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點,天剛蒙蒙亮。王大爺揉著惺忪睡眼,一如往常,徑直走進衛生間“報到”。
多年來,每天一起床,他總覺得肚子里好像有個“鬧鐘”提醒著:是時候“清理”一下了。而鄰居李阿姨的習慣卻剛好相反,到了晚上臨睡前,她才覺得腸胃“蠢蠢欲動”,非得排完便才踏實地去睡覺。
![]()
“到底是晨起排便好,還是晚上排便更健康?難道晚上拉大便意味著腸道出了問題嗎?”這樣的疑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只有早上拉出來,才算把毒素都趕走。”
這些說法里,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誤區?其實,答案遠比你想象的要復雜,也更貼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
你有沒有注意到,身邊的人排便時間都不太一樣?有人無論多忙都堅持清晨蹲一蹲,有人卻只有等到夜深人靜,腸道才配合。
那排便的“吉時”到底有沒有標準呢?今天,讓我們跟隨消化內科醫生的科學解讀,聊聊“排便黃金時間”的大實話。第3點,十有八九你忽略了!
我們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早晨是排便的最佳時機。”有人說,因為清晨經過一夜“消化”,腸道積攢的廢棄物正好可以及時排掉,身體更輕松。
不過,消化內科醫生表示,并不存在唯一健康的排便“吉時”。真正的關鍵在于,每天排便規律,及時把體內代謝產物順利“送走”。
科學上,人的直腸在晨起時受到胃結腸反射的影響,會更容易產生便意。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早上剛醒來、或者早餐過后最想“上廁所”。
統計顯示,約有60%-70%的成年人有晨起排便的習慣,這其實和作息、飲食密切相關。
但有少部分人,由于體內生物鐘、飲食時間等關系,更傾向于晚上排便。醫生表示,不論是什么時間,只要排便規律、便質正常,腸道健康就不會受到影響。
相反,頻繁地憋便、強行改變生理節律,才是傷害腸道的罪魁禍首。
醫學上也明確提出,大便并不是所謂的“毒素”匯聚地,其主要成分為70%的水分,其余為蛋白質、無機鹽、脫落細胞及腸道菌群殘留,并非網上流傳的“體內垃圾堆積”。長期不排便或者習慣性便秘才值得警惕。
![]()
有些人認為,只要排便時間選對了,就能遠離結腸癌、痔瘡等疾病,實際上遠沒有這么絕對。醫生從臨床出發,分析了晨起與晚上排便的真實差異:
晨起排便的優點
正因為早上腸道反射活躍,經過一晚休息后,胃腸道蠕動加速,更容易產生便意。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養成規律的清晨排便習慣,有助于形成條件反射。
研究發現,定時排便者便秘發生率可降低12.4%,更符合腸道生理規律。對高血壓和心血管問題人群,還能減少夜間排便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
晚上排便的利與弊
部分夜班族、加班黨、飲食晚的人,晚上才有便意。如果排便時間固定且便質正常,腸道照樣運轉流暢。但注意,睡前硬憋便意或用力排便會加重腸道負擔,甚至誘發痔瘡或肛裂。數據顯示,有習慣在深夜和入睡前長時間蹲廁的人,肛周疾病風險升高達19%。
排便不規律的危險
無論晨起還是晚上,“規律性”才是真正的健康密碼。大便強行“拖延”,或者“盲目提早”,容易擾亂腸道節律。
部分人因工作、社交等原因壓抑便意,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直腸反射變鈍”,造成習慣性便秘,甚至影響睡眠、血壓等多項健康指標。
便意才是“吉時”信號
消化科專家強調:“只要感到便意,無論何時都應及時排便。”憋便過久不僅會讓水分被過度重吸收,導致干燥便秘;還可能引發腹脹、腸腔擴張等不適。
特別提醒:忙碌或出差期間,有便意要優先解決,不要因為‘不方便’就拖延,否則后果難以預料。
![]()
知道了時間不是絕對關鍵,日常如何護理腸道,才能讓“方便”更順暢、更健康呢?
保持飲食規律,關注膳食纖維
每日應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如全谷物、蔬菜、水果、豆制品),提升大便含水量,促進腸道蠕動。多喝水、少吃辛辣、油膩、高糖食品,可有效降低便秘風險。
![]()
培養規律的排便習慣
可以“約定”一個舒適的排便時間,如晨起或餐后,哪怕剛開始沒便意,也去衛生間輕松坐一會兒。長時間堅持后,大腦和腸道會慢慢建立反射。
養成每日定時排便,條件反射便會變得敏感。但若3—5分鐘沒便意,就無需強求,放松心態。
注重排便姿勢與時間
無論蹲廁還是坐廁,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坐廁更舒適,蹲廁便捷衛生,選擇自己更適應的方式為宜。
每次排便控制在3—5分鐘內為佳,避免久蹲導致痔瘡、脫肛等問題。遇到排便不暢,切勿強行用力,可輕按摩腹部或飲溫水助排。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