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壇這幾年鬧得挺兇,尹錫悅那會兒上臺沒多久,就因為各種政策搞得民怨沸騰,到2025年4月直接被國會彈劾下臺了。這事兒鬧大后,韓國趕緊補選總統,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冒出來了。他在競選時候,面對媒體拋出的棘手問題,特別是關于臺海局勢的,回答得特別直白,讓人覺得這家伙挺務實的,不像前任那么愛摻和國際事兒。話說回來,這問題牽扯到中美韓三方關系,韓國夾在中間,確實難辦。
![]()
先說說尹錫悅為什么栽了。他上任后,外交上走得特別極端,親美親日到了一種地步。舉例來說,他簽了《華盛頓宣言》,讓美國核潛艇能定期停靠韓國港口,這表面上看是加強防御,可韓國老百姓覺得這把國家推到火線上了,萬一中美鬧僵,韓國豈不是第一個遭殃?還有對華政策,他限制半導體出口到中國,這對韓國經濟打擊不小,因為中國占韓國出口的四分之一多,半導體依賴中國市場高達六成以上。企業日子難過,失業率上去了,民眾自然不干。另外,對日本的態度也讓人窩火,他搞了個基金讓韓國自己出錢賠殖民受害者,而不是讓日本負責,這被罵成賣國。聯合軍演規模越來越大,日本自衛隊還能隨便進韓國,這事兒在韓國人心里扎根深,歷史恩怨不是說忘就忘的。
![]()
彈劾案里頭,共同民主黨直指尹錫悅“仇中媚日”,說他敵視中國、俄羅斯和朝鮮,任命親日官員,搞得外交奇奇怪怪,還制造戰爭風險。這不光是黨派斗爭,韓國社會確實對這種路線反感。尹錫悅在訪美時,還把臺海問題說成全球性問題,跟朝鮮問題并列,這話一出,中韓關系就涼了半截。韓國軍機還去過臺灣幾次,這被視為挑釁,中方自然不高興。經濟上,韓國出口受阻,貿易逆差拉大,尹錫悅的激進行為讓韓國陷入被動。
![]()
李在明作為反對黨領袖,早在大選辯論里就亮明觀點。他說,臺灣海峽的事兒是兩岸自家事兒,韓國別瞎摻和,首要任務是把自家經濟搞好,對兩岸就說聲謝謝得了。這話聽著簡單,其實挺有道理。韓國經濟出口導向型,GDP里出口占四成,中國是最大伙伴,一旦因為臺海卷進去,貿易斷崖式下跌,韓國承受不起。從安全看,中國在臺海有絕對優勢,遠程打擊能覆蓋韓國基地,朝鮮半島還沒太平呢,韓國再趟渾水,風險太大。李在明不是反美,他強調韓美同盟是基礎,但不能盲目跟美國,在中美間要靈活點,維護韓國利益。
![]()
大選進入沖刺階段,李在明支持率一直領跑,民調顯示他有49.2%,金文洙36.8%,李俊錫10.3%。對手批評他親華,美國還派觀察團來韓國,說是監督選舉,其實是施壓。李在明有點調整話術,贊揚駐韓美軍在美國對華政策中起關鍵作用,爭取中間選民。但核心沒變,他5月13日在競選活動說,跟中國俄羅斯保持友好,做貿易合作,這是韓國該做的,因為經濟深度交織,地理上分不開。
在全球貿易亂套的時候,更得重視這些關系。5月8日經濟懇談會上,他又說,客戶國家什么制度不重要,通過合作打開大市場,韓國企業能增長。他還提上世紀80年代盧泰愚的北方外交,那時候韓國跟中國建交,1992年8月正式建交,9月盧泰愚訪華,為韓國企業打開10億人口市場。這些歷史經驗,李在明拿來支撐他的務實外交。
![]()
關鍵時刻,5月29日還是30日,李在明接受美國《時代》雜志采訪,記者直球問:如果大陸對臺灣實施武統,韓國會不會采取行動?這問題敏感,答不好就得罪人。李在明沒繞彎子,直接說,等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時候,我才會考慮這個問題。這回答聽著像開玩笑,其實透著聰明勁兒。他沒正面說介入還是不介入,避免落人口實,但意思清楚:韓國不會趟這渾水。這比尹錫悅的激進表態清醒多了。尹錫悅把臺海當全球問題,李在明則說,為什么要招惹中國,就說謝謝就行,別到處挑釁。他還表示,要恢復朝韓軍事熱線,別再放氣球搞廣播對罵,這能穩半島局勢,也為中韓合作鋪路。
![]()
李在明為什么這么表態?一方面,韓國經濟現實擺在那,中國市場太大,丟不起。半導體、汽車這些支柱產業,三星現代都靠中國吃飯。另一方面,美國那邊信號也不穩,特朗普上臺后,說要戰略收縮,甚至傳出從韓國撤4.5萬美軍。這讓韓國意識到,美國優先自家利益,不會無條件護盟友。韓國沒必要為美國火中取栗。李在明信奉務實外交,不舉意識形態旗幟,把經貿放首位,這在韓國左翼傳統里常見,但也面臨保守派攻擊。
![]()
6月3日大選,李在明勝出,6月4日就職。他上任后,說政府要務實親市場,以國家利益為核心搞外交,把全球危機轉成機遇。對華政策,他沒大轉彎,但比尹錫悅溫和。8月,他跟特朗普會面,談韓美同盟,但也強調跟中國養好關系。辦公室說,要推動對華紐帶。10月2日,他還呼吁打擊反華示威和針對外國人的游行,這被視為穩中韓關系的信號。不過,外交轉向沒那么容易。韓美同盟框架下,韓國得配合美國。9月聯合國大會,美日韓外長發聲明,對臺海局勢擔憂,中國外交部強烈反對,說這是干涉內政,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還引用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強調臺灣是中國領土。中國放緩中韓貿易和技術合作,讓韓國感受到壓力。
![]()
李在明試圖平衡,但國內保守派掣肘大。他們拿他親華說事兒,內部斗得兇。韓國經濟結構決定了這平衡難找,中國貢獻貿易三分之一,安全上又靠美國撐腰對朝鮮。結果,韓國在臺海問題上搖擺,想跟中國好,但不敢冷落美國。這也反映小國在大國博弈里的無奈。李在明競選時說,只做對韓國有益的事,不當大國犧牲品,可現實中,同盟壓力讓他低頭。比方說,美韓防務聲明里提到臺海,這不是李在明一人主意,但韓國得背鍋。
![]()
到現在2025年10月,李在明政府還在調整。8月22日,有報道說他被美國視為親華,因為他多次淡化臺灣問題,說為什么插手中國事兒,就說謝謝得了。這話在3月和5月說過兩次。美國那邊有點警惕,但李在明重申韓美同盟重要,繼續跟日本合作,應付朝鮮威脅。他還說,要在聯盟中克服政治動蕩,承諾發展韓美關系。但在臺灣沖突上,韓國角色沒上特朗普李在明峰會議程,這顯示雙方避開敏感點。
![]()
整體看,李在明的干脆回答反映韓國求平衡的心態。不介入臺海,是多數韓國人想法,他們更關心經濟和半島和平。武統這種假設,對韓國來說太遠,實際風險太大。未來中韓關系怎么走,得看李在明能不能頂住壓力,爭取自主空間。比如,在中日韓自貿談判上推一把,減少美國干預對供應鏈干擾。在朝核問題上,多點主動,跟中國協調。這才能給中韓注入穩定,對韓國利益也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