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九月初六日,其傳統習俗因地域、行業和信仰差異而呈現多樣化,既有傳統祭祀活動,也包含節氣養生與禁忌講究。福建浙江等地相傳九月初六是白鶴仙師誕辰。傳統染布業以梅福、葛洪為祖師爺(缸神),九月初六是準備祭祀的重要日子。山東等地的酒坊也會在此日祭祀杜康,形成手工業者的行業信仰。今天農歷九月初六日,記住“吃二樣,做一事”習俗,幸福安康過深秋!
![]()
一、吃二樣
農歷九月初六日,寒露后氣候干燥,民間流行吃圓子、腐竹、胡蘿卜等食物。圓子(糯米制品)暖胃健脾,腐竹象征 “富足”,胡蘿卜則寓意 “彩頭”。部分地區還有 “寒露吃芝麻” 的傳統,如黑芝麻糊可滋陰潤燥。
1、吃二樣
1、糯米圓子
糯米圓子是中國傳統美食中的經典代表,以其軟糯口感和豐富變化深受喜愛。糯米圓子是以糯米或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圓形食品,常見于中國各地,尤其在南方地區尤為盛行。其形狀象征團圓美滿,因此常作為春節、冬至、元宵節等節日的節慶食品。外面買過幾次都不好吃,還是在家做的味道更鮮美,現買的肉,更新鮮。
![]()
食材:糯米、五花肉、鹽、味精、淀粉、五香粉、小蔥、生姜
![]()
做法:1、糯米提前洗凈泡15分鐘再倒出水,放置3小時以上,糯米就會膨干變大。2、五花肉切成塊,肥瘦搭配,瘦肉放的比較多,生姜去皮切成塊,用絞肉機打碎。3、肉餡加入少許的鹽和味精繼續攪拌,鹽和味精的用量就像拌餃子餡一樣,加入一勺淀粉和1小勺清水攪拌,不要太稀了,根據自己肉餡情況加水和淀粉,多一點也不要緊。4、肉餡捏成丸子放進糯米里面,晃動盆子幾下,丸子就可以均勻裹上糯米了,拿出來搓圓擺盤,糯米不宜裹太多。5、肉餡不能太稀了,不然丸子不成型,上鍋蒸20分鐘左右即可,出鍋后撒上蔥花,蒸出來油很多,油可以倒出來。
![]()
2、吃胡蘿卜
胡蘿卜作為一種常見且營養豐富的蔬菜,因其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維生素A和多種礦物質,一直被視為對眼睛和免疫系統有益的食材。特別是對于孩子來說,胡蘿卜不僅美味可口,還能幫助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它的甜味和脆嫩的口感,使得胡蘿卜成為家庭餐桌上的常客。更重要的是,胡蘿卜的食用方式豐富多樣,可以與各種食材搭配,既能增加孩子的食欲,也能滿足他們日常的營養需求。
![]()
食材:土豆、胡蘿卜、素肉、生抽、蠔油、粉絲
![]()
做法:1、土豆、胡蘿卜切滾刀塊,素肉準備好。2、油熱放入土豆胡蘿卜翻炒均勻,放入適量素蠔油、適量生抽翻炒均勻,調料放入多少根據個人口味咸淡可自行調節。3、放入清水沒過蔬菜即可,小火燉煮。快熟的時候,放入粉絲和素肉,粉絲選擇的是免泡粉絲,提前5分鐘放入燉煮。4、翻炒均勻小火燉煮至熟透,喜歡很爛軟的口感,煮的會久一點,最后收汁,最后根據個人口味放鹽。
![]()
二、做一事:登高賞菊
登高賞菊不僅是對自然節律的回應,更是中華文明 “天人合一” 哲學的具象化表達。這一習俗源于桓景故事,古人認為高山可隔絕瘟氣,重陽登高實為早期衛生防疫智慧的體現,山為 “陽” 之極,登高可通達天地,實現天人交感,寄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祈愿。秋日登高賞菊與春日踏青呼應,重陽登高是對自然時序的禮敬,暗含萬物蟄伏前的盛大告別。
![]()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