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雄心勃勃地宣布了一項驚人計劃:到2026年將3000億美元產能轉移到印度。
而西方媒體一片歡呼,認為這是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終結的開始,印度將接棒成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
![]()
六年轉瞬而過,結果卻出人意料:印度工廠陷入停產困境,而鄭州工廠即便開出近萬元返費也一工難求。
虧大的“印度布局”,富士康終是老實打開大陸新賽道?
當年印度政府為吸引富士康,開出稅收減免、土地低價等優厚條件,甚至直接提供現金補貼。郭臺銘也信心滿滿,公開表示印度擁有龐大的年輕人口紅利,人工成本比中國大陸低約三分之一,將成為蘋果產品的重要代工基地。
![]()
然而,美好的愿景很快被現實擊碎。
最令管理層頭疼的是電力供應問題。印度電網頻繁跳閘斷電,工廠不得不長期依賴柴油發電機維持運轉,僅這項額外支出,每年就增加超2000萬美元成本。
人力資源管理更是困難重重。在中國行之有效的標準化流水線作業模式,在印度遭遇“水土不服”。大陸工人早已習慣的防靜電手環,在印度員工眼中卻被視為“束縛自由的枷鎖”。
![]()
更令人驚訝的是,表面上印度工人月薪約為1200元人民幣,比大陸低三成左右,但綜合運營成本反而高出14%。高達八成的關鍵零部件仍須從中國空運輸入,一顆普通螺絲釘經海關清關、長途運輸等環節后,價格翻升三倍以上。
質量差異更是明顯。2023年iPhone 15在中印兩地同步投產,印度產線良品率僅為75%,而鄭州工廠穩定維持在95%以上。
大量不良品返修帶來的損耗進一步拉高了成本。僅2024年,因產品質量未達標,富士康印度工廠遭蘋果扣款金額就突破1億美元。
![]()
面對印度困境,郭臺銘悄然調整戰略重心,開始推動產能回遷。2024年,富士康新事業總部正式落戶鄭州,重點布局產業鏈資源整合、前沿技術儲備以及資金調度支持。
但回流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首當其沖的是人力短缺問題。
在iPhone 17發布前夕,鄭州工廠因交付壓力驟增,將返崗獎勵提升至9800元,并破例允許“自愿放棄體檢”的特殊招工政策,當天即招募上千名新員工。
![]()
現實很快顯現弊端,一線員工每日工作時長普遍超過10小時,流水線節奏極快,幾乎沒有喘息機會,不少人入職不到一個月便選擇離職,最終能堅持到領取全額返費者不足三成。
這背后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變化。隨著本土代工企業的崛起,工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早年曾在富士康流水線上務工,如今她帶領的企業已成為蘋果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
面對蘋果分散產能的要求,立訊精密采取了更為明智的策略,僅轉移基礎型號手機的簡單裝配工序,高端機型的核心制造與研發環節始終保留在國內。
![]()
比亞迪電子則走出另一條發展路徑:并未盲目追隨赴印建廠潮流,而是深耕國內市場,依托與華為的深度合作,在智能汽車電子部件市場牢牢占據一席之地。
2024年,僅來自華為的相關訂單就為比亞迪電子貢獻了45億元營收。
令人意外的是,盡管印度業務進展緩慢甚至虧損連連,富士康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卻異常搶眼。其在中國上市的主體工業富聯,近四個月內股價飆升200%,市值激增約6000億元人民幣。
![]()
這一背后,隱藏著郭臺銘全新的戰略布局,全力押注儲能產業。
富士康正在建設全球首個“儲能燈塔工廠”,該項目全面投產后年產能預計可達3GWh,目標是躋身全球領先的儲能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行列。
憑借儲能系統與AI服務器代工兩大新增長點,富士康正逐步減少對蘋果訂單的依賴程度。
![]()
這一轉向恰逢中國制造業整體升級。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在風雨洗禮中練就了韌性力量,一個個產業逆勢而行。從新能源汽車到工業機器人,從5G到人形機器人,中國制造正浮現新版圖。
富士康選擇此時加碼投資鄭州的儲能產業,看中的正是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完整產業鏈。河南擁有比較完善的電動汽車產業集群,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電池產業鏈頭部企業已在鄭州、洛陽投資設廠。
反觀印度方面,所謂的“大規模產能轉移”更像是一場尚未成功的試驗性探索。
![]()
2025年,富士康計劃在印度生產2500萬至3000萬臺iPhone,數量看似可觀,但僅占蘋果全球年產量的10%到15%。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宣稱手機年產能超過5億臺,實際年產量卻僅有2.5億臺,半數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而本土財閥也開始入場爭奪話語權,塔塔集團已與蘋果聯手建廠,目標兩年內拿下印度iPhone總產量的一半份額,這無疑將進一步擠壓富士康的生存空間。
![]()
這場歷時六年的跨國產能遷移大戲,為全球制造業上了一堂深刻課程,勞動力成本只是產業鏈布局的一個變量,真正決定競爭力的是穩定的基礎設施、成熟的技工隊伍以及完善的上下游配套體系。
“郭臺銘犯了個致命的錯誤,他以為自己轉移的是‘工廠’,實際上他只搬走了一堆‘桌子’。”一位供應鏈專家點破了關鍵,“他把廉價勞動力,錯當成了核心競爭力。”
![]()
在中國經營企業,優勢遠不止于人工成本。中國擁有穩定的電力供應、高效的物流網絡、成熟的產業工人,以及完善的配套產業鏈。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中國制造業的真正“王牌”。
目光轉回鄭州富士康工廠,新投產的儲能電池生產線正加速運轉。制造業的全球競爭,早已從單一的成本比拼,升級為產業鏈生態系統的全面較量,而富士康如今便是最好的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