔連帶責任。監管部門也可以借助AI實時處理投訴、發現假冒行為,技術無法解決的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處理。
(來源: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