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豆貿易困局,如今已徹底演變為共和黨的“民調災難”。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已連續四個多月顆粒無收,關稅戰的苦果直接砸在了美國農業州選民的身上——曾經堅定支持特朗普的這一群體,不滿情緒正持續發酵,矛頭直指政策主導者。最新民調數據更印證了這一趨勢:特朗普在農業州的支持率已連續下滑12個百分點。
![]()
隨著2025年中期大選日益臨近,農業州議員的席位岌岌可危,“丟飯碗”的現實焦慮遠勝于白宮的“云淡風輕”。即便特朗普試圖以農業補貼掩蓋政策失當,迫在眉睫的選舉危機已讓共和黨議員們無法坐視。在密集的黨內施壓下,特朗普迅速將矛盾轉移,于14日公開將矛頭對準中國,宣稱中方“故意不采購美國大豆”是“經濟敵對行為”,并放言要終止對華部分貿易合作,其中特別提及了食用油領域的合作。
![]()
然而,特朗普這番威脅的背后,是對中美食用油貿易本質的嚴重認知偏差。中美食用油貿易的核心并非美國對華出口,而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廢棄食用油。將中國的商業采購選擇政治化,強行貼上“敵對”標簽,本質上是試圖以強權干預市場規律,這與國際貿易通行的非歧視性原則、市場自主原則形成鮮明對立,暴露了其對全球貿易規則的漠視。
![]()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一威脅恰恰凸顯了美國對中國供應鏈的深度依賴——中國是美國廢棄食用油的最大進口來源國,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該類產品占其市場總量的90%;反觀中國,美國市場僅占同類產品出口份額的45%,且中方早已提前布局歐洲、韓國等替代市場,供應鏈韌性遠超美方預判。對美國而言,生物燃料產業對中國廢棄食用油的依賴已根深蒂固,若真切斷進口,首當其沖遭受重創的將是美國本土產業。這種“傷己更甚”的威脅,本質上是缺乏有效博弈籌碼的無奈之舉。
特朗普的誤判不止于此,其對全球大豆貿易格局的認知仍停留在過去。事實上,中國早已通過多元化采購戰略化解單一市場依賴風險,2025年更是明確將大豆采購重心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僅兩天內就與阿根廷達成130萬噸大豆采購協議,完全可通過南美市場保障國內供應穩定。特朗普固守“中國依賴美國農產品”的過時認知,未能正視全球貿易格局的根本性轉變,其威脅自然難以形成實際威懾。
說到底,將“終止食用油合作”包裝成報復手段,本質是特朗普政府轉移國內矛盾的政治戲碼——試圖通過對外強硬姿態,向農業州選民證明其“維護群體利益”的立場。要知道,農產品出口長期以來是美國對華貿易順差的核心支柱,大豆更是其中的關鍵品類。如今這番“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折騰,最終恐怕只會讓本就陷入困境的美國農民,日子更加雪上加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