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辦廳印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其中提到了兩部分內容,對于當下的中小學生來說,可謂是難得的“好消息”。
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口頭說再多次“減負”,都不如實際解決學生的問題來得實際,在《十條措施》中,中小學生最討厭的一項作業將徹底消失!
![]()
中小學生迎來兩個“好消息”,最討厭的作業將徹底消失
別說家長有抱怨,實在是差距太大了!評論區一位ip在河南的家長表示:自己是211大學畢業的,小學是在農村上的,從小到大沒上過晚自習,作業也不寫,小學過得很快樂也沒有影響后面的學習。
可如今,自己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了,每天都是寫到深夜的各科作業,看著孩子每天為了學習忙忙碌碌,卻連5以內的加減法都沒搞明白,家長也是不理解——現在的教育咋變成這樣了?
![]()
但要說學生們和家長們都最討厭的作業是哪種?機械重復、抄寫類的作業絕對榜上有名,現在不僅是文科老師、就連理科老師也開始喜歡用罰抄寫來當作業了。
孩子上課沒理解的公式、考試沒寫對的成語、單詞,都能變成“罰抄寫”的作業,少則三五遍,多則十幾遍,仿佛在部分老師的心中,抄寫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卻不知道這類作業給學生帶去了很大的困擾。
![]()
雖然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說法,可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早就沒有多余的精力完成罰抄寫性質的作業了,但好消息是,這類最討厭的作業將要徹底消失了。
《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中明確提到: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嚴禁布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也就是說,無論任何學科的老師,以后都不能布置罰抄寫類的作業了。
![]()
試問誰學生時代沒被罰過抄寫?也只有被罰過才知道,這類作業根本不會加深記憶,只會耽誤時間、寫的人手疼眼酸,該記不住的東西不是靠機械的抄寫多少遍就能徹底記住的,關鍵還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加深記憶。
從教育實際角度出發的建議,才能真正幫助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
除了嚴禁布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外,中小學生還迎來了另一個“好消息”:《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中提到,鼓勵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
![]()
如果這一提議真的能被普遍落實,相信多數家長和同學們最希望“無作業日”能安排在周三,這是真正意義上能幫助中小學生實現勞逸結合的方式。
教育不會因為所有的中小學生有一天沒寫作業而成績落后,同樣的,孩子們的成績也不會因為某一天沒有作業而徹底退步,“無作業日”的存在,只需要老師合理安排好作業的布置,就能讓中小學生們在一周的學習中喘口氣、歇一歇。
![]()
當然了,這個“無作業日”的安排還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假設部分老師只是表面上實行“無作業日”,實際上卻是把五天的作業壓縮成四天留給學生的話,那無作業日的性質也就徹底變味了。
除了嚴禁罰抄、鼓勵“無作業日”外,《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還提到了規范考試管理、減少日常測試頻次、合理設置考試難度等建議,這些從教育實際角度出發的建議,對于減輕中小學生負擔、緩解教育壓力都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