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點,52歲的王阿姨又一次無奈地坐在了衛生間里。最近的她,排便總感覺不暢,時常覺得“沒拉干凈”,還伴有間歇性的腹部脹痛。
家里的女兒提醒她早點去醫院檢查,可王阿姨卻習慣性地歸咎于“年紀大、腸胃不好”。直到她無意中發現糞便顏色逐漸變深,體重也比去年悄悄少了五公斤,這才在內心劃出一個大大的問號,是普通腸胃問題,還是隱藏著更嚴重的風險?
![]()
許多人都認為,腸道問題無非是腹瀉、便秘、小腹脹,不至于鬧出大毛病。但其實,腸道“惡性腫瘤”早期往往偽裝成各種微小的身體變化,容易被忽略。
據《中華消化雜志》統計,中國每年新發腸癌病例已超過55萬,且超80%患者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錯失了最佳干預窗口。“腸道求救信號”,你真的懂了嗎?
其實,惡性腫瘤一旦潛伏在腸道內,身體往往會出現5個典型表現,只是大多數人都沒留意。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親人,近期突然出現以下這些癥狀,并且持續超過兩周,尤其家里還有腸癌家族史,更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其中第3個信號,往往被最多人忽視!
![]()
腸道是人體最長、最沉默的器官,健康時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一旦異常卻兆示著大問題。根據多項權威流行病學研究,以下5種表現最值得提防:
排便習慣改變:頑固性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正常成人排便間隔為1-2天,但腸道腫瘤會阻塞消化“通道”,很多患者出現排便次數明顯增多或減少,便秘和腹瀉反復交替,且難以通過常規調理改善。
有時如廁后總感覺“沒拉干凈”,被稱為“排便不凈感”。一項2300人腸癌病例分析中,約61%患者首次癥狀即為排便習慣長期改變。
![]()
便血與大便顏色異常:血色、黑便不可忽視
早期腸癌患者中,60%-75%可檢測到糞便隱血陽性。部分病人可見便血、暗紅色或黑色,甚至大便形狀變細。腸道腫瘤導致的慢性失血,肉眼不易察覺,卻可能引發漸進性貧血和乏力。
專家提醒,“如果出現反復便血且無明顯肛裂、痔瘡等病因,應盡快排查腸道!”
腹部持續不適或鈍痛:位置模糊、隱隱發作
不少中老年患者以為腹脹、腹痛就是老胃病復發,結果長期拖延。惡性腫瘤致腸壁受牽拉、部分梗阻,常表現為“墜脹感”“位置模糊的鈍痛”,有時伴隨便意增加或脹氣。
中華醫院腫瘤科數據顯示,43%的患者就診前有持續半年以上的腹部輕度不適。尤其是這種“說不上哪疼、也沒劇烈絞痛”的模糊癥狀,往往最容易被忽視。
體重意外下降:不是變瘦,是消耗性危機
如果在未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的情況下,體重在數月內下降超過5%-10%,就要引起警惕!腸道腫瘤會搶奪營養,干擾消化吸收,使患者出現“不知不覺瘦下去”的情況。
相關流調顯示,超過45%中晚期腸癌患者有顯著體重下降,而且通常伴有面色蒼白、易疲勞。
貧血與明顯乏力:臉色無血色、心慌易喘
腸道出血加上營養吸收受損,很容易導致鐵缺乏性貧血。表現為“臉色發白、手腳冰涼、頭暈乏力”,晨起特別明顯。
中華醫學會隨訪統計,約76%的腸癌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特殊人群如中老年女性、自身有慢性胃腸炎史,更要格外留意。
![]()
正如很多醫生提醒:“腸道惡性腫瘤的典型表現不一定全見,但只要持續2周以上、常規方法難緩解,務必盡快就醫。”
如果自己或親友已出現上述2項及以上明顯癥狀,建議主動做腸鏡或相關篩查,尤其有腸癌家族史、高脂飲食習慣、長期慢性腸炎的人群更應提前警惕。
除了及早體檢,養成自我“體檢”好習慣同樣重要:
每次如廁后,細心觀察糞便顏色和性狀,一旦有出血、油脂漂浮或形狀突變(變細、變扁),應保留樣本、及時就醫。
![]()
主動記錄體重變化,有明顯體重下降時,不要一味節食減肥。
關注長期腹部“微癥狀”,不要被“老毛病”麻痹自查。
合理飲食:堅持多攝入膳食纖維,如全谷雜糧、新鮮果蔬,有利于促進腸道蠕動,降低腸癌風險。減少紅肉、腌制食品和高溫油炸食物攝入。
適度鍛煉:每天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和消化道健康。
定期體檢:50歲以上人群,或家族有腸癌史、長期腸胃不適者,建議每5—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普通風險人群也應主動做好篩查。
注意生活節律: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讓腸道有“自凈”修復的機會。
![]()
改善腸道菌群:適量食用含益生菌食品(如酸奶、納豆等),有助于提升腸道屏障功能,間接“趕走”有害物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