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高齡的他放棄美國國籍,背后遠不止是愛國情懷
2025年10月18日,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科學巨匠的人生歷程,為世人留下了無盡的思索。
回顧2015年,94歲高齡的楊振寧做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決定:放棄美國國籍,回歸中國籍。這一決定立刻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許多人認為這純粹是愛國之舉,也有人猜測是為了規避美國高額的遺產稅。但真相,遠比表象復雜得多。
![]()
![]()
艱難的選擇:為何加入美國籍
楊振寧與美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45年,他赴美留學并在之后取得博士學位。但直到1964年,他才在經過深思熟慮后加入了美國國籍。
在一篇文章中,楊振寧曾坦言:“從1945年到1964年,我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9年,包含我成年的大部分時光。然而,決定申請入美國籍并不容易。”
他當時的心情極為復雜,一方面,中國文化中沒有長期離開祖國移民他國的觀念,遷居別國一度被認為是徹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國近100多年來所蒙受的屈辱,在每個中國人心靈中都留下了極深的烙印。
楊振寧的父親在1973年故去之前,對于兒子放棄故國的決定,“心底里始終沒有寬恕過他”。
那么,為何最終還是選擇了入美籍?楊振寧曾經歷過種族歧視的痛苦。他在普林斯頓附近訂購住宅后,業主因發現他是中國人而退還保證金。
最現實的原因是,他所鐘愛的科研事業,每每因不是美籍而多受掣肘。
美國的稅收之網:遺產稅與贈與稅
在討論楊振寧放棄美籍的原因時,美國復雜的稅收體系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美國的遺產稅制度頗為嚴苛。2017年,聯邦遺產稅的稅率高達約40%,紐約州還額外征收約16%的州遺產稅。這意味著大額遺產可能會被課以重稅。
與此同時,美國還有贈與稅制度。2025年,美國年度贈與稅免稅額為17,000美元,終身贈與稅免稅額高達1292萬美元。
這意味著每個人每年可以向任何他人贈與不超過17,000美元的財物,而超過這一數額則需要報告或交稅。
對于像楊振寧這樣擁有相當資產的年長者來說,放棄美國國籍可以規避高達40%的遺產稅,這一稅收負擔的減輕確實相當可觀。
但稅收考量是否就是決定性因素?情況并非如此簡單。
不僅僅是稅收:多重考量的交織
楊振寧的國籍選擇,遠非單一的稅收籌劃可以完全解釋。
從情感層面看,晚年回歸祖國滿足了他內心深處對文化歸屬的渴望。他曾動情地說:“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從實際生活角度看,楊振寧自2003年回國定居后,生活重心已完全轉移到中國。2015年放棄美籍時,他已在清華園生活了十多年。
從法律角度看,放棄美國國籍涉及復雜的稅務清算。根據美國法律,放棄國籍需要清算并繳納相關稅款,對于長期居住在海外的放棄國籍者,美國還有針對“覆蓋 expatriates”的特殊稅收規定。
從科學事業角度考慮,楊振寧晚年將大量精力投入中國科研人才培養和學術組織工作。他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工作,對中國理論物理學科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法律理性與愛國情懷的統一
楊振寧的國籍選擇,實際上是一部生動的涉外法律教科書,展示了個人如何在遵守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實現情感歸屬與理性考量的統一。
他的選擇既符合法律理性,又飽含愛國情懷。他曾說:“作為一個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在中國向科技發展的征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也曾提到,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
2021年,楊振寧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辭寫道:“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
生命的回歸:千里共同途
在百歲壽辰上,楊振寧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為題發表講話,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鄧稼先,并回應了鄧稼先多年前寫給他的信:“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50年合了你這個‘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會滿意。”
這句“千里共同途”,或許也是楊振寧自己人生旅程的最佳注腳。從青年時期赴美求學,到中年獲諾貝爾獎譽滿全球,再到晚年放棄美籍回歸祖國,他的一生跨越了世紀與國界,最終實現了文化與身份的回歸。
楊振寧的國籍選擇,既是對個人身份認同的追尋,也是在法律框架下的理性決策。它告訴我們,愛國情懷與法律理性并非對立,而是可以和諧統一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的常態。楊振寧的經歷為如何處理跨國身份、文化歸屬與法律規劃提供了一個深刻的范例,值得每一位關注涉外法律與身份規劃的人士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