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長群里瘋傳的兩張圖,把無數家長和學生都看沉默了。
第一張是北大數學學院2025屆本科畢業生去向,213人中有109個讀研,66個出國,真正走上工作的只有32人。
更扎心的是,這32個人中,有14個去了教育行業,占43%,比搞金融、進大廠的還多。
![]()
第二張是復旦中文系的畢業去向,考上公務員的4個,當老師的12個,進教培的5個。
這兩張表,像一記悶棍,砸在所謂名校光環的臉上。
哪怕是北大、復旦這樣的頂尖學校,本科畢業也越來越難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01
— Dr小魚 —
名校學霸的盡頭是教培
北大數院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
2025年北大數院錄取了192人,其中國家集訓隊成員9人,數學競賽金牌得主48人,強基破格錄取約48人。
三類頂尖選手加起來105人,占了54.7%。剩下的40%多,也幾乎都是各省數學滿分、Top10的狀元級人物。
換句話說,這地方匯聚的全是天才,他們的智商完全吊打普通人。
但他們畢業后,卻有一半的人去了教培機構。
在很多人眼中,這是“智商的浪費”,他們本來應該成為科學家、攻克AI難題、參與國家基礎科研,結果卻成了帶高中生做奧數、講函數極限的“名師”。
如果說北大數院畢業生去教培還算專業對口,那復旦中文系的就業數據,就更讓人唏噓了。
據網傳2025屆漢語言文學專業107人中,53人拿到保研資格;剔除升學和出國,直接就業的31人里,12人進教育系統、5人去了教培公司,教育相關崗位占比超過一半。
公務員4人,多數被分配到地級市或縣城;其余9人散落在廣告、保險、嶗山可樂、混凝土公司等崗位。
![]()
雖說文科生和理科生就業有壁,但無論是清北數院還是復旦中文系,最終都流向了教培行業。
這也讓人哭笑不得,一邊是家長砸鍋賣鐵雞娃上名校,一邊是名校畢業生擠破頭進教培。
像極了一個殘酷的輪回,當年他們拼命刷題考進名校,如今又要回到題海中去教別人刷題。
02
— Dr小魚 —
為什么名校生畢業都去干教培?
看了這幾年的就業形勢,我們會發現,幾個現實的真相:
首先,教培行業的薪資已經遠超許多所謂“體面職業”。
量化分析師入行年薪30—50萬,應屆生進入科技大廠也在30-40萬年薪區間。
而競賽教練、清北專項班講師,首年薪資就能達到40-70萬,資深者破百萬;頭部機構的明星教師,課時費800-1200元,寒暑假收入翻倍。
![]()
其次,這條路專業對口、技能變現。
尤其是對于數學專業畢業生來說,這些人本身就是從數學競賽一路殺出來的,熟悉賽題邏輯、命題風格與選拔規律。
現在教培機構開設“清北專項”“強基沖刺”,他們天然就是最合適的講師。
再怎么說也是教師,除了薪酬之外,工作成就感對名校學生來說可能更重要。
而且,工作穩定、自由度高。
相比于大廠的996、金融的高壓KPI,教培更像是一份輕松且回報可觀的事業。
甚至連北大數院出身、后來拿下菲爾茲獎的王虹,也曾在國際學校當過競賽教練兩年。
![]()
不過在今天的就業市場里,學歷并不自動等于好工作,與其在科研體制中被經費困死、在金融圈里當螺絲釘,不如選擇一份能讓自己體面、能賺錢、還能掌控生活的職業。
特別是對于中文系的畢業生,就算來自頂尖學府,也無法逃脫文科生普遍的就業困境,崗位少、起薪低、社會需求有限。
一位參與雙選會的北大文學史學生就提到,今年的秋招現場,就連北大清華都開始“被教育類崗位包圍”。
“400個攤位中,三分之一都是教育類,招競賽教練、高中老師、教培講師,寫著‘不限專業!不卡教資!無需經驗!年薪30萬起’。”
要知道,文科生在北京互聯網大廠的年薪也就20-35萬,普通企業工資更低。
而在一些二線城市,30萬起的教培崗,折算下來比北上廣的高薪還更實在。
在經濟下行的現在,教培行業已經稱得上是名校生的最優選了。
不是說名校生只能去教培,還是只有名校生才去得了教培。
03
— Dr小魚 —
名校畢業生的路,可能更窄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名校生是人生贏家,名校這么難都考上了,還有什么事情能難倒他們。
但是當北大數院和復旦中文系的畢業生最后都殊途同歸,成為教培行業的一員。
這其實揭露了名校生的一種共同焦慮:體面的職業在消失,知識的變現路徑越來越窄。
過去十年,大學擴招、研究生膨脹、崗位緊縮,讓學歷溢價逐漸縮水,本科不夠看,碩士也越來越多,博士都要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焦慮。
![]()
過去我們認定的“好工作”,要么像大廠、金融高薪好前途的崗位,要么像公務員、編制教師穩定。
于是,一邊干教培一邊考公,或者考公考研失敗后再轉教培,成了不少學霸的職業生涯規劃。
但如今,大廠裁員頻繁、金融寒冬,體制內競爭激烈,考公人數創紀錄增長到三百萬,錄取率卻連1%都不到。
反倒是曾被視為“臨時飯碗”的教培,成了最后的避風港。
這也解釋了為何北大清華的畢業生越來越多地轉向教育行業,他們是被現實推著走。
當網友還在為這些天之驕子的選擇唏噓時,其實他們早就看清現實,放低身段,躬身入局。
04
— Dr小魚 —
清北是行業冥燈還是風向標
這幾年網上流行一句話:清北畢業生是行業冥燈,清北生走到哪,哪個行業就快不行了。
甚至有人整理出一份清北生冥燈史,看起來真的像那么一回事:
2005年,他們扎堆外企,外企紅利期結束;
2008年,他們沖進銀行、國企,結果很快限薪了;
2015年,清北涌入金融、投行,泡沫破裂;
2018年,他們進科技大廠,大廠開始裁員降本;
2019年去當老師,教師降薪;
2020年考公考編,財政收緊、崗位縮水。
事實上,清北生從來都不是搞垮一個行業 ,而是最早指導紅利、也最先在衰退前期退出的人。
他們所在的每個行業,往往都是社會資源與注意力的焦點。
![]()
只是,時代太快,他們的聰明有時也抵不過周期。
當太多高學歷者、資本和政策一起涌入時,紅利被迅速榨干,泡沫膨脹,調整隨之而來。
清北生的存在也抬高了行業門檻,讓普通人怨聲載道,認為學霸卷壞市場。
比如一些二三線城市中學教師招聘原本一個本科就夠,如今985、211成標配,甚至要求清北背景。
當前,我們就是處于后紅利時代,無論是經濟、產業還是社會結構,都正在經歷從擴張到收縮、從增量競爭到存量博弈的轉變。
如何在當前的周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如何為下一個紅利期做好準備?
到底該讓孩子選擇什么專業和什么路線?是我們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