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為全面貫徹落實《地名管理條例》,推動我縣地名管理服務和地名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經過鄉鎮申報,縣民政局組織地名、文史等方面專家論證評估,現將擬納入縣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向社會公示。
一、古鎮:
1
瓦店鎮(明)
入選理由:今臨泉縣瓦店鎮。明代稱瓦店。據《成化中都志·潁州》載,“瓦店:在沈丘,一百五十里,客戶商賈游貨耳”。《正德潁州志》載:“瓦店,在沈丘一百五十里,有瓦店里。”清代稱瓦店集(《道光阜陽縣志》)。民國仍稱瓦店集(《民國臨泉縣志略》)。1992年,瓦店鄉、黃大莊鄉、李盤鄉合并為瓦店鎮(《臨泉縣地名錄》)。明代地名延續至今。
2
迎仙鎮(明)
入選理由:今臨泉縣迎仙鎮。明代稱迎仙店。《正德潁州志》載:“迎仙店,在沈丘一百四十里”。清代仍稱迎仙店(《道光阜陽縣志》)。1992年,迎仙鄉、楊園鄉、常灣鄉合并為迎仙鎮(《臨泉縣地名錄》)。明代地名延續至今。
3
姜寨鎮(金)
入選理由:今臨泉縣姜寨鎮。春秋時屬姜姓東呂國。后楚復蔡國于呂國故地,屬蔡國。秦屬新蔡縣。清《乾隆新蔡縣志》《嘉慶汝寧府志》載:“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為呂侯后故有姜寨,今屬潁州,半屬新蔡。”相傳東漢時稱強寨,后訛稱姜寨。《嘉靖潁州志》載:姜寨,(潁州)西二百里,舊傳為漢光武帝討賊不克,后人呼為強寨,今訛云姜寨。《金史》石抹世勣傳載:“天興元年年冬,哀宗將北渡······明年六月,走蔡州,次新蔡縣之姜寨。”明代稱姜寨集、姜寨。《正德潁州志》載:“姜寨集,在沈丘二百里,有姜寨里。”清代稱姜寨集(《乾隆潁州志》《道光阜陽縣志》)。民國仍稱姜寨、姜寨集(《民國臨泉縣志略》)。1948年設姜寨區。1992年,姜寨鄉、高城鄉、楊寨鄉合并為姜寨鎮(《臨泉縣地名錄》)。金代地名延續至今。
4
黃嶺鎮(明)
入選理由:今臨泉縣黃嶺鎮。明代稱黃牛嶺集。《正德潁州志》載:“黃牛嶺集,在沈丘一百八十里,有黃牛嶺。”清代仍稱黃牛嶺(《乾隆潁州志》),又稱黃鶴嶺(《道光阜陽縣志》)。民國仍有黃牛嶺(《民國阜陽縣志續編》《民國臨泉縣志略》)。1947年設黃嶺區。1983年設黃嶺鄉。1992年,黃嶺鄉、前林鄉、洼張莊鄉合并為黃嶺鎮(《臨泉縣地名錄》)。“黃嶺”為“黃牛嶺”簡稱。
5
長官鎮(明)
入選理由:今臨泉縣長官鎮。明代稱長官店集。《正德潁州志》載:“長官店集,在西鄉一百二十里,有長官店坡。”清代稱長官店(《乾隆潁州志》《道光阜陽縣志》)。民國仍稱長官店(《民國臨泉縣志略》)。1949年設長官區。1992年撤區并鄉,長官鎮、五里鄉、花蘭鄉、鐵佛鄉合并為長官鎮(《臨泉縣地名錄》)。“長官”為“長官店”簡稱。
6
楊橋鎮(明)
入選理由:今臨泉縣楊橋鎮。因古有楊橋而得名。明代稱楊橋集。《正德潁州志》載:“楊橋集,在西鄉九十里,濱潁,有楊橋驛、楊橋、楊橋里。”清代稱楊橋集(《乾隆潁州志》《道光阜陽縣志》)。民國仍稱楊橋集(《民國阜陽縣志續編》《民國臨泉縣志略》)。1949年設楊橋區。1992年撤區并鄉,楊橋鎮、劉大鄉、羅莊鄉、七里橋鄉合并為楊橋鎮(《臨泉縣地名錄》)。明代地名延續至今。
7
土陂鄉(明)
入選理由:今臨泉縣土陂鄉。因古有土陂而得名。明代稱土陂。《正德潁州志》載:“土陂,在州南九十里,有土陂里。”清代仍稱土陂(《乾隆潁州志》)。《道光阜陽縣志》載:“土陂,縣西南九十里。”民國稱土陂集、土碑集(《民國阜陽縣志續編》《民國臨泉縣志略》)。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稱土陂鄉。1992年,土陂鄉、李興集鄉、李樓鄉合并為土陂鄉(《臨泉縣地名錄》)。明代地名延續至今。
8
鲖城鎮(西漢)
入選理由:鲖城古名“鲖陽”,此處西漢建鲖陽縣治東漢為鲖陽侯國,南北朝時曾設新蔡、北新蔡郡、南陳留雙頭郡治。《汝南縣志》山條下注:鲖水——在新蔡縣,漢因此水置鲖陽縣。《漢書·地理志》應劭曰:“在鲖水之陽也”。《辭海》注:鲖陽,舊縣名,漢置,因在鲖水之陽而得名。《皖志述略》注:“位于鲖河之北”。明·嘉靖《沈丘縣志》古跡“鲖陽城在治(原沈丘集、今河南省沈丘縣老城鎮)西南三十五里,隸屬潁州,考潁州志云:鲖陽廢郡按,輿地志·沈子國有古鲖陽郡,漢光武帝封戚里陰慶為鲖陽侯,故郵亭·慶府第也。”清·《汝寧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古跡:鲖陽城,郡城西二百里相傳故郵亭即鲖陽侯陰慶府第,明季猶有剝落字石存在焉。民初屬安徽省阜陽縣。民國24年(1935年)臨泉建縣,鲖陽改名鲖城,屬臨泉縣第一區。1947年解放,屬豫皖蘇邊區第四分區泉南縣所轄,設鲖城區。1949年3月,撤銷泉南縣,回歸臨泉縣所轄。
二、古村落:
1
桃花店村(明)
入選理由:今臨泉縣艾亭鎮桃花店村。明代稱桃花店。《正德潁州志》載:“桃花店,在南鄉一百八十里汝水東”。清代稱桃花店(《乾隆潁州志》《道光阜陽縣志》)。民國仍稱桃花店(《民國臨泉縣志略》)。1956年屬于艾亭區桃花店鄉;1958年10月撤銷鄉鎮屬于艾亭桃花店人民公社,名為桃花店大隊;1983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屬于艾亭區桃花店鄉;1986年6月1日更名為桃花店行政村,1992年3月撤區并鄉后屬于艾亭鎮;2006年8月,由桃花店行政村和馬寨行政村、閆集行政村合并,設立桃花店村民委員會。明代地名延續至今。
2
油店橋村(明)
入選理由:陳集鎮油店橋村,現今稱油店橋。明代也稱油店橋。《正德潁州志》載:谷河,經油店橋東南。清代仍稱油店橋(《乾隆潁州志》)。民國仍稱油店橋(《民國臨泉縣志略》)。(1949年3月屬迎仙區劉集鄉;1958年10月撤銷鄉鎮屬張集人民公社名為油店大隊;1983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屬宋集區油店鄉;1986年6月更名為油店橋行政村;1992年3月撤區并鎮屬于陳集鎮;2006年8月由馬桃園行政村和油店橋行政村合并,設立油店橋村民委員會)明代地名延續至今。
3
費子街(春秋)
入選理由:費子街自然村,《楊橋區志》載:據傳春秋時楚國名將養由基與表弟費無極興集爭雄,費無極后人在此沿河畔興建集市,故稱此地為“費子街”。1957年屬于楊橋區楊橋鄉;1961年屬于楊橋區楊橋人民公社楊橋大隊;1972年楊橋大隊一分為四:楊橋、楊新、新安、紅旗,屬新安大隊;1986年屬新安村;2006年8月新安、永安合并屬于新安村;2013年1月屬于新安社區,2017年楊橋鎮入選安徽省千年古鎮名錄,費子街遺址是其核心歷史依據。
4
馬寨(清)
入選理由:馬寨自然村位于老集鎮南界南河畔馬寨村境內,得名于清道光年間。目前,除南面部分被損毀外,其余三面寨墻均保留原貌,現存寨墻總長約1.2公里。
據《古沈風云》記載:清末民初,臨泉匪患極為嚴重,李老末等大股土匪經常攻村破寨,侵襲集鎮鄉村。李老末攻馬寨那年,天旱少雨,寨溝里水很少,寨溝的屏障作用減弱。眾匪從寨溝底向寨里爬,眼看就要爬上寨墻。為了保護寨子,寨內的青壯年登上寨墻,居高臨下,以磚石為武器,硬生生砸退了進攻的土匪。李老末率眾匪只好撤退,從此不敢再攻打馬寨。
新中國成立后的馬寨,社會治安良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斑駁的寨墻,成為村寨的守護者、歷史的見證者。
5
八十里店(明)
入選理由:因該地距阜陽八十華里,故得名八十里店。《正德潁州志》八十里店,在西鄉楊橋東。民國時期屬臨泉縣第二區;1949年3月屬臨泉縣楊橋區;1950年8月屬楊橋區;1961年9月設楊橋人民公社;1979年8月屬楊橋區;1983年后屬劉大鄉里店村民委員會;1992年3月撤區,將劉大鄉、羅莊鄉、七里橋鄉并入楊橋鎮原里店村村民委員會;2006年8月由原劉大村民委員會和原里店村民委員會合并,屬劉大村民委員會至今。
三、建筑物
1
張氏祠堂(明)
入選理由:位于臨泉縣譚棚鎮張老家村,該祠堂始建于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據《臨泉縣志》和張氏祖譜記載:“張氏祖先為張鐸,張鐸去世后,其妻李氏攜兩個兒子張興、張榮在明永樂年間從山東遷徙到潁西七十華里泉河以南、潤河以北的張老家居住。后次子張榮另遷居河南息縣,留長子張興一系在張老家繁衍生息”。張興之子張表少年聰慧,中秀才后成績優異被拔為貢生。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張興始建祠堂,當時的祠堂只是一座樓閣式兩層建筑的獨院。清嘉慶(公元1803年)八年,張鐸第十四世孫張湘,曾任靈璧縣教諭和池州學正(正八品),對祠堂進行重修和擴建,增設祠門、腰殿和祠堂東側的伙房。其時祠堂總占地面積3047㎡,其中水塘1662㎡,建筑面積287.17㎡,建筑格局為三排建筑二進院落的四合院。祠堂均為磚木結構,祠門三間,中間為大門,左右各一耳室,耳室門頭分別磚雕“詒孫謀”,“繩祖武”文字匾額。
張氏祠堂是皖北地區保存不多的明清建筑,存量較少,保存較好,是維系張氏族人的重要橋梁和紐帶。2012年該遺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育才閣(民國)
入選理由:育才閣位于長官鎮長東居委會,延河南岸。為革命烈士張蘊華于1929 年任長官小學校長所建。當時長官組織有窮人會、夜校等。為了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他提出扒廟興學,親手建造育才閣。三層樓房,上為主樓,規模不大,一、二層共有樓房15間,分為4個教室。育才閣建成后,他在大門兩旁書:“豎起兩根硬骨頭,誓與土劣拼死命”。二門上寫著“有什么思想說什么話,做一番事業盡一番心”的對聯。育才閣的興建已有70多年歷史,由于年久失修,瀕于倒塌,1981年縣人民政府撥款仿照原樣,進行重修。
![]()
來源:“臨泉縣民政局”公眾號
選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組
編輯:宋柄燃
![]()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