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說,“一個人的才華能不能成為救命稻草,就看他能把手藝玩到多絕。” 今天,我們單一說說書法的事情,古時候科舉制度延續千年不墮,很大程度上看重書法、特別重視書法人才的發掘、提升和重用。就算你出身貧寒,家境不好,但只要書法寫得好,很容易就能得到上司的欣賞,因此,歷史上從這一管道走出的名人雅士可謂是燦若星辰。
![]()
因為在古人眼里,書法能磨練心性,得有胸懷和文化底蘊,不僅體現一個人心境和毅力,更能體現悟性,在沒有電腦、打印機,更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全靠一本一本古帖、碑文,在磚頭瓦礫中淘金,還要融會貫通,練出自己的味道,得以專心致志地沉浸于書法藝術之中方可,所以書法歷來被看作是書家內在精神的一種外化,書法作品與書家的精神境界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盡管各個時期不同書家都有不同的人品評價標準,但都認同人品對書法作品的品評具有重要意義,所謂“字如其人”說的就是這層意思。
![]()
不過,別以為只有科舉才能發現書法人才,歷史上也有一些奇人,既沒考入進士,也沒召入翰林,卻憑寫字做到禮部左侍郎這樣的大官,著實是不簡單,此人便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上海人張電。張電,字文光,號賓山,從小熱衷于練字,雖然沒有考中當官的資格,但他寫得一手枯潤飛動,氣韻不凡的好字,從而被上司看中,隨后引入京城,專門負責書寫朝廷門額之類,張電所寫的字,有太廟額、金殿額、仁壽永福宮額的慈獻皇后神主、恭上皇天車冊表、九廟神主、九廟災治,又有圣諭字貳、御制碑文寶軸、平邊告祖文、庚戌科進士題名記等,都已經刻在石頭上并頒布天下,舉足輕重,反響巨大。從此官運亨通,青云直上,官越當越大,到禮部左侍郎,這一點,連三朝元老、大學士也自愧不如,的確是無限風光。
![]()
我們知道,明朝嘉靖年的最后一年是1566年,就在這名靠書法走上高位的張電之后整整四百年的1966年6月12日這天,在上海的東北角楊樹浦的第十七棉廠廠醫務室旁的大字報欄貼出一張大字報,標題為《剝開畫皮看真相》,竟然在十七棉廠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并引起了上級的高度關注,還派出工作組進行調查,說起墻壁上張貼大字報,在那個年代可以算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我們別開它方面不談,單一說書法的事情,原因是這張大字報的字非常了得。
![]()
再看看下面的署名,是第十七棉廠保衛科干事、基干民兵連連長,平日里看過去文質彬彬的王洪文。在工人們的眼中,當年那小伙子倒長得眉清目秀,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從口音里聽得出是北方人,進進出出,他總是穿一件沒有領章、肩章的軍裝,褪色的軍裝,頭戴翻過來的海虎絨帽,胸前別著領導像章,一副復員軍人的樸素模樣,可以說在廠里是處處謹小慎微。
![]()
從外表看一望而知是個復員軍人,同時,他軍服肩上有一根掛肩章用的布條,這小小的布條表明他退伍之前是個軍官,他也看上去很隨和,經常笑容滿面,每每見到領導或同事時介紹自己的“簡歷”稱,他幼年貧苦,放過豬牛,農村沒有條件只讀過三個月的書,參軍后因文化水平較低未能晉升,轉業到上海國棉十七廠當了一名保全工,因為經常給機械添加機油而被工友戲稱為“小加油”。人們都喊他“小王”,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能寫出如此出色的大字報。
![]()
俗話說,字怕上墻,人怕躺床。再細細品味這張貼在墻上的字,乍一看非常像當年領導人的字體,我們不說其它,單一貼在墻上這幅字,就是非常的不錯,你平輔再好的字,掛墻上因視角變化會使筆畫細節弱化、結構問題凸顯,容易發現敗筆,暴露書寫缺陷的特征,但他的這字在墻上更有立體感,更顯“精、氣、神”,單純從字跡來看,第一眼就能讓人感受到下筆有力,仿佛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筆尖流淌。而且字里行間充滿了灑脫和豪邁之情,讓人不禁為之贊嘆。
![]()
更為他書寫的風格獨具特色,筆法自由奔放,充滿了力量感與藝術感染力,雖然乍一看像領導的字,但仔細端詳,就會發現其中大有乾坤,他特別注重將領導書法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這種融合可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而是經過了對領導人書法結構、筆法與意境的深入研究之后,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樣一來,他的作品既保留了領導書法的莊重大氣,又不失個人的靈動與細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
據與他有過接觸的人回憶,王洪文的書法能夠得到領導人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極為聰明的一種做法——善于模仿學習領導人的書法。初看王洪文的書法,或許并不會覺得有太多特別出彩的地方,他的筆跡與領導的筆調極為相似,這絕非偶然。王洪文早年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模仿領導人的書法風格,從一筆一劃到整體的布局結構,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揣摩。
另外據他妻子崔根娣公開的回憶,雖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幾個方面有些天賦,比如在樂器方面,他卻有著相當不錯的天賦。在抗美援朝那段時期,王洪文常常會給戰士們吹奏黑管。而且,他可不光只會這一樣,口琴他能吹,手風琴他也拉得起來。哪怕是碰到那種他之前沒怎么接觸過的陌生樂器,用不了幾天的工夫,他也能讓那樂器吹出個調調來。其次是書法方面,在國棉十七廠上班的十年間,是從事沒有間斷過琢磨寫字的,幾乎是天天都進行練習書法,拿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娛自樂。
![]()
從這些片段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確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否則根本就寫不出來這樣的字。王洪文在書法模仿上的這種努力和成就,一方面顯示了他對領導的敬仰和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在追求藝術和自我提升方面的積極性。如果能將這種精神用在正道上,專注于為國家和人民做實事,或許他的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至于他后來的結局,人們只能是一聲嘆息。
到后來這張大字報就成了他的引爆點。那么,他的書法總體達到一種什么樣的水平,他是如何走上模仿再到后來的位置呢?
開源村
![]()
王洪文1935年12月出生在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西新鄉開源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叫王國勝,母親姓楊。作為家中的老大,他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大弟王洪武在老家務農;二弟王洪雙1958年參軍,1962年退伍后在陜西省武功縣的飛機修配廠上班;三弟王洪全也在西新鄉百家屯種地,1996年因肺結核去世。妹妹王桂蘭是吉林市的一名普通家庭主婦。由于家境困難,王洪文從小就給有錢人家放豬,只上過三個月的私塾。
![]()
東北農村放豬這事,村里人稱他為“豬倌”,活雖然不重,但也并不輕松,每天天剛麻麻亮,扛著用柳條棍拴上粗麻繩的大鞭子,趕著一群大大小小的老母豬、小豬羔子、半大豬,這些豬左跑右顛,互相掐架,東跑西鉆,毫無組織性和紀律性,倘若不機靈一點,一不小心便把人家的莊稼地給糟踏了,那得負責任。所以,放豬得得到離村子比較遠的大草甸子上,豬是不挑食動物,什么菜都吃,車轱轆菜,扁豬芽,灰菜,苣荬菜更喜歡吃。
![]()
要是找到一個茂盛的野草甸子,可以說是豬倌最愜意的時光,大片的麥地,一望無際,可以看清楚豬跑的去向,防止丟豬。小麥收割后,落地里很多麥穗,加上小草青青,豬貪吃,也不東跑西躥,豬倌可以悠閑地遛噠,也可以躺在陰涼的樹蔭下,望天空上白云,看路邊來來往往屯嫂屯姑們的倩影。
![]()
當然,那時的“豬倌”王洪文,畢竟讀過幾個月的私塾,念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比起村里那些一天學也沒上的,也算是文化人了,覺得很時髦的事情就是寫字,便有一個特殊的愛好,那就是喜歡寫寫劃劃練字,買不起筆、墨、紙、硯這些書寫工具,他就到村邊砍來細竹自己制筆,撿來紅粉石加水磨成“紅墨水”,或用黃土和紅土調成泥漿,在石板上練字,鄰里用過的染布水,他也提回家用來練字。練字最簡便的方法是蕨根樹枝在地上劃字,寫了抹,抹了寫,真是“樹作筆,地當紙”,取不盡,用不絕。放豬回家的時候,一有空就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不停地比劃,漸入古人所謂“口如誦,心如聞”的境地,這也許是他最初練字的初衷。
![]()
不過,孩子時放豬也并不都是順心事,豬倌最鬧心是刮風、下雨、下雪天,一遇上這種惡劣天氣,那些豬就鬧圈,要上山找吃的,等把豬趕上山,豬倌比豬還埋汰。特別是家做的鞋,進水以后,鞋尖當鞋后跟穿,不穿還扎腳,穿又穿不住,豬還往莊稼地里鉆,哭的心都有。在村里來說,當豬倌地位甚至讓人瞧不起,但王洪文從來沒有感覺有失臉面,每次跟同事談起自己的經歷時,常把放過豬掛在嘴邊,大概是他這時練習書法開始有心得體會。
![]()
王洪文當豬倌幾年之后,14歲的那一年,他家那個屯子獲得了解放,他家也分到了田,苦了幾輩子的屯里人終于有了好日子過,所以周圍的鄉親們都說解放軍好,王洪文的父母也非常擁戴先進組織,解放軍在老百姓的心中就是天,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什么明星呀、網紅呀這么多偶像,大家一致的偶像就是解放軍戰士,男孩要是當了兵,全家都光榮。女孩要是嫁給了解放軍,那也是“支援革命”。這就促使王洪文產生了參加人民解放軍的想法,回去和父母一商量,他得到了的父母也支持。
![]()
但他去一體檢,因為年紀尚小,高度不夠被打了回來,當兵不成,只好回家種地,由于他是長子,便成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并承擔起了家里大小事務,加上屯子里互助組的幫助,田里的農活也沒耽誤,到秋天收成也很好,一家人在解放的頭一年就吃飽穿暖了。那時小小年紀的王洪文給村里人和兄弟姐妹的印象,就是能吃苦耐勞,嘴巴比較甜,能說會道,有禮貌,比較聰明、懂事,村里的一幫孩子對他都有些崇拜。
![]()
就在這個時候,朝鮮戰爭爆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很快在全國各地傳開了,當時我軍有一支部隊即27軍80師作為第先遣部隊,由山東啟程,火速北上,奔赴朝鮮戰場,此時,部隊進入東北之后,正值初冬已至,氣溫驟降至零下20度。盡管部隊進行了冬裝補充,但物資依舊匱乏,許多戰士仍缺少棉衣、棉鞋和棉手套等御寒裝備。凜冽寒風裹挾著冰雪,道路泥濘不堪,極度嚴寒下,一名戰士不幸凍亡,三百余名官兵不同程度凍傷,部隊深入,凍傷人數持續攀升,上級不得不下令集結待命。
![]()
經分析,部隊大部是南方人,不適合北方的環境,重要的一項任務,便是在東北就地征兵,畢竟這里的氣候環境和朝鮮一樣,于是東北各地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征兵宣傳工作,大家都搶著當兵。前些日子因為沒有當上兵而不樂的王洪文聽說不遠的長春市正在征兵,也沒有和父母商量,就坐著馬車,跑去報了名。這回終于當上了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成為27軍80師的一名新兵,屯子里的互助組也決定開展擁軍擁屬活動,幫助王家干地里的活兒,王洪文也就放心去當兵了。
![]()
王洪文要走了,他的父母流著淚送到屯子邊上,他的弟弟妹妹們都拉著他的手不放,王洪文心里也很難過,但他卻沒有流淚。80師進入朝鮮后,很快就投入了著名的長津湖之戰,擔任主攻的80師首先向新興里地區的敵軍發起進攻。部隊采取近戰夜戰傳統戰法,出敵不意、攻其不備,連續不斷向新興里地區之敵發起攻擊,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將美軍第7師的一個加強步兵團(北極熊團)3191人全殲于新興里地區,創造了志愿軍唯一一次全殲敵團級建制部隊的紀錄。
![]()
但這仗打得非常艱難,志愿軍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王洪文那時作為師部的一名通信兵,其實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經常要冒著槍林彈雨跑到陣地上去傳達上級的命令和指示,由于他很機靈,又是東北人適應這里的氣候條件,每次都能完成任務,而且在這過程中也沒有負過傷,算是比較幸運的了,為此得到了領導的表揚,80師是享譽全軍的老牌主力,一向以打硬仗、惡仗著稱,前身系許世友的警備第4旅。先后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王洪文在這樣的部隊里得到了非常好的磨練。
![]()
接下來,朝鮮戰局漸漸穩定,志愿軍為了豐富志愿軍的業余生活,決定組織一支樂隊。按照部隊首長的決定,王洪文去了樂隊,學習吹號,他自己稱是吹黑管,此后王洪文便經常隨樂隊到前線演出,和前方戰士一起搞聯歡活動。在這些方面,王洪文表現得很積極,工作也很努力。王洪文很愛學習,不懂的,就向文化水平高的人請教。這樣,幾年下來,王洪文倒也積累了許多文化、歷史知識。
![]()
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相當艱苦,王洪文一待就是三年,總體來說,爬冰臥雪,沖鋒陷陣,畢竟堅持下來了,受到了嚴峻的考驗,雖說沒有什么戰功,在戰場上的表現大體上是可以的,組織上見王洪文表現很好,就吸收他加入先進組織,不久,又提拔他當上了副排級干部,從朝鮮戰場凱旋歸來之后,直到1956年9月,歷經五年半部隊生活的鍛煉又上過戰場的他,以副排長級別轉業,被分配在當年人人羨慕的上海灘,那年月人們一提起上海,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要么是高樓聳立、車水馬龍的外灘,要么是摩肩接踵、五光十色的南京路……其實,那只是上海的一部分,上海并非都是那樣的。
當年十七棉廠大門
![]()
那時他穿著軍官服,手里拿著轉業軍人證件和組織轉關系的介紹信,躊躇滿志,跨入上海的東北角的工業區楊樹浦,國棉十七廠那大門時,他頗有點郁郁不得志,因為那時部隊副排級的他,根據規定轉業到地方得降個一級半級,這樣的級別再一降,那就成平頭百姓了,并沒有他想象的坐辦公室的官,安排在廠里當一名保全工,他不得不脫下心愛的軍官服,穿上藍色工作服,成天跟滿是油泥的紡織機打交道。具體工作就是給機器加油,因此,工友們都稱他為“小加油”,真名倒被人遺忘了。
![]()
在大上海有一份工作,而且在定海路194號那10平方米的平房作為棲身之處,這間小房子上面有一個小閣樓。泥地,竹籬笆墻上抹了點石灰,在屋里吃柿子,隔壁都聽得見。沒有煤氣,用的是煤球爐。沒有自來水——要到“給水站”去一桶一桶拎水,雖然小屋那么簡陋,但畢竟有了自己的家。王洪文總結了一下自己之所以混得不咋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因此,深刻認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深知沒有文化那可真是寸步難行。于是,他開啟了加倍努力學習的模式,積極加入了廠里開辦的夜校。
![]()
那段日子里,他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這一點他的認識是相當地清晰。通過努力,他終于拿到了初中畢業證,這還不算,他每一天定個時間練習自己喜愛的毛筆字。要知道,從1956年進國棉十七廠,到他的毛筆字派上用場的1966年,整整十年時間,筆耕不輟,特別是模仿領導人的書法結構、筆法與意境,逐步形成兼具領導體神韻與個人風格的書法體系。其作品筆法奔放有力,融合了灑脫與豪邁,尤其在書寫《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等詩詞時,展現出下筆流暢、氣勢連貫的特點。
![]()
難怪他寫的《剝開畫皮看真相》大字報,一出來的關注度就有如此之高,人稱字跡雄渾穩健,筆墨厚重而不失法度,顯示出不?的功底,其用筆沉穩凝練,厚重遒勁,點畫精致,揖讓照應,字形勢感明顯,造型別致。運筆、章法、結字、結構等方面把握得相當到位,字勢非常有氣魄,并在傳統的基礎上寫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雖偶有飛白而無枯筆,古拙而靈動,蒼勁而灑脫,給人一種平和大度、從容不迫之感。
![]()
因書法受到關注的他,在上海受到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見面后發現他外貌端莊,尤其是書法具有潛力,尤其是在特殊的年代,他的履歷光鮮,當過兵、打過仗、提過干、做過工、務過農,算是把“工人、農民、士兵、干部”這些角色都輪了個遍,加之根正苗紅,很快就開啟了快速晉升模式,從而在眾多人物中脫穎而出。隨后身居高位,當然,后來他被權力沖昏了頭腦,極度膨脹,迷失自我,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和責任,從高位跌落,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在此不述。但他書法經歷更是與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緊密相連,留下了極為復雜且耐人尋味的一筆,讓后人唏噓感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