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畝曾經的荒漠今年變成了綠洲小麥良田,小麥總產量達到8.3萬公斤。
而在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2300畝“沙漠水稻”迎來首次豐收,平均畝產達603.13公斤!
曾經的沙漠,如今的“噸糧田”,中國到底使了什么招數,讓全世界震驚?
![]()
“每畝地能產將近480公斤小麥,也就是說每畝地能解決至少3個埃及人一年的口糧問題。”除小麥外,地里還種植了苜蓿、土豆等作物,長勢也十分喜人。
沙漠里能種出糧食,說直白些,靠的不是運氣,而是科技與創新。
曾經的新疆,在很多人印象中是“生命的禁區”。中國融通集團農發烏魯木齊區域公司卻在這片650畝的荒漠上創造了奇跡。
![]()
運用了無膜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與沙地栽培技術開始種植小麥,而這套系統推動水資源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相較傳統漫灌方式節水40%,小麥需水量僅為傳統種植的三分之一。
另外在和田縣的“沙漠植物工廠”,這里的溫室冬天不加溫,室內溫度也能超過15℃,水稻全年都能種植。
更神奇的是,植物沒長在土里,那些看起來像“土”的基質,原料多是當地“廢料”:爐渣、粉煤灰混上近一半沙漠沙。
![]()
不過盡管成果顯著,但沙漠農業發展之路并不平坦。
水資源短缺是最大的挑戰之一。戈壁、沙漠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處理好生態保護和設施農業發展關系至關重要。
特別是在西北寒旱地區和戈壁地區,如何在保護生態和深度節水的前提下發展設施農業,需要更為科學的政策設計和更為堅實的科技支撐。
![]()
不過資金短缺也是制約因素。戈壁、沙漠設施農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設施農業資本回收周期相對較長,對社會資本吸引力相對較弱。
改善裝備、提升機械化水平等均需要資金投入,資金短缺難題制約著設施農業提檔升級。
但終歸是一環熬一環,單以舉例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興安鎮,5.4萬畝油莎豆田迎來了豐收季。
![]()
而這顆“小豆子”不僅成為職工增收致富的“金豆子”,更串聯起一條覆蓋種植、加工、養殖、生態修復的綠色循環產業鏈。
數據顯示,種植油莎豆后,興安鎮年降雨量從不足30毫米增至130毫米,7級以上大風天數減少三分之一,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提升至1.3至1.4。
節節攀高的收糧率,沙漠變糧田的本領,也正在為其他地區提供方案。
![]()
在內蒙古磴口縣,沙地玉米平均畝產1348.07公斤,創造了全國沙地玉米畝產紀錄。
而這一成績便是得益于磴口縣創新集成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栽培技術”,形成了“密度突破+精準水肥+機械集成”的綠色高產模式。
緊跟科學有序推進“三北”農田防護林修復,對當前退化的農田防護林進行分區、分類、分級,明確退化成因。
![]()
并推廣示范一批行之有效的退化林修復技術模式,充分發揮防護林的生態防護功能,確保農田不變沙源。
且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37團、38團,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糧食作物增產增效關鍵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少昆團隊,選擇耐高溫玉米品種。
甚至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盛夏的高溫環境下也能正常授粉,提高產量。
![]()
越發明顯的豐收季和產量,誰又能想到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景象,卻是已成為中國西北地區常見的豐收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