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的時候旁邊總有人
熱心地說“快,趁熱吃!”
認為這樣能先一步享受到
食物最新鮮的味道
尤其是天氣轉涼后
很多人喜歡吃火鍋
食物一熟不管燙不燙
就往嘴里送
殊不知這樣的小小細節背后
卻隱藏著健康危害
![]()
我們的消化道遠比皮膚嬌嫩,對溫度的耐受度也低得多。生活中不少人遇到燙嘴的食物,會下意識地快速咽下,卻不知這個動作正讓食道承受著巨大的“高溫考驗”。食道黏膜的適宜生存溫度在10℃~40℃之間,最高能勉強承受的溫度也只有50℃~60℃。一旦食物溫度突破65℃的臨界值,食道黏膜就會被燙傷。更令人揪心的是,食物從口腔抵達胃部僅需約9秒鐘,這意味著每一口滾燙的食物,都會給食道帶來長達9秒的“高溫傷害”。
滾燙飲食
對消化系統的三重打擊
01
口腔率先“中招”
過熱的食物會直接灼傷口腔黏膜,不僅容易引發口腔潰瘍,還會損傷牙齒表面的牙釉質;長期受到高溫刺激,甚至可能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
02
食道淪為“重災區”
反復的燙傷會讓食道黏膜陷入“損傷-修復”的惡性循環,時間一長可能誘發食道炎、食道萎縮等問題,嚴重時還會提升食道癌的發病概率。
03
胃部難逃牽連
胃黏膜的耐熱能力更弱,僅能承受約40℃的溫度。滾燙的食物進入胃部后,會強烈刺激胃黏膜,進而引發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
3個實用技巧
判斷食物溫度是否安全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明確指出,65℃以上的食物屬于高危燙食。分享兩個簡單易操作的判斷方法:一是用嘴唇輕輕觸碰食物,若感覺不燙口再進食;二是用手觸摸盛放食物的碗壁,若能輕松按壓5秒以上,說明溫度基本適宜食用。
告別“趁熱吃”
養成科學飲食新習慣
![]()
01
耐心等待降溫
熱菜熱湯上桌后,別急著動筷,可靜置片刻,或用餐具輕輕撥動加速散熱。
02
堅持小口慢食
先夾取少量食物嘗試溫度,確認適宜后再正常進食,既能保護消化道,又能更好地品味食物的風味。
03
更新飲食觀念
打破“食物越熱越養生”的傳統認知,其實溫熱的食物才是兼顧美味與健康的最佳選擇。
04
特殊人群重點防護
兒童的口腔黏膜更為嬌嫩,老年人對溫度的感知能力下降,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群,更應嚴格避開燙食,減少身體負擔。
這些傷胃習慣要改掉
除了遠離燙食,以下幾種常見的飲食習慣同樣會損害消化道健康,建議及時調整:
狼吞虎咽:進食速度過快會加重腸胃的消化負擔,影響營養吸收效率。
邊吃邊喝:用餐時大量飲水會稀釋胃液,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削弱消化功能。
吸煙飲酒: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和酒精會直接刺激、損傷消化道黏膜,誘發多種疾病。
暴飲暴食:過量進食會讓消化系統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不利于身體的新陳代謝。
來源|廣東衛生信息
圖片|包圖網
轉載僅作為生活或科普指導,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廣告合作、宣傳片、專題片、教學片、科普動漫片制作及會議慶典活動制作拍攝,歡迎垂詢,聯系電話:0771- 58762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