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宣宗即使可以多活20年,明朝也平定不了北方,但是可以避免土木堡之變。
主要有3大原因。
一是明成祖朱棣留下的爛攤子太大了,他在位時期大手筆太多,又是遷都,又是南征北戰的,還有鄭和下西洋,差點成為明朝的隋煬帝,使得明朝二世而亡。
所以當時的大明帝國看似風光,實則處于超負荷的崩潰邊緣,因此他的兒子明仁宗(在位十個月)和孫子明宣宗(在位十年)時期開始修身養息,停掉了很多成祖時期的大手筆,向北停止大規模用兵,向南放棄安南,甚至進行了全面的戰略收縮,在明仁宗時期便開始疆域縮水,是“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
![]()
諸如在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遷開平衛于獨石,以后是“自此蹙地三百里,盡失龍岡灤河之險,而邊地益虛矣”。
明宣宗還認為“窮兵黷武,亦非帝王盛德事”,所以明宣宗哪怕多活20年,也不可能主動出擊北方,主要以防御為主,維持邊境大體和平就好。
二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是消極的鎖國主義,簡單來說就是安于現狀就好,對于開疆拓土不是那么熱衷,認為“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
明朝皇帝之中也就是朱棣不遵守這個祖制,想要開疆拓土,成就一番霸業,而其他皇帝則是都繼承了朱元璋這種小農思想,所以朱棣之后明朝疆域縮水很快,因此哪怕明宣宗多活20年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疆域不縮水那么快就謝天謝地了,更別說什么平定北方。
![]()
三是北方茫茫大草原,人家打不過就跑了,你就是想徹底平定都做不到。
像朱棣想要徹底消滅隱患,因此是五征蒙古,但是人家打不過就跑了,就避而不戰,你也沒什么好辦法,朱棣最后一次御駕親征都死在了路上,他可是漢人天子之中唯一一位再三越過沙漠親自征戰的皇帝,這樣的作為都沒有平定北方,更何況其他皇帝。
明宣宗雖然也是一代賢明之主,像很多電視劇演繹康熙帝或者乾隆帝微服私巡,其實真正微服私巡的是明宣宗,他親自體驗老百姓的農耕生活,感到很累,所以相應的減免了一些賦稅。在軍事上,明宣宗也效仿祖父御駕親征,并且獲得成功,但他再厲害,即使再給他20年時間,也不至于遠遠超過祖父明成祖朱棣,可以將北方徹底平定。
不過明宣宗多活20年的話,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有他這位明君坐鎮,明朝的疆域縮水的速度會減緩。
![]()
最重要的是他死后14年便是發生土木堡之變,御駕親征的“大明戰神”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大軍損失慘重,差點使得明朝滅亡或者南遷成為下一個東晉。
如果明宣宗在的話,他即使御駕親征,也肯定不會像兒子明英宗那么愚蠢的送人頭,面對瓦剌部的侵犯,他就是再怎么打,也不會打出土木堡之變那樣的局面,不敢說輕輕松松戰勝,最不濟也是個平手,會繼續保持邊境的大體和平。
或者說如果明宣宗在位到那個時候,瓦剌部都不一定有勇氣入侵明朝。
對于明朝的后續影響也是積極的,明宣宗是英年早逝,所以兒子明英宗8歲便是繼位,先天上本來就沒有當皇帝的天賦,在后天教育上又缺少了父親的言傳身教,所以最后是釀成土木堡之變,治國也是一塌糊涂。
![]()
如果明宣宗多活20年,就可以多教導明英宗20年,言傳身教那么多年,明英宗再愚笨,也不至于釀成土木堡之變那樣的驚天巨變,不至于使得明朝由盛轉衰,再熬到孫子明憲宗朱見深繼位的話,明朝的局勢會更好。
明英宗治國能力很差,即使經歷土木堡之變的奇恥大辱,又通過南宮復辟重新成為皇帝,但他還是不行,將國家治理的一塌糊涂,也就是臨死廢除殉葬制度,給自己賺了一波好名聲。
相對來說,他兒子明憲宗水平就比他強了很多。提起明憲宗,很多人都聚焦于他和萬貞兒的畸形之戀,其實也情有可原,畢竟他小時候老爹明英宗被俘一年又成為被架空的太上皇,他的叔叔明代宗還廢了他的太子之位,在那種灰暗時期,與他朝夕相處的萬貞兒自然會成為他唯一的依靠。
再拋去戀愛方面的不足,明憲宗的治國水平比明英宗高了很多很多,如果明英宗沒有留下那么大的爛攤子,再有明憲宗繼位,明朝的局勢肯定是蒸蒸日上,可以對外保持著絕對的威懾力。
![]()
(本文題材選自問答板塊,偶見該問題很有趣,所以回答一波,并發布為文章,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問題有趣,有著討論空間的話,還是可以討論一二,分析歷史的多樣化)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