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有個房產圈的消息可能跟你錢包直接掛鉤 —— 不少專家建議 “取消銀行無限追索權”,說能攔住居民資產負債表繼續惡化。這詞兒聽著特專業,其實翻譯過來就一句話:房子斷供被銀行收走后,能不能別再追著咱們要剩下的錢?今天咱不聊虛的,就從老百姓的視角掰扯清楚這事兒。
先給大伙說清楚這熱點到底是啥。所謂 “銀行無限追索權”,簡單說就是你房貸斷供后,銀行把房子拍賣了,如果賣的錢不夠還剩下的貸款,銀行能接著找你要差額,直到你還清為止。比如你欠銀行 100 萬房貸,房子只賣了 80 萬,那 20 萬差額銀行能追你一輩子,工資、存款甚至未來的收入都可能被劃走。
而現在之所以提這事兒,是因為這兩年太多家庭掉進了 “資產負債表惡化” 的坑里。有組數據特扎心:2023 年咱們國家家庭債務收入比達到 144.8%,意思是普通家庭的債務快到收入的 1.5 倍了,遠超國際上 120% 的 “債務陷阱” 紅線。更要命的是,房價連續三年下跌,房子占了居民財富的 60% 以上,好多人買的房已經變成 “負資產”—— 房子不值錢了,欠銀行的錢卻一分沒少。
我見過粉絲留言說,他 2021 年花 150 萬買的房,現在市場價跌到 90 萬,月供還得還 8000 多。后來失業斷供,銀行把房子拍賣了 95 萬,還剩 30 萬貸款要他還。現在他打兩份工,每月工資剛夠糊口,銀行的催收電話天天跟著,整個人都快垮了。這就是無限追索權最讓人窒息的地方:房子沒了,債務還像枷鎖一樣套著你。
為啥會走到這一步?根本原因是 “債務高壓” 和 “收入焦慮” 擰成了死結。2022 年以來,居民存款和貸款的差額一下子多了 44 萬億,相當于近一年的全社會消費總額都被 “凍” 在銀行里,沒人敢花。一方面是房貸壓得喘不過氣,38 萬億的房貸存量擺在那;另一方面收入越來越沒底,靈活就業的人從 2019 年的 8.4% 漲到 2024 年的 15.2%,這些人沒社保、收入忽高忽低,哪敢隨便花錢投資?
這時候有人就說了,既然供應鏈票據都能搞 “有限追索” 試點,房貸為啥不行?今年 4 月起,票據市場已經開始試行了:持票人只能找開票的人要錢,前面轉手的人不用擔責,這樣風險就不會層層傳遞。那房貸要是學這個,斷供后銀行拍賣房子就行,不追差額,是不是能救不少家庭?
但這事沒那么簡單,得掰開了說影響。對普通家庭來說,這肯定是松綁 —— 斷供后不用一輩子背著債務,至少能保住最后一點尊嚴,不用怕被追得家破人亡。但對銀行來說,風險就大了,可能會出現更多 “故意斷供” 的情況,壞賬一多,說不定就會收緊房貸,以后普通人更難貸到款。
更關鍵的是,這招能真正解決問題嗎?我覺得懸。現在的核心矛盾不是 “追索權”,而是 “收入跟不上債務”。你想啊,要是收入穩定增長,誰愿意斷供?2025 年前兩個月,居民新增貸款降了 86%,就算消費貸利率降到 2.49%,還是沒人敢借。這說明大家不是怕被追索,是根本沒信心還得起錢。
而且銀行也有自己的理。當初放貸是按房價估值來的,現在房價跌了,責任不能全讓銀行扛。就像有人借你錢拿手機抵押,后來手機降價了,總不能說只還手機的錢就算了。但問題在于,房貸不是手機,是普通人一輩子的身家,把人逼到絕路對誰都沒好處。
我倒覺得,這事兒的關鍵不是 “取消” 還是 “保留” 追索權,而是得找個中間地帶。比如參考票據試點的 “自愿選擇” 原則,房貸也可以搞差異化:收入穩定的人選普通房貸,利率低點;收入不穩定的人選 “有限追索房貸”,利率稍高點,風險自己擔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得先解決 “收入焦慮”,要么給企業減稅讓老板敢招人,要么加強社保兜底,不然光改追索權就是隔靴搔癢。
還有個真相得說透:居民資產負債表惡化,不是某個人的錯。央行放了那么多水,90% 都流到企業去了,居民手里還是沒錢,形成 “寬貨幣,緊信用” 的怪圈。房價漲的時候,銀行追著放貸;房價跌了,就追著普通人要錢,這未免太雙標了。
說到底,取消無限追索權更像個 “止痛藥”,能緩解當下的疼,但治不了根。真正要救的不是 “斷供的人”,而是大家對未來的信心。要是哪天大家敢花錢了、收入穩了,誰還會想著斷供這回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