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電氣化局工業公司江西環保分公司的金屬聲屏障車間像大火爐一樣,這家集聲屏障研發設計、智能制造、工程安裝及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環保專業噪聲治理企業,正面臨一場關鍵大考——首次承接重慶地鐵4號線消聲百葉生產任務,多重難關橫亙在前。
![]()
技術骨干劉杉蹲在折彎機前,額角的汗滴砸在圖紙上,暈開一小片模糊的墨跡,37度小角度折彎的工藝難題像塊硬骨頭,啃不下來,整個工程便無從推進。
“我來試試!”劉杉猛地抹了把臉上的汗,眼神堅定地主動請纓。此后的30天里,他成了車間里最執著的“釘子戶”:白天扎在設備旁,反復測量、記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折彎角度與回彈數據;夜晚沉下心鉆研專業書籍,在紙上一遍遍模擬進刀路徑。失敗一次又一次,但他從未退縮。最終,他設計的弧形過渡模具和新進刀流程,成功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
當第一片完美的小角度折彎百葉從生產線順利產出時,整個車間瞬間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隨著交付節點的逼近,車間也開啟“三班倒”。巡檢時,劉杉逐個檢查折彎機,機器上每個角落螺絲松緊,他都要摸一遍才放心。最終,這批帶著余溫的消聲百葉經檢測全部達標后,按時運抵施工現場,保證了工期。
2024年,新研發吸聲板試制任務落到車間。新產品厚度突變導致的復雜折彎難題亟待破解,劉杉蹲在廢料堆旁,撿起一塊開裂的樣品,指尖沿著裂紋摩挲:“厚度突變,展開圖的計算方式得改。”經過反復的推敲和試驗,終于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
“光會自己干不行,得讓大家都學會。”劉杉揉著發紅的眼睛,把工藝要點整理成厚厚的一本折彎工藝手冊,為此類特殊結構加工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標準,如今,這本手冊也成了車間新員工的“必修課”。
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僅有高中學歷的劉杉,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成了車間里“最潮的老匠人”。自動折彎中心編程、數控送料機操作、自動控制原理……這些連年輕人都要從頭學起的智能設備操作技術,劉杉硬是一點點啃了下來。一本又一本記得滿滿當當的筆記,見證著他日復一日的積累與沉淀。正是這份執著與細致,驅動著他在鈑金加工領域不斷深耕,在智能化浪潮中穩穩站穩了腳跟。
更難能可貴的是,劉杉毫無保留地將所學所悟傳授給他人。他會手把手地教徒弟們設置參數,把復雜的編程原理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話”。通過這種日復一日的現場指導和實操演練,他為生產基地培養了一批能獨立承擔數控編程與操作的技術骨干。“技術不是‘私藏貨’,是用來分享、用來讓團隊變強的!”劉杉常說,“只有整個團隊硬起來,咱們才能啃下更多硬骨頭,接住更多高難度任務。”(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甘皙 通訊員 余佳欣 利蕾)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