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軍校,神秘而神圣,那是中國人的心目中的西點軍校,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座豐碑。對國人來說,只要一提起誰誰是“黃埔幾期”的,馬上會習慣性地被人敬仰,有如黃袍加身——由此想來本文的標題實在是有悖眾意,甚至會觸犯眾怒。
我之所以說當年的黃埔軍官訓練不及當下的士兵,是基于訓練時間和訓練內容的對比,并且僅指黃埔軍校最鼎盛的“前六期”。
![]()
黃埔軍校從1924年建校至1949年撤到臺灣前的26年間,共培訓了23期學員,以“前六期”的學員最為出色,名將最多。國民黨軍的著名將領陳誠、胡宗南、杜聿明、鄭洞國、陳明仁、黃維、邱清泉、王耀武、張靈甫、廖耀湘、戴笠等均出自前六期。而我軍著名將領林彪、徐向前、陳賡、周士第、黃公略、郭化若、劉志丹、許光達、陶鑄、宋時輪、羅瑞卿、趙尚志等,也都是出自黃埔前六期。然而再往后的各期學員中,就少有戰功卓著的著名將領了。
![]()
一個很矛盾、很尷尬的情況是:名將輩出的黃埔軍校前六期,卻偏偏是在校培訓時間最短、訓練內容最少,少到還不及當下一個士兵的訓練量——這不是隨口說的,是建立在數據對比之上。
首先是訓練內容對比。我曾將能夠收集到的黃埔軍校前幾期的步兵訓練教程與我軍70年代末的步兵訓練大綱做以比較,前者的內容設置約等于我軍步兵半年略多的訓練量。即便是的黃埔軍官教導團,其訓練廣度和深度也不及我所在部隊的預提班長教導隊,現在差距會更大,大得多。
![]()
現代我軍的軍事訓練是建立在國家軍事戰略框架之內的完備體系,其訓練內容、訓練時間、考評標準、訓練設施環環相扣。這種完備的訓練體系在軍閥割據的黃埔建校初期是不具備的,軍校所用的教材、教具乃至教官多是移植而來,訓練內容簡略,系統性欠缺。當時中國僅有幾所地域性的軍事學堂,軍閥各據一方,軍隊裝備混雜,而隨后的“清黨”和改變“聯俄聯共”的主張,以及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紛爭,使黃埔軍校逐步變成了蔣介石培養嫡系部隊的搖籃。而再往后的抗戰和內戰,使得黃埔軍校乃至整個國軍,始終未能形成完備的軍事訓練內容體系。
![]()
二是訓練時間對比。我軍訓練以年度為周期,一個士兵入伍后,從共同課目、專業課目到綜合應用訓練,需要一整年的時間,第二年還要復訓一輪,深化提高。
相比之下,據可以看到的資料記載,黃埔軍校最出人才的前六期,學員在校時間平均才八個半月(含寒暑假),而第三期的在校時間僅三個半月。單從時間上看,黃埔前幾期大都有“短訓”和“速成”的色彩,訓練內容也僅有步兵操典、戰術學和地形學等,而且因訓練時間有限,很多內容想必只能是點到為止。
![]()
八個半月再刨去寒暑假,剩下的時間能做點什么?按我軍的步兵訓練做比照,這個時間內步兵剛剛打完輕武器的前幾個基準射擊,學了投彈、刺殺、土工作業等單兵戰斗動作的一半略多,分隊戰術頂多學到班組,還沒參加過上一層次的戰術訓練,尚屬“新兵蛋子”,而黃埔軍校的學員們已經卷起鋪蓋到部隊當連排長去了。
由此聯想到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為什么很難抵擋住日軍的進攻,常常是兵敗如山倒?除了武器裝備落后外,訓練不足,技不如人,也是重要原因。士兵每人發10發子彈,相當一部分是新拉來的壯丁,連口令都沒有弄明白就上戰場了,就算是換了全美式裝備,拿在一群新兵蛋子手里又有什么用?
![]()
三是訓練效果對比。把當今的中國軍隊拿到世界上作比較,單就士兵的個人戰斗素質來講,無疑處在高層次。因為除完備的訓練內容外,還有一整套訓練考評體系,哪一個課目不過關,都要復訓和重考,從而保證訓練效果。
當年的黃埔軍校可能做不到這些,按時效推算它更多的是軍人意志、精神和作風訓練,而軍事技能的訓練卻是有限的,尤其是出自黃埔軍校的高級將領,他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韜略與黃埔軍校初級化的訓練模式是不對等的。
但是,我不懷疑黃埔軍校訓練的嚴格認真,不否認“從戰爭學習戰爭”是更為直接的訓練途徑。黃埔“前六期”盡管在校時間短,訓練內容少,但是他們走出校門后隨即就進入實戰環境,趕上了東征和北伐戰爭,在孫中山領導和影響下,國共并肩作戰,有著一致的革命目標,軍隊士氣高昂,作戰積極勇敢,在正能量的作戰環境中得到鍛煉,將帥之才破土而出。
![]()
但后面的情況就不樂觀了。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黃埔軍校成為蔣介石自家的軍校。再往后的戰爭中,尤其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大都處于消極抵御、屢吃敗仗的狀態。黃埔中、后期的學員盡管培訓時間加長,內容增多,但走出校門后缺乏積極進取的作戰環境,有所學而無所用,自然是將星稀落了。
![]()
客觀地講,如果僅從訓練數字的對比上來評價黃埔軍校是不恰當的,拿半個世紀前的舊事與現代軍事做比照也有失公允。軍事訓練只是軍隊戰斗力的構成要素之一而不是其全部,我所列舉的數字也只是管中窺豹,只見一斑。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時期從黃埔軍校(含各類分校和培訓班)走出的四萬一千余將士中,陣亡者高達兩萬余人之多,這是中外任何一所軍校都少有的犧牲,也是比訓練數字更有說服力的史實。
![]()
![]()
我與黃埔軍校,還有個時空上的關聯。90年代初我調往廣州的軍事院校,正是當年黃埔軍校的炮科校區。國軍將領陳誠早年就讀于該校區,某日在宿舍挑燈夜讀至雞鳴,被校長蔣介石查鋪時撞到,甚是感動,視為可造之材,一路提攜至國軍總參謀長。
![]()
特務頭子、軍統局長戴笠也曾是該校區6期學員。戴笠原是上海灘的癟三,其侍奉過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蔣先生榮為黃埔校長后,戴笠追隨而來,入校時將原名“戴春風”改為“戴笠”。據說戴笠并沒有把軍校讀完,因為擔任學生司務長貪污伙食費而被追責并挨揍,翻墻逃回了上海。有老教官指著學院圍墻上的一個豁口對我說,這就是當年戴笠翻墻的地方,不知當真還是開玩笑。
![]()
1991年我調往軍校時,學院內還保留著一部分原黃埔軍校的建筑。院務部分配給我的住房在一幢老式的二層樓上,告訴我這是陳誠、戴笠他們當年的宿舍,問我敢不敢住?
有啥不敢的?寇可住我亦可住,住就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