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一個城市,叫六lu安,外面的人叫六liu安,好像本地的人叫“六liu安”的也不少,不過兩種稱呼都是隨便叫的,大家都懂得是怎么回事就行了?為啥叫六lu安呢?這是有典故的,這里是“皋陶yao”封地,這個字讀yao,不讀tao,安徽的地名或典故,甚至人名都是讓人很頭痛,讀音和常規的不太一樣,好多人說亳hao州曹操,其實是亳bo州曹操,但是歷史上真的有“濠hao州”的,也在安徽,我有時候聊到“安徽濠州造反的人”,有人驚呼,說不是“濠hao州”,是“亳bo州”。
![]()
濠hao州這個地方,大家講的少,那是完全低估了此處,可以說,這個地方的人挽救了“中華民族”,把亂到不能亂的、一盤散沙,碎掉了600年的中國,又捏合在一起了,是他們重塑了華夏。朱元璋就是在濠州起步的,郭子興在濠州起義,朱元璋混到一天餓三頓,沒有地方去,便投奔了他,朱元璋長相帥氣,打仗又不怕死,便被郭子興的養女“馬大腳”看中了,兩人結為了夫妻。
從濠州這個地方還出了不少大將,比如徐達這個人,出生于濠州鐘離,他出身農家,然而在元朝末年,他毅然投身于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中。1363年,徐達大敗陳友諒,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1364年,他更是被朱元璋任命為左相國,地位顯赫。
濠州這地方還出了“湯和”,也是厲害的角色,我看了下,濠州這地方至少有二十四位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大將,有,徐達、湯和、吳良、吳楨、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以及周德興等人。
我們再說回到安徽六lu安,這里也是朱元璋年輕時候要飯的地方,乞討到了六安境內后,朱元璋碰到一個老儒背著一個重重的書箱,走起路來顯得特別吃力,就要替老人背著。老人雖然推脫,但是還是和朱元璋一起來到了一個叫朱砂鎮的地方,老者說,“年輕人,老人家我推測你肯定會富貴啊。不過,你現在應該往西北走,不要往東南走。”老者說的地方就是濠州,朱元璋聽了老人家話,從六lu安去了濠州,便開始了他造反的生涯!
六lu安這個地方又叫“皋城”,因為“皋陶yao”這個人而得名,皋陶又是誰呢?皋陶是顓頊zhuan’xu的后代,顓頊是黃帝的孫子。那“英國”是從哪里來的呢?英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是皋陶yao的后代創建的,在今天六lu安這個地方,地盤包含下面所屬的縣城,金寨、霍山等地,這個英國就很厲害了,是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最早創建法治的地方。
![]()
舜帝時期,皋陶yao擔任掌管刑法的“士師”,他創建的司法制度,比西方最早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還要早兩個世紀,堪稱中華法治文明的活化石。現在中國的文化人,尤其是搞法律的,言必稱“漢謨拉比法典”,但是這玩意刻在一塊黑色玄武巖上,我就納悶了,即使你當時有青銅工具來刻的話,你也刻不進去啊,黑色玄武巖的硬度通常在莫氏硬度6-7之間,而青銅的硬度遠低于玄武巖。青銅的硬度大約在莫氏硬度3-4之間,這意味著青銅工具很難在玄武巖上留下持久的刻痕。
現在很多軟骨頭的人滿嘴說的都是西方古代名人,為啥呢,這也是西方人比較精明和狡猾的地方,他不管什么狗屁理論,都以人的名字的命名,如果沒有這個人,他就虛構一個人。這是后代的“專利法”的操作常用手段,他占用了,別人就不能用了,于是就先入為主了。
中國吃虧就吃虧在謙虛,不允許搞個人崇拜,為什么不叫“皋陶yao法典”呢?因為丟不起這個人,這都是集體的創作結晶,皋陶yao是個總負責的,他不能把功勞一個人吞了吧,看看皋陶yao的品格,要比現在的教授高風亮節多了,當今某些教授,常常把學生做的東西,署上自己的名字,這就很不要臉了!
周武王在滅商之后實行分封制,皋陶yao后人被封在今安徽六lu安一帶,國號就叫“英國”。這個地方由于皋陶yao的持續經營,他被人稱為“中國司法界的鼻祖”,妥妥地是一個法治社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但春秋末期楚國崛起后,英國的厄運便已注定。
為啥說楚國崛起,法治社會的英國就注定要倒大霉了呢?因為楚國的口頭禪是“我蠻夷也!”周天子都看楚國看不習慣,說“你這個家伙跟個野人似的!”《史記 楚世家》記載,楚國第六任君主熊渠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他說:我居住在蠻夷的地方,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謚號一樣,熊渠不僅不遵守中原禮儀,而且擅自封自己的幾個兒子為王。
周天子一向不把早期的楚國當回事,甚至把楚國當成鮮卑一樣的蠻夷看,周天子所依仗的是姬姓諸侯國,熊渠之所以說那句“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那就是楚國韜光養晦、猥瑣發育起來了,要開始證明自己了,他的言外之意是說,你周天子不是說我楚國是蠻夷嗎,我就是蠻夷,也不遵守你周朝的規矩,你能拿我怎么辦?
楚國這個蠻夷得罪了不少人,由于他不向周王室進貢,周昭王南征死在漢水也與楚國有關。齊國便率領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及齊國的軍隊來到南方準備討伐楚國,但是最終這個仗沒有打起來,楚蠻夷說,“周昭王死在漢水,但是漢水不是我的勢力范圍,你們去打聽打聽,他的死跟我沒有關系!”于是雙方結盟,沒有發生戰爭。
到楚武王熊通時期,楚國成為南方大國,開始四處征伐,楚武王滅權國,設權縣,討伐隨國,并傳話給隨國:我地處蠻夷之地,現在諸侯們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殺。我有軍隊,想憑此參與中原的政事,請求周王室尊奉我的名號。隨國人替他到周王室請求尊號,周王室不答應,隨國人回來向楚國報告,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楚國公開稱王,不再遮遮掩掩。
周朝分封下的小國多如牛毛,有200多個,比現在的歐洲還散,我們讀書的時候,只記得七個。很多小國其實是很文明的,比如“英國”,是一個“依法治國”的地方,那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但是有啥用呢,文明最終還是沒有干得過野蠻!
![]()
據史料記載,楚國當時已建立職業化軍隊,單是楚成王時期就吞并11個小國。面對楚軍攻勢,英國宗廟社稷在三日之內便告傾覆。更令人痛心的是,楚國滅國后遷走英國貴族,導致這個司法鼻祖的后裔文明火種徹底熄滅。
從楚蠻子滅掉英國的這個事情來看,文明傳承的脆弱性值得讓人警醒,不過后世人依然沒有長記性,璀璨文明的宋朝,制度完備到讓后來的歐洲人都抄襲,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現代英國的官吏制度,是仿照中國的宋朝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但是宋朝還是讓蒙古蠻子毀掉了。這說明光“文明其精神”是沒有用的,必須搭配“野蠻其體魄”,才能真正地守護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