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歷史上,謚號字最多的妃嬪,正是被明憲宗朱見深專寵數十年的萬貴妃,她的謚號有六個字,為:“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
萬貴妃出身極低,她是原孝恭孫皇后的宮女,她與小自己17歲的朱見深的緣分,與一段特殊的歷史有關。
原來,公元1449年,即明正統十四年,明朝皇帝明英宗被被瓦剌部綁為“肉票”,這一事件,史稱為“土木之變”。
皇帝被抓了,最著急的當然是孫太后,她為了保住英宗一脈皇位不失,趕忙將年幼的英宗長子朱見深立為太子。
![]()
孫太后
緊接著,尷尬的一幕出現了,明代宗朱祁鈺登基上臺后,英宗還朝了。朱祁鈺剛剛得了天上掉下來的皇位,好容易坐熱了,他當然不肯還回去。
朱祁鈺并非孫太后所生,他與被俘虜的倒霉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他繼承大統后,不把皇位還回去也說得過去。可關鍵,前皇帝回來了,宮里還住著個太子,怎么辦呢?
朱祁鈺隨即將前皇帝朱祁鎮軟禁起來,又想出了設法除掉侄子朱見深的招兒。
朱祁鈺能想到的,老謀深算的孫太后當然也想得到。孫太后當然想保住朱見深,保住孫子的命,就是保住了太子之位,保住其太子之位,皇家就還是得回到明英宗一脈。
可怎么保護朱見深呢?當時的朱見深只有3歲,尚是幼年,身邊還沒有生母照拂。朱祁鈺要除掉朱見深,簡直易如反掌。當時的境況下,她這個太后要見孫子朱見深,都已經不是容易事了。
思來想去后,孫太后決定派一個信得過的宮女前去照顧朱見深。這宮女不僅得會點拳腳功夫,還得非常機警,當然最緊要,還得極其忠心護主。
孫太后看來看去,選中了身邊的萬貞兒,這個萬貞兒,就是后來朱見深最寵愛的嬪妃萬貴妃。
萬貴妃是山東諸城人,生得人高馬大,臉孔卻小巧,她父親萬貴原是當地縣城小吏,因親屬犯罪被牽連,貶至霸州。萬貞兒就是因為受父親牽連,而被送入宮中為宮女。
萬貞兒入宮時年僅4歲,這樣的年紀放在今天,就是讀幼稚園的年歲。可她不僅離開了父母,還進入到了險象環生的后宮,并被安排到了孫太后的身邊。
孫太后見萬貞兒機敏,便一直好生放在身邊調教著。日久后,她比普通宮女自然更懂宮里的生存法則,因為打小便跟著孫太后,她對太后很有感情。自然,也愿意替她分憂。
孫太后在決定派萬貞兒去保護朱見深后, 與她進行了一番長談。萬貞兒當即就明白自己該怎么做了,她向孫太后保證:只要她自己活著,太子就不會有差池。
萬貞兒非常清楚,代宗的皇位越鞏固,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就越是難保,性命也就堪憂。明代宗隨時會對這個小太子下手,自己接下這個任務,等于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了。
![]()
代宗朱祁鈺
萬貞兒深諳深宮生存之道,她見到朱見深后,便將他的生存狀況告知了他。萬貞兒沒想到,這個孩子雖然只有3歲,但因為從小離開母親、父親,已是非常早熟,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
朱見深對萬貞兒很是信任,他深為她能在這種時候陪在自己身邊,而感到欣慰。
![]()
影視劇中的萬貞兒與朱見深
此后的幾乎每一天,萬貞兒都守在朱見深身邊。朱見深怕黑,萬貞兒便干脆躺下陪著他睡。
萬貞兒開始照顧朱見深后,遭到了所有人的冷眼,宮里人都奚落她,有的則躲著她。在這些人看來,萬貞兒無異于找死。
照料和保護朱見深不是一件容易事,要知道,她還得負責他的學習等等。關鍵,每到晚上,她就得提心吊膽,只有她守在朱見深身邊陪睡,他才能安然入睡。萬貞兒一直打探朝堂的情況,局勢復雜時,她也越發緊張,有很多夜晚,她都是整夜未合眼。
極端的環境,能激發潛能,也能造就特殊的情感。那段艱難困苦的歲月里,萬貞兒與朱見深步步為營,相互依靠,轉眼就過了七八年。
在那個婚戀很早的年代,十多歲的朱見深青春萌動,他對一直陪伴自己的萬貞兒有了特殊的感情。他對她非常依賴,也非常欣賞。每當他心神不寧時,只要看到一身戎裝的萬貞兒出現,他立馬心定了。
孩提時代留下的心理依賴,一輩子也無法改變。
![]()
朱見深對萬貞兒動情后,一開始并未捅破窗戶紙,畢竟,對于他而言,她是既像母親又像姐姐的存在,她于他有恩,他待她自然有些“怕”。
景泰八年,即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復辟登基,改年天順。也從此時起,朱見深再也不用擔心被殺害了。這年他11歲,萬貞兒28歲。
![]()
朱祁鎮
朱見深既已安全,萬貞兒便也回到了孫太后的身邊。朱見深萬般不愿和萬貞兒分開,即便他們依舊能經常見面。
兩個一直在一起的人,突然分開,說“能適應”肯定是假的。分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朱見深晚上根本睡不著,他非要想想萬貞兒陪在自己身邊,才能睡安穩。
只要有機會,朱見深就會往孫太后宮里跑,若哪一次去了太后宮中,卻遲遲沒有見到萬貞兒,他肯定要再跑一趟。日久后,孫太后也發現了異常,但她以過來人的身份猜測:孫兒對萬貞兒也只是有幾分熱度,等到娶親了,便也就慢慢淡忘了。
朱見深的生母周氏對萬貞兒一開始是有感激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兒子對萬貞兒有了男女之情。周氏的想法和孫太后一致,他們都認為:萬貞兒比朱見深大了17歲,等朱見深長大,身邊定然美人環繞,他對這個年老色衰的萬貞兒,也就看不入眼了。
![]()
周氏(朱見深生母)
所以,孫太后去世后,朱見深將萬貞兒要到自己的宮里,她并沒有阻攔。
周氏和孫太后顯然低估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天順八年,朱見深父親、明英宗朱祁鎮駕崩。朱見深繼位后,第一時間將萬貞兒納入自己的后宮。周氏雖然不滿,卻并未加以阻止。
繼位當年,周氏就為兒子朱見深納了三位妻子,一個正宮皇后,兩個側妃。不用說,這些女子都經過重重選拔而來,非常得周氏的認可。她們分別是皇后吳氏,和側室王氏、柏氏。
可以說,如果沒有母親的介入,朱見深會第一時間立萬貞兒為皇后。
朱見深娶了三位妻子后,長期整晚整晚睡在萬貞兒處。皇后吳氏只有18歲,她心氣高,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花容月貌,哪點比半老徐娘萬貞兒差。
妒忌使人面目全非,吳氏開始找萬貞兒的麻煩。萬貞兒從小在宮中長大,又加上有皇帝的恩寵,自然也不甘心被欺負。兩人經常鬧矛盾,一次,吳氏氣不過,借機對萬貞兒施行了杖刑。
朱見深眼見心愛之人被打,心疼不已,他震怒之下直接將吳氏的皇后之位給廢了,將她直接打入了冷宮。朱見深這樣做,當然是想“殺雞儆猴”,他想讓所有想動萬貞兒的妃子們看看:動她絕無好下場,哪怕你是皇后。
朱見深廢后之事,讓周氏震驚不已,她終于意識到:萬貞兒在兒子心中的地位,與自己預想的不一樣。
萬貞兒在朱見深繼位的第二年,就為他生下了皇長子。朱見深欣喜若狂,他特地派遣中使祭奠諸山川。當年三月,他封萬貞兒為貴妃,此時,萬貞兒便也是實際上的六宮之主。
![]()
朱見深
然而, 皇長子不到一歲時,就不幸因病夭折。萬貞兒當時年歲已高,無法再生育,自是痛苦不堪。朱見深心疼的同時,想各種法子安慰萬貞兒。為了安撫萬貞兒,他還封她為皇貴妃。
《明史》記載:萬貞兒因自己生下的長子夭折,加上自己無法再生育,繼而瘋狂迫害懷孕的妃子,致使整個后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皇子出生。
這當然不是真相,《明史》是清人所編,其真實性當然不及明代史料《明憲宗實錄》。《明史》信誓旦旦地記載萬貞兒如何逼死明孝宗朱佑樘的母親紀氏,說因為萬貞兒的妒忌心,朱佑樘躲躲藏藏五六年才與朱見深相認。
書里還記載說,一個叫張敏的宦官因為不忍替萬貞兒殺害剛出生的朱佑樘,就將孩子藏起來。朱見深繼位11年將孩子的真相告知朱見深后,吞金自殺。可張敏的家鄉縣志顯示,張敏的離世時間是成化二十一年。《明史》里也“詭異”地出現張敏在成化十三年的活動軌跡。這種自相矛盾的記錄,暴露了其記載的可疑。
《明憲宗實錄》中,沒有分毫關于這一“歷史”的記載。可見,萬貞兒在后宮殘害皇帝子嗣屬于后世杜撰。
實際上,后世只要稍微進行分析,就將發現:萬貞兒不可能在后宮殘害朱見深的子嗣。原因很簡單,她與婆婆周氏不和。而周氏素來強勢,且地位高于萬貞兒,所以,只要有她在,萬貞兒就不可能在她眼皮子底下干出殘害皇家子嗣的事來。
周太后和萬貞兒同歲,且非常長壽,萬貞兒辭世時她身子骨正硬朗。
與此同時,明朝臣子喜歡管皇帝私事的特性,也注定萬貞兒不可能能殘害到皇家子嗣,而且還“無數”。
最能打破“萬貞兒殘害皇家子嗣”謠言的,是朱見深的真實子女數量。朱見深共有20個子女,其中包括14個兒子和6個女兒。后來繼位的朱佑樘,僅僅是他的眾多兒子中的其中一位。
后世之所以編出“萬貞兒殘害皇家子嗣”的謠言,當然與后世反感“戀母情結”有關。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反感男人與年齡大自己很多的女子結合,認為這多少是“戀母情結”作祟。
![]()
朱見深做皇帝的第23年,即1487年2月11日,萬貞兒突發疾病辭世,享年57歲。萬貞兒彌留之際,朱見深正在舉行郊祀大典,回宮突遇罕見大霧,當時朱見深就感覺很不對勁。第二天,慶成宴結束,朱見深剛回宮,就接到了噩耗。
朱見深痛不欲生,當即下令輟朝七日,追謚"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葬于天壽山西南,所有喪葬儀制,均逾越常格。
萬貴妃死后,朱見深還傷感地說:“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意思是:萬貴妃走了,我也不想獨活了,也將要隨她而去了。
萬貴妃死后僅僅7個月零8天,朱見深就郁郁而終,享年41歲(虛歲)。
朱見深之死,是自然死亡還是殉情?后世認為,朱見深的突然辭世,與他們這段超越年齡、身份的感情,有著直接的關系。
![]()
影視劇中的朱見深與萬貞兒
朱見深之死,不是追隨,而是歸去。他回到了那個只有她和他的最初,回到了他們這段超越一切,只關乎靈魂的傾世之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