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微信群里,我看到有群友說:”人口老齡化是沉重的負擔,都想活到一百歲,社會就完蛋了。“也有群友說:”應該引導,鼓勵存量老齡人口有序出清。“這種將生命價值與經濟負擔直接掛鉤,進而推導出極端結論的論調,不僅冰冷徹骨,更是對人類社會文明基石的嚴重侵蝕,必須予以旗幟鮮明的批駁。
“有序出清”這一詞匯,本用于描述庫存管理或資產處置,當它被套用在活生生的、有情感、有記憶、有尊嚴的老年群體身上時,其背后的邏輯令人不寒而栗。這種論調的本質,是將人徹底物化,將生命的價值簡化為一張張成本收益表。它只計算了養老金、醫療資源的“消耗”,卻選擇性忽視了老年人作為智慧傳承者、家庭維系者、文化承載者的巨大隱性價值,更徹底抹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尊嚴與權利。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恰恰體現在它如何對待弱勢群體,尤其是如何對待那些曾經為社會創造價值、如今步入晚年的長者。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倫理,到現代社會保障體系所蘊含的人道主義精神,無不昭示著: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是文明不可逾越的底線。任何以“社會效率”或“經濟負擔”為名,試圖將特定年齡群體邊緣化甚至“清除”的言論,都是在挑戰這一底線,是文明進程中的嚴重倒退。
將老齡化 視為“沉重負擔”,是一種典型的靜態、片面分析。首先,它忽略了老年群體本身就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創新動力。“銀發經濟”涵蓋健康服務、文化旅游、智能養老等諸多領域,是推動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隨著健康壽命的延長,許多老年人依然活躍在專業技術、社區服務、知識傳授等崗位,以“老驥伏櫪”的精神持續創造社會價值。
其次,所謂“負擔”的成因復雜,并非源于老年人本身,而往往源于社會資源配置失當、養老保障體系不完善、產業結構轉型滯后等結構性矛盾。將系統性問題簡單歸咎于一個年齡群體,無異于找“替罪羊”,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代際對立,撕裂社會共識。
面對人口結構變化的長期趨勢,正確的應對之道在于主動調整、積極轉型,其核心是“優化社會結構”,而非“清除人口”。
一是提升人力資源質量,通過加大教育投入、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提高全年齡段的勞動生產率,是應對撫養比上升的根本之策。
二是加快科技創新與應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健康科技等,替代重復性體力勞動,彌補勞動力數量缺口,同時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生活與照護服務。
三是建立健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發展企業年金與商業保險,鼓勵個人儲蓄性養老,構建更具韌性的養老財務支持網絡。
四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推動公共設施、居住環境、數字技術的適老化改造,消除年齡歧視,鼓勵老年人社會參與,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五是適時調整生育政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有利于生育的社會環境,以期在長遠期優化人口年齡結構。
“都想活到一百歲,社會就完蛋了”的預言,更像是一種面對復雜挑戰時的恐慌與怠惰,人類社會的進步,正是在不斷解決新問題、滿足新需求中實現的。我們追求的長壽,不應是生命長度的簡單拉伸,而應是健康、有尊嚴、有意義的生命歷程的延長。
一個現代、文明、發達的社會,絕不會因為其成員的長壽而“完蛋”;真正能讓社會陷入危機的,是道德的淪喪、人性的冷漠和思想的極端。每一位長者,都是歷史的一部分,都是我們的未來。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們自己;守護生命的尊嚴,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人類文明。
面對老齡化挑戰,我們必須選擇一條基于尊重、充滿智慧、面向所有人的包容性發展道路,任何形式的“出清”論調,都必須被堅決地摒棄在文明社會的對話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