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威爾估計是我最為喜歡的一名作家。
像他兩部廣為流傳的巨作,我經常會與知己好友聊到一些見聞中,代入提到里面的經典句子。
他的一部冷門作品《通往威根碼頭》中,里面有這么一句話:
“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會無恥地要求礦工付租燈費。”
這其實不足為奇,在我們生活中,舉目四望這樣的無恥無處不在,有之過而無不及的也不在少數!
隨便挑一行,幾乎都能看到這樣的吃相,誰都不甘心錯過任何一只蒼蠅腿上的“精肉”。
譬如像一部分外賣行當,甚至還拓展到了車要租、電池要租,最后給你送個餐,賺到的牛馬費還要平攤到這一系列的附加服務中。
這種生意我住的樓下便有,真不奇怪,反而是司空見慣。
你想想,今天有多少人,在各種名義下繳納著無形的費用。
只不過,這些看起來小小的費用,背后卻隱藏著更大的套路,它們早已把便利與消費綁成了一條鏈,牢牢把用戶鎖住。
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已被當作“韭菜”,而這些服務,只是將他們的一切“需求”變成了可持續的利潤來源。
最近有這么一則報道:
![]()
四人宿舍的四年租金總計1600元,幾乎足以購買一臺新的空調,而租賃的空調仍舊歸學校所有。
這么高額的費用,引發了學生們的不滿,特別是與其他高校的低租金對比后,價格差異引起了更廣泛的質疑。
盡管校方和空調租賃公司表示這是“最低價格”,并且是上海普遍的租賃模式,但這并未打消學生們的疑慮。
學生們普遍反映,這種模式看似“自愿”,但在實質上卻是在變相強制消費。
因為這種模式實際上剝奪了他們的選擇權,在高溫天氣下,空調幾乎成了必需品,學生們在面對“沒有空調就無法生存”的現實壓力下,如何還能做到“自愿”選擇呢?
學校的做法似乎給予了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在現實中,空調的租賃費用早已被內嵌在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特別是在夏天,空調成了幾乎不可或缺的存在。
上海的夏季溫度最高可達38℃,即使是最堅強的學生,也無法在沒有空調的環境下忍受炎熱的高溫。空調,成為了不租不能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學生們的“選擇”實則是一個被設計好的陷阱:
選擇了租賃,就成為了“消費者”;選擇了拒絕,便意味著忍受酷暑的煎熬。
高溫下,沒有空調,如何可能生活得舒適?
這要我說,就是被動之下的“自愿”!
咱們可以從商業角度來看,空調租賃的模式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根據租賃公司的說法,400元的年租金是“最低價格”,每年400元的收入,在2-3年內便可以讓他們回本,之后便是純利潤。
相比之下,如果學生直接購買一臺空調,盡管初期花費較高,但他們至少可以長期享用,且擁有設備的所有權,過幾年還可以轉手出售或送人。
而租賃模式下,學生花了1600元,使用了四年的空調,最后空調的所有權依然不屬于他們,實際上只是支付了一個使用權的費用。
所以這種空調租賃服務無疑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生意模式。
按照年租金400元計算,租賃公司在2-3年內便能回本,后續的每一年,都是純利潤。
這幾乎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在這場空調租賃風波中,學生們的反應顯然并未被校方和租賃公司預料到。
許多學生表示,這種租賃模式實際上并沒有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而是把他們置于一種“不得不租”的局面。
像在其他高校,有的僅僅只需付電費即可,有的空調的租賃費往往只有100元左右,顯然,該大學的空調租賃費用顯得過高。
學生們感受到的不公平是顯而易見的:
為何在相同的環境下,不同學校的收費差距如此之大?
是的,像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需求的變化,許多高校已經從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轉向了更為“商業化”的管理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學校不僅要考慮教育質量和學生福利,還要在財務上自給自足。
因此,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將各種設施外包給第三方公司,包括這次的空調租賃服務。
這樣一來,學校無需再承擔維護空調設備的費用,同時還能從中獲取一定的利潤。
但是,這真的好嗎?
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公平問題有沒有解決?
學校本就應該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服務,而不是通過不透明的收費項目來賺取額外利潤。
學生們的需求被轉化為商業利益,原本應該由學校承擔的責任被外包給了企業,而企業則通過收取高額費用獲得暴利。
這種現象并非個例,我們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外包化”服務。
無論是宿舍管理、餐飲服務,還是教育資源的分配,越來越多的高校將這些本應由學校提供的服務交給了企業運營,導致了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學生利益的嚴重侵害。
當然,不止,這是網友的見聞:
許多學校的留學生宿舍配備了空調,而本地學生卻被迫接受高昂的租賃費用。
顯然,這種“消費分層”不僅僅體現在生活設施上,更反映了教育資源在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分配差異。
留學生群體往往被認為是學校的“高端客戶”,而本地學生則成為了“被收費”的對象。
這種區別對待,不僅加劇了學生之間的階層差距,也讓學校的教育宗旨發生了偏離。
在這種商業化的環境中,學生的“選擇”已經被市場化的力量所決定。
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把學生當作利潤的來源,而非教育的主體。
這種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運作模式,讓學生變成了消費者,他們的選擇權和自由被逐漸剝奪。
學校本應提供公平、透明的教育資源,而不是把學生視為可榨取的“韭菜”。
如果學校過度依賴商業化運作,最終的受害者將是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學生:
那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他們將被迫接受更高的費用和更差的服務。
教育,究竟是為了培養人,還是為了賺取利潤?
教育,是否真的還在為學生服務?
如果我們不能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那么,這種教育,究竟還能稱得上是教育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