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帆出海 作者丨子墨
“今年絕對不會再買了!”
前一天還信誓旦旦地立Flag,第二天開始瘋狂拆快遞。
進入十月下旬,國內電商行業就已經開始飄起了“雙十一”的硝煙味。定金先行,尾款緊隨其后,等到付款頁面跳出“支付成功”四個大字時,滿屏都是消費者的“哀嚎”:“怎么又沒管住手!”“又當了沖動消費的大冤種!”
買還是不買?除了盤算商品的性價比、實用價值、優惠力度外,還有另一個換算維度——成本價值,即算算一件心儀的商品需要“搬多少天磚才能買得起”。當數字跳出來的那一刻,很多“必入清單”也就瞬間不香了。
基于這種變相省錢的邏輯,一款名為BuyBye的APP在今年5月上線,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款“對購物說拜拜”的生活類應用。點點數據顯示,至今五個月的時間里,該應用下載量已超30萬。用戶表示,“使用后購物變得更加理性,不會輕易沖動消費了。”
![]()
(BuyBye上線以來全商店總下載量,圖源:點點數據)
將關注點置于規模龐大的電商平臺消費群體,一個簡單的數學換算,即可建立預算管理的基礎邏輯,有效抑制非必要消費。與此同時,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AI技術又能夠以何種方式協助用戶更高效地實現預算規劃呢?
簡單計算,跟沖動消費Say Goodbye
BuyBye的核心設計理念源于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思考。當想購買某件商品時,不妨先算一算,為了它需要工作多長時間。通過一個簡單、直觀的數學計算,幫助用戶更理性地看待消費決策。即將月薪換算成時薪,再用商品價格除以時薪,得出為了購買該物品所需的工作時長。
以每天工作8小時為例,若時薪為10美元,那么購買一件100美元的衣服,意味著需要工作1天零2小時;在BuyBye中,這個時間可以被精確到分鐘。使用BuyBye時,用戶僅需輸入想購買商品的價格,應用便會迅速反饋出對應的工作時間,同時還會展示,如果將這筆錢用于儲蓄或投資,未來可能實現怎樣的增長。
![]()
雖然整個計算過程僅需短短幾秒,卻為用戶創造了一個寶貴的“冷靜期”。在按下購買鍵前,稍作停頓與思考,從而有效減少沖動消費。在得出計算結果后,用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購買、不買或不確定。若選擇放棄購買,BuyBye 會自動累計這些被“省下”的金額,并進一步計算出相當于節省了多少工作時間。
BuyBye認為,應用的意義不僅在于幫助用戶抑制沖動消費,更在于引導大眾在點擊“購買”按鈕前,認真思考獲取某件商品所需付出的時間代價。其深層目標,是讓人們更清晰地認知消費背后的真實成本,不僅是直觀的金錢支出,更是用有限生命中的時間所衡量的隱性成本。
insightrackr數據顯示,BuyBye自今年8月起顯著加大了廣告投放力度,主要投放渠道聚焦于Facebook平臺。廣告素材多以日常超市購物場景為核心,并選取了一系列非傳統意義上的商品作為創意載體。
例如,其中一則廣告展示了帶有美人魚尾巴造型的創意毛毯,文案突出強調“僅需工作20分鐘即可擁有”的換算概念;針對歐美用戶普遍熱衷養寵物的文化特點,BuyBye還特別推出了一系列寵物主題的婉拒消費場景廣告;此外,廣告中還穿插了不少兼具趣味性與觀賞性的裝飾擺件。
![]()
(BuyBye廣告投放素材,圖源:insightrackr)
這些商品共同的特點在于:它們雖不屬于生活必需品范疇,卻因其可愛、獨特的設計元素而極具吸引力,也恰恰是大眾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產生沖動消費行為的典型代表。通過聚焦這類商品,BuyBye的廣告創意與其“通過時間成本衡量消費價值”的理念形成了呼應。
“雖然用計算器隨時都能算出這些數據,但BuyBye的設計理念確實值得肯定。”有用戶這樣評價。不過,作為一款主打“省錢”的應用,BuyBye卻采用訂閱制付費模式,這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地方。盡管其年費僅30美元,且提供免費試用期,但不少用戶認為,一個幫助省錢的工具本身卻需要付費使用,與其核心功能理念存在矛盾。
失去金錢“實感”,AI守住理性消費
BuyBye不僅幫助用戶從金錢、時間和勞動的角度重新審視消費成本,其背后更核心的理念其實聚焦于預算管理。當人們能夠清晰規劃并控制自己的消費預算時,自然會在合理范圍內支出,從而有效避免超前消費或沖動消費。
然而,預算管理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限制。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數字支付高度普及的時代,消費場景多元、支付方式便捷,花錢變得越來越“無形”。轉賬、掃碼、一鍵支付……金錢的流動僅僅體現為屏幕上的一串數字變化,讓消費者對實際支出逐漸失去實感,稍不留神就容易超出預算。
AI技術的融入,恰好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可能。
以AI驅動的預算管理應用Origin為例,點點數據顯示,該應用當前已積累約15萬用戶,其中美國用戶占比達75%。Origin的核心定位是幫助用戶實現更精細化的財務掌控,安全連接用戶所有金融賬戶,進而對支出明細、現金流狀況、各類訂閱服務及定期賬單等進行全景式跟蹤。
![]()
例如,它會以日歷視圖的形式直觀呈現用戶的消費行為。若某天用戶訂閱了一款APP,應用不僅會記錄這筆花費的具體金額,還會對比此前類似訂閱的支出變化。這種呈現方式對當下“訂閱經濟”盛行的環境尤為實用。
隨著音樂、視頻、工具等各類訂閱服務增多,許多用戶很容易因“自動續費”機制遺忘已訂閱的內容,導致“隱形消費”不斷累積。而通過Origin的日歷視圖,用戶能清晰回溯每一筆訂閱的時間、金額及變動情況,從而快速識別冗余支出,及時取消不再使用的服務,避免資金浪費。
不過,盡管Origin的功能設計旨在幫助用戶更全面地管理預算,但其“連接所有金融賬戶”的基礎操作,卻在推廣初期就面臨顯著的用戶接受門檻,尤其在隱私保護意識極強的歐美市場。當地消費者對涉及銀行賬戶、信用卡、投資賬戶等核心金融數據的第三方應用持高度謹慎態度,他們十分擔心數據泄露、隱私濫用,甚至因賬戶連接導致財產風險。
雖然Origin官方強調其平臺“符合SOC-2認證”,并承諾“絕對不出售用戶數據”,甚至在2024年7月被《福布斯》評為“最佳預算管理應用”之一,但這些權威背書仍難以完全消解大眾的深層顧慮。
在數字隱私愈發敏感的當下,“信任”已成為此類應用能否突破用戶心理防線的首要挑戰。基于這一痛點,Origin嘗試通過更現代、智能的AI功能吸引用戶并建立差異化優勢。例如AI顧問功能,能夠基于用戶的消費習慣、收入水平、儲蓄目標及風險偏好,定制個性化的AI預算方案,動態分析用戶的支出趨勢,形成可視化的圖表,并實時優化預算分配建議。
此外,用戶還可通過自然語言對話隨時查詢支出詳情、獲取投資指導。尤其在面對購房、生育養育資金規劃、退休養老儲備等重大人生決策時,AI顧問能結合市場數據與用戶個人財務狀況,提供更科學的長期預算規劃建議,幫助用戶在復雜財務目標中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
盡管受限于用戶對隱私安全的顧慮,Origin在應用下載量和營收數據方面尚未取得明顯突破,但其用AI驅動預算管理的模式為行業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方向指引。
結語
無論是克制沖動消費的欲望,還是通過預算管理未雨綢繆,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都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規劃生活,深刻理解每一筆消費的價值。尤其在電商大促期間,面對折扣誘惑,不妨多一分冷靜思考,再做購買決策。值得注意的是,AI技術的融入正讓預算規劃變得更加智能高效,但其能否真正成為大眾普及的實用工具,仍取決于未來如何進一步強化用戶的安全感與信任感。當“雙十一”“雙十二”接踵而至,“黑色星期五”“圣誕購物季”紛至沓來,全球消費者即將迎來年度購物狂歡的高峰期,這也正是這類消費規劃工具展現價值的關鍵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