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億是昨天的價格,今天要再加3000萬,否則免談。”
1997年,德國幾乎壟斷全球盾構機市場,趁我國修建秦嶺隧道迫在眉睫之際,把1臺二手盾構機當新的賣給我們,開出3.5億天價,還不包售后。
然而,德國人沒想到,僅用了15年,我國的盾構機技術就全面超越德企,全球每10臺盾構機中,7臺來自中國。
不僅國產盾構機的主軸承、主驅動、密封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全部自研自造,而且可以根據任何極端地質條件“個性化定制”,既能造出直徑超過15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也能研制直徑僅3-4米的迷你盾構機,還有變徑式盾構機。且全部盾構機高度智能化,自動調整推力、扭矩、轉速等參數。
正如外媒《世界報》評論的那樣:“整個中國,現在在以一種‘越封鎖越強大’的精神前行著。”
![]()
01 國產“地下航母”啟動,攪碎歐美制裁夢
“要想富,先修路”。
上世紀90年代,我國致力于國內建設與經濟騰飛,急需從秦嶺內部挖出一條18.46公里的隧道,以松開扼住陜西南部經濟咽喉的手。但彼時國內建造技術欠發達,還在用炸山、挑夫一擔擔挑土的方法開鑿。這種方法每天僅能挖出5米,算下來要10年時間才能貫通隧道。而同樣的工程,盾構機5個月就能干完。
因此,我們向壟斷盾構機的德國求購機器。不料德企坐地起價:“有一臺二手的,3.5億,愛要不要!”德企正是吃準了自己作為技術的壟斷者,中方不敢還價。
更可惡的是,德國還不提供任何售后服務。某次因德方提供的圖紙有誤,我國拖車鋼結構出現問題,德方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獅子大開口,要求每天給1萬元的咨詢費用。要知道,當時錢老的日薪才66元。
![]()
![]()
“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連別人的二手貨都要當寶貝。”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中國工程員的神經。與此同時,生物領域科學家也鼓足了勁兒要制取自己的緩 老生物酶。
![]()
02中國“爭氣”機,奪回定價權!
風雪壓我2、3年,我笑風輕雪又綿。
從德國回來后,中鐵隧道集團、上海隧道股份、中信重工等組成的研發團隊靠著手里幾張模糊的照片、少量公開的國外技術資料以及看不懂的外文圖紙,開始閉關修煉。
研發團隊采取了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解剖”,對成上萬個零件進行測繪、分析其材質、研究其工藝、揣摩其設計意圖,再到攻克40多萬行控制代碼,經過長達六年的艱苦攻關,2008年,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中鐵一號” 成功下線,價格從3.5億降至2500萬!
如今我國盾構機蟬聯全球銷量冠軍6年,出口到新加坡、意大利、法國、丹麥、澳大利亞等國,成為“中國智造”的閃亮名片。
![]()
![]()
![]()
03 德企低頭,技術打包賣給中企
如今,我國盾構機技術日新月異,全球暢銷。而曾仗著壟斷盾構機奚落我們的德國維爾特公司,由于天然氣供應嚴重短缺和通貨膨脹持續加劇,不得不縮減生產規模,最終將自家的硬巖掘進機業務板塊盡數賣給中國企業。
中國在盾構機領域的成功逆襲并非終點,而是一段全新征程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