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字典那可是文化傳承路上的大寶貝,就像一個個超級靠譜的“文字小向導”,幫著咱們認準字、用對詞,在語言的世界里不迷路。可前陣子我翻學生字典的時候,差點沒把我氣背過去——這哪是字典啊,簡直就是個“大忽悠”,在繁體字標注上亂來一氣,這不是坑孩子嘛,對咱漢字文化的傳承也害處不小!
![]()
我隨便翻了翻這本學生字典,好家伙,“發”和“髮”簡化合并成“發”之后,在繁體字標注這塊兒,那錯誤是一個接一個。“發”和“髮”本來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字,就像兩條平行線,各有各的軌道。漢字簡化的時候,把這兩個字合并簡化成“發”,這就像給兩條線搭了座橋,讓它們有了點聯系,可它們的本意和用法還是差得十萬八千里呢。
![]()
可這本字典倒好,在繁體字標注的時候,把“發”和“髮”攪和在一起,完全分不清誰是誰。這就好比把蘋果和橘子都標成“水果”,可孩子要是問你這是蘋果還是橘子,你讓人家咋回答?字典本來應該是最靠譜的,是咱們學漢字的好幫手,現在卻出這種低級錯誤,這不是把孩子往歪路上帶嘛!我光是想想,氣就不打一處來,真覺得漢字文化的傳承都快被它給攪和黃了。
![]()
![]()
咱們來好好說道說道“發”和“髮”。先看“發”,《說文》里解釋說:“發,?(射)發也。從弓癹[bá]聲。方伐切。”用普通話讀就是【fā】。它本來的意思是發射,就像射箭一樣,把東西送出去。后來,它的用法越來越多,大多用作動詞。比如說出發,就是從這兒到那兒去;發送,就是把東西寄出去;發生,就是有事情出現了;發芽,就是植物長出芽來;發表,就是把想法、文章說出來或者寫出來;發財,就是得到錢財;發散,就是向四周散開;啟發,就是讓人開竅。在古詩詞里也經常能看到它,像“雄姿英發”,形容人英姿勃勃;“老夫聊發少年狂”,說的是老人也偶爾會發發狂勁兒;“當春乃發生”,意思是春天到了,萬物開始生長;“中間小謝又清發”,描繪小謝的詩風清新。它還能當量詞用,比如“一發子彈”;也能作為姓氏。
“發”在《古代漢語詞典》里還有一些通假字的用法。它能通“伐”,讀[fá],意思是功績;還能通“廢(廢)”,讀[fèi],意思是倒塌;另外還讀[bō],像“發發”這個詞,和“鱍鱍”“潑潑”一樣,是象聲詞,形容魚尾擺動的聲音。不過這些用法比較少見,咱們就不詳細說了。
![]()
↑異體字寫法
再看看“髮”,《說文》里說:“髮,從髟[biāo]犮[bá]聲,方伐切。頭上毛也。”用普通話讀就是【fà】。它指的就是頭發,像頭髮、毛髮這些詞。在古詩詞里也經常出現,比如“怒髮沖冠憑欄處”,形容人非常憤怒,頭發都豎起來頂著帽子;“早生華髮”,說的是年紀輕輕就長出了白頭發;“黑髮不知勤學早”,提醒年輕人要趁黑頭發的時候好好學習;“明朝散髮弄扁舟”,描繪了一種逍遙自在的生活;“可憐白髮生”,感嘆年紀大了,頭發都白了。在《古代漢語詞典》里,“髮”還能當長度單位,十毫為一髮,十髮為一釐。
這么一對比,“發”和“髮”的區別簡直太明顯了。可這本學生字典卻把它們攪得亂七八糟,這不是在誤人子弟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漢字文化是咱們的根和魂。要是從小就學錯了字,以后還怎么傳承和發揚咱們的漢字文化呢?
咱們得擦亮眼睛,可別讓這種“混賬”字典再坑孩子了。也希望出版字典的部門能負起責任來,好好審核審核,別再出這種低級錯誤。讓每一本字典都成為孩子們學習漢字的好幫手,成為守護漢字文化的堅固堡壘。只有這樣,咱們的漢字文化才能像一棵參天大樹,根深葉茂,代代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