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刻在基因里的底色
——在第二屆 “樅陽之子” 文化展上的發言
尊敬的各位鄉賢、各位文友:
大家上午好!
冬日暖陽,群賢畢至,最是溫情時刻。今天,我們相聚此地,共赴這場屬于我們所有“樅陽之子”的文化之約。感謝籌辦方及夢總的厚意,讓我作為文學界代表發言,此時此刻,我心中滿是惶恐與激動——這不僅是一場展覽的啟幕,更是一次心有靈犀的對話,是數十萬在外樅陽兒女對故土深情的集體回望。
![]()
樅陽文脈,源遠流長,素有“文章之府,詩人之窟”的美譽。樅陽文脈,從來不是紙上的墨痕,而是流淌在山水間的精神血脈。自漢元封五年置縣,漢武帝親作《盛唐樅陽之歌》,這片土地便在楚的浪漫與吳的精工、中原的厚重與江南的靈秀中交融生長。浮山摩崖上的題刻,一筆一畫皆是文人風骨;桐城派文章里的家國情懷,一字一句都藏著經世智慧。古有方苞、姚鼐、劉大櫆以文立心,今有無數樅陽兒女以筆為犁,寫樅川的晨霧漫過田疇,寫白蕩湖的漁火點亮夜空,寫老街上斑駁的磚墻藏著的故事,也寫新時代里故鄉拔節生長的聲響。這份濃濃的筆墨情趣,不是故作高雅,也不是無病呻吟,而是刻在樅陽人基因里的底色。
我個人是樅陽文脈的受益者,自幼受家中長輩熏陶,頗喜舞文弄墨。14歲那年,我偶然讀到一本《樅陽詩詞》,不知天高地厚,貿然投稿,沒想到主編周維華先生專程到我所在的高中看望我,對我厚愛有加。由此,我成為樅陽詩詞學會當時年齡最小的會員。先生已經仙逝多年,但這份深情,至今仍溫暖著我。
![]()
我想,樅陽文風昌盛的背后,正是因為這片土地有一份溫情在,總有一些人在為樅陽的文脈傳承默默耕耘、薪火相傳,不計較得失,不在乎名利。參加此次“樅陽之子”文化展的很多前輩、鄉賢,或是德高望重的前輩,或是搏擊商海的精英,又或是名動文壇的翹楚,卻始終將“樅陽”這個沉甸甸的名字放在心頭,公務再忙,俗務再多,都不會輕易放下筆墨,總想為家鄉寫點什么、總想為鄉友做點什么,矢志不渝做樅陽文脈的實踐者、傳承者、托舉者。
而今天啟幕的“樅陽之子”文化展,正是以文化的名義,將這份濃濃的鄉情凝結在一起,既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溫度與力量,更讓我們觸摸到故鄉的氣息與溫情。正如這次展覽的主題所言,“承古韻風華,展時代新姿”,在這里,我們既能與前賢對話,也能與同輩并肩,看見彼此為故鄉奮斗的身影。它像一座橋,一頭連著過去,一頭通向未來;一頭牽著離散的鄉心,一頭系著故鄉的發展。這場展覽凝結的,不僅是鄉愁,更是“樅陽之子” 這一文化身份的認同——我們因“樅陽” 而聯結,因“文化”而共情。
在此,我也要向辛苦籌辦此次展覽的合肥樅陽商會的各位領導、各位鄉賢表達一份敬意。正是你們的牽線搭橋,我們這些“樅陽之子”才能相聚到一起。我想,這是一份情懷,更是一份擔當。鄉賢朱光潛先生曾有一段著名的“三此主義”論:“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你們以身作則,讓更多人看到“此身、此時、此地” 的擔當,也召喚著我們同向同行,彼此支撐,以“此身、此時、此地”的勇氣,既要寫好樅陽的 “過去時”,讓更多人知道這片土地的厚重;也要寫好樅陽的 “現在時”,讓更多人看見故鄉的活力;更好寫好樅陽的 “將來時”,讓更多人期待這片土地的未來。
最后,愿這場文化展,能讓更多人讀懂樅陽的大美、樅陽的文韻;愿我們每一位“樅陽之子”,都能帶著故鄉的期許,走得更遠、飛得更高;更愿我們的故鄉樅陽,在千年文脈的滋養中,在眾多鄉賢的助力下,續寫更多屬于新時代的華章!
謝謝大家!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