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臺鈴已正式啟動上市輔導工作,計劃于2026年登陸香港資本市場。
這家年銷售額超過120億元、連續三年穩居行業前三的“隱形冠軍”,有望成為繼雅迪、愛瑪之后,第三家赴港上市的電動兩輪車企業。
![]()
從市場格局來看,行業第一梯隊已基本形成“雅迪—愛瑪—臺鈴”三足鼎立的穩定態勢。然而,在行業進入智能化、品牌化新周期的背景下,以九號、小牛為代表的新勢力品牌正憑借智能互聯、設計美學和場景創新等優勢在細分市場加速突圍,令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臺鈴要想真正實現高質量增長,必須從‘比參數’轉向‘建壁壘’。”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指出,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單一性能的比拼,而是體系化能力的較量。王鵬認為,臺鈴應在技術創新、品牌塑造、用戶體驗三大維度形成協同發力,構筑可持續競爭優勢。
在王鵬看來,技術創新是根基,品牌塑造是關鍵,用戶體驗是落點。企業唯有通過專利技術的縱深布局、原創設計語言的差異化表達,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驗,才能在高端化與全球化的進程中建立長期壁壘。
![]()
早年間,孫木鉗、孫木釵、孫木楚三兄弟在潮汕老家以維修摩托車為生。2003年深圳“禁摩令”出臺,傳統摩托車行業受到嚴重沖擊,但他們與合伙人姚立卻從中捕捉到新機:電動車或將成為摩托車的替代選擇。憑借多年積累的維修經驗,他們在深圳龍崗租下廠房,組裝出第一臺電動兩輪車,臺鈴的雛形由此誕生。
![]()
此后幾年,臺鈴在廣東市場迅速崛起。2003年至2007年間,公司幾乎每年都需要搬遷至更大的工廠,產能不斷提升。2007年,臺鈴在東莞建成首個現代化生產基地,正式邁入規模化發展的階段。
經過20余年的沉淀,如今的臺鈴已成長為覆蓋電動兩輪車、電動摩托車、電動三輪車、智能共享電動車及充電、換電設備的全產業鏈集團,構建起研發、生產、銷售、運營、服務一體化體系。
目前,臺鈴在全國擁有十大研發智造基地,年產能超過1500萬臺,線下門店超過3萬家,產品遠銷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收突破120億元。
天眼查顯示,老三孫木楚,持有28%股權,超過兩位哥哥和姚立,為臺鈴實際控制人。
![]()
孫木楚不僅僅是臺鈴的創始人,他還是一位技術大拿,是臺鈴集團的研發總工程師。他數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電動車核心科技突破,帶領著臺鈴集團取得了1000多項各類專利,其中多項技術推動了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助推臺鈴躋身行業三巨頭之列,他因而被業內譽為“電動車行業的喬布斯”。
![]()
2025年上半年,隨著電動兩輪車新國標過渡期結束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落地,行業迎來一輪高速增長。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電動兩輪車銷量達到3232.5萬臺,同比激增29.5%。在這股熱潮中,頭部企業憑借渠道、技術和品牌優勢繼續擴大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然而,在繁榮的表象之下,電動兩輪車市場的競爭格局也愈發激烈,增量市場轉為存量競爭,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
國盛證券數據顯示,2025年4月底,國內電動兩輪車保有量已超過4.2億輛。相當于每3人中就有1人擁有電動兩輪車,規模早已超越汽車。也是因此,各個品牌開始在智能化、顏值、安全性能上下功夫。
在國內市場趨于飽和、利潤率承壓的背景下,高端化成為電動兩輪車企業尋求突破的主要方向。臺鈴同樣在這一賽道上加速布局,從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到品牌營銷,全面發力。
在今年舉辦的華南國際電動車展上,臺鈴所展示的一款配備無人智駕技術的電動車,已經能夠自主應對復雜路況、完成自動倒庫等操作。
今年1月,臺鈴發布了Tai-Link 智駕系統,基于千萬用戶騎行數據與AI深度學習,整合TCS牽引力控制、ESP車身穩定系統、智能防盜等多維功能,支持藍牙無感解鎖、語音交互等場景化操作。
與此同時,臺鈴還加入華為“鴻蒙智聯”生態,并與華為云在AI、IOT領域進行合作。
2023年6月,臺鈴正式簽約王一博為品牌全球代言人。2024年12月,臺鈴發布了火眼機甲 3?封神電動摩托車,定價4599元起。
![]()
今年3月,針對都市輕戶外場景,臺鈴發布了新品“赤兔2025”,定位“年輕人智能座駕”,搭載Tai-Link智駕系統以及藍鯨固態電池。而在一系列智能化新技術的“包裝”之下,臺鈴直接將這款產品的價格推高至4000元上下。
6月,針對女性用戶群體,臺鈴又上線了都市漫騎CITYRIDE系列產品。據了解,該系列產品配備了柔光美妝鏡、太空艙寵物箱等專屬設計。
整體看,高端化策略下,臺鈴的產品價格正在持續提升,甚至逼近行業龍頭雅迪。根據機構2025年9月的數據,行業價格梯隊中,九號、小牛居于第一梯隊,雅迪第二,臺鈴第三。
![]()
高端化之外,臺鈴尋求業績增長的策略,則是進軍海外市場。
相比國內電動兩輪車市場,海外算是一片藍海。根據GMI Insights的數據,2024 年全球電動兩輪車市場規模為749億美元,預計在2025-2034年期間以8.7%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早在2010年,臺鈴就開始布局海外市場。這期間,其主要以OEM模式出海,相關業務依賴代理商,無法形成穩定的品牌力和渠道積累。
![]()
從2019年開始,臺鈴在包括肯尼亞、烏干達、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推廣電動出行項目。2023年10月,臺鈴宣布將大力擴張海外市場。2個月后,臺鈴提出“再創5年5倍增長,海外再造一個臺鈴”的計劃。
不過,嘗試布局海外市場的中國電動車品牌并非只有臺鈴一家。以雅迪為例,2019 年,其在越南北江建立產研基地,是中國電動兩輪車品牌首次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2023年,雅迪開始在越南Tan H?ng工業區建設新工廠,預計2025年投入運營,年產能可達200萬輛;2024年5月,雅迪印尼智能產研基地奠基,這是其在全球的第8個智造基地,預計投資超過1.5億美元,將于2026年建成。
而不論是在海外進行渠道建設、品牌營銷還是鋪設供應鏈,都是一個需要長期砸錢的苦差事。
![]()
在分析臺鈴的未來布局時,王鵬指出,臺鈴要在盈利壓力與國際化野心之間找到平衡,關鍵在于“分層市場、成本優化與階段性突破”的統籌布局。首先,在市場選擇上,臺鈴應優先深耕政策友好、電動化需求旺盛的東盟與中東地區。這些市場電動出行政策支持力度大、競爭相對溫和,有望成為臺鈴快速放量的第一陣地。歐美市場雖規模龐大,但準入門檻高、監管嚴格,品牌積累尚不足的臺鈴宜暫緩進入,待品牌力與技術體系更成熟后再謀求突破。
其次,成本優化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王鵬認為,臺鈴可依托其數字化工廠體系,通過智能制造與供應鏈協同實現降本增效,同時在越南、印尼等地設立生產基地,以規避關稅壁壘、縮短物流周期、降低裝配成本,從而在確保利潤率的同時增強本地市場競爭力。
在出海節奏上,王鵬建議設定明確的階段性目標:短期內以高性價比車型搶占東南亞市場份額;中期在歐洲、拉美推出智能化、高端化產品,逐步提升品牌溢價;長期則構建全球化的研發—生產—服務一體化網絡,完成從“中國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躍遷。王鵬總結道:“臺鈴不缺市場,也不缺產品,真正需要的是系統化的全球戰略執行力。”
來源:中國經營報、源sight、21世紀商業評論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