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禹
鍋鏟翻飛間,洞庭湖的鮮香與泰國灣的海潮即將相逢;煙火繚繞的灶臺前,湘廚手腕一抖,鮮紅的辣椒在空中劃出優美弧線,落入滾燙的油鍋;“滋啦”一聲,熱辣鮮香的復合氣味瞬間爆發,勾起來自世界各地食客肚里的饞蟲……
此時此刻,湖湘的山水、人文與情感,在美食的氤氳熱氣中升騰,飄向遠隔重洋的異國他鄉……這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聯合出品,王琴工作室匠心打造的美食文旅探訪節目《去“湘”當有味的地方》第三季中的一幕,也是湘菜以驚人步伐從湖南走向世界的縮影。
![]()
節目將湖南14市州的美食江湖變成了競技場。在這場湘菜界的“湘超賽”中,每個市州都掏出壓箱底的美食絕活,為的是爭奪那唯一一個代表“湘菜”出征泰國、走向海外的機會。當足球的熱血遇上湘菜的火辣,這場裹著香氣的“內卷”,讓“湘味”從湘江岸邊出發,飄向更廣闊的世界。
(一)
第三季節目何以讓觀眾欲罷不能?
之所以能吸引觀眾,在于節目超越了美食節目的范疇,從一場味蕾的狂歡,遞進為一次關于文化的深度對話,同時實現了美食與文旅的完美融合。
在立意上,節目看似是美食當頭,實則是從“味覺體驗”向國際話語表達背景下的“文化傳承”延伸
《去“湘”當有味的地方》每一季均呈現出鮮明特色,從第一季的濃烈隆重,到第二季的輕松愜意,再至第三季集結14市州精華美食,將“吃湘菜”與“游湖南”完美融合,我們看到的是美食、美景風土人情,以及歷史傳承和創新精神在鏡頭中徐徐鋪展。
![]()
第三季節目在“湘菜出海”核心主題之下,構建起“單期探店+雙期比拼”的競技體系,本地評鑒團守護傳統風味,國際評委團拓展全球視角,現場烹飪、即時評分的模式既保留煙火氣,又注入了國際審美。
在此背景下,節目推出岳陽湖鮮爭霸賽、懷化禽王爭霸賽、張家界下飯菜爭霸賽、邵陽牛王爭霸賽和長沙燒烤爭霸五大賽事,從山林珍饈到江湖河鮮,從家常主食到宴席硬菜,可以說,湖南美食的“戰斗力”被徹底拉滿,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湘菜風味地圖。
當岳陽湖鮮的鮮、懷化禽類的醇、張家界下飯菜的野、邵陽牛肉的韌、長沙燒烤的香,還有株洲的清新爽口、張家界的慢火夠味等特色佳肴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湘菜“辣、鮮、香、酸”的味覺密碼,成為國內外觀眾與之共情的生動注腳
![]()
節目融合性地創新表達不僅激活了地方美食文化,更收獲了超2億次播放量、全網136個熱搜的傳播勢能,將湖湘滋味推向全球視野。
《去“湘”當有味的地方》第三季將湖湘大地的歷史傳承、地域風貌與人文故事娓娓道來,讓每一道菜肴都承載著土地的記憶與情感的溫度,觀眾看到的不僅是烹飪技藝的比拼,更是湖南人敢闖敢拼精神的鮮活映照。
(二)
第三季節目何以成為“文化出海”新標?
應當講,打造美食領域的“湘超”賽制是第三季節目的重要標志,亦是激發起省內城市積極參與,從而全面帶動全國城市美食文化話題熱潮。
![]()
節目創新性地采用單期探店與雙期比拼相結合的模式。其中,單期節目中,由20位本地食客組成湘味評鑒團,憑借對家鄉美食的熟悉與熱愛,給出最具本土特色的評價;而在雙期節目中,則由來自世界各地的20位湘味評鑒團,從更廣闊的視角為湘菜打分。
而在呈現方式上,節目對湘菜細節的呈現達到了極致,這得益于節目組對拍攝技術的精湛運用和對內容的精心打磨,同時巧妙地將美食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故事娓娓道來。
當汪涵與飯店老板探討食材選取的門道,和老街坊暢聊傳承幾代人的做法,同時將大廚顛勺時辣椒爆香的瞬間給足特寫,甚至追蹤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過程……如此種種,這些細節讓觀眾不斷回味,而“舌尖上的美味”不只是味覺上的酸甜苦辣,更是生活中的“苦辣酸甜”
![]()
通過美食這一世界性語言,節目輸出的不僅是口味,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文價值。湖南廣電深知文化“出海”的關鍵在于找到文化契合點,或是與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話題相契合,或者與熱度話題相契合
《去“湘”當有味的地方》第三季恰恰討論的是“民以食為天”這一人類共同話題,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實現文化的傳播與浸潤。節目中,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審團成員既有海外湘菜館老板,也有國際美食評論家,他們構成了節目重要的國際觀察視角。
德國藝人吳宇翔參加節目時被湘菜的魅力所折服,稱其是“隔著視頻都能聞到香味”。泰國藝人高卿塵同樣來自“辣”的國度,而在節目中品嘗到真正的湘菜時,被每一道菜深深地吸引,感慨道“生活在湖南真是一件幸事”……
![]()
顯然,湘菜出海是以味覺為橋梁,讓世界嘗到湖南的魄力與溫度,真正實現從“湘味”到“湘情”的文化輸出,這不僅是湖南廣電“芒果出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去“湘”當有味的地方》系列節目的重要使命
(三)
第三季節目何以激發起陣陣“湘”熱?
節目最大的變化就是將湖南的山水人文與美食融合在一起“打包輸出”,拍岳陽時,鏡頭掃過城陵磯港的大江大河景色,解說詞道出“湘資沅澧,四水奔涌”的地理特色;拍張家界時,聚焦于土家族傳統村落與自然景觀的交融場景,鏡頭穿梭于吊腳樓群間的石板巷弄,記錄村民用柴火灶烹制臘肉燉樅菌的煙火氣,同時將天門山云海、澧水河峽谷等地質奇觀作為美食敘事的壯闊背景……?這種鏡頭語言,讓觀眾一眼看懂“湘菜”的香不是憑空來的,而是和這片土地的氣候、物產、民俗風情牢牢綁在一起的
![]()
除此之外,更為吸引觀眾的則是“湘”熱背后的精神內涵
節目的可貴之處,在于揭示了湘菜與湖南人性格的互文關系,通過美食,湖湘飲食文化背后“敢闖敢拼、不繞彎子”以及“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等湖湘精神,讓更多觀眾看見并認可,這些精神特質已成為湖南對外展示的重要文化符號。
節目中那些浸潤著“人情味兒”的講解,更像一場溫柔的文化對話,讓湘菜背后的生活智慧變得更有溫度。比如汪涵介紹美食時,會順口聊起湖南方言、湖南人文的特點;大廚在大火猛炒時,嘉賓會耐心講解炒菜的“鍋氣”是如何產生的……節目中的美食交流從不刻意,沒有距離感,反而藏著文化傳播最珍貴的“尊重”,那就是尊重食材背后的地理特色,也尊重食客想讀懂味道的好奇心。
正是這種接地氣的解讀,讓湘菜的交流不止于味覺,更成了心與心的靠近
![]()
《去“湘”當有味的地方》第三季的熱播,迅速點燃了線下探店熱潮。不少觀眾拿著節目的“美食地圖”,走進岳陽巷尾的湖鮮小灶、常德街邊的缽子菜老鋪、益陽夜市里的燒臘攤等充滿煙火氣的家常菜館,這一現象成功打通了從熒幕到餐桌、從流量到消費的轉化之路
當節目落幕之時,獲勝的湘廚們也將踏上前往泰國的旅程,在泰國曼谷的唐人街,洞庭的湖鮮與湘西的辣菜擺上餐桌,東南亞食客們被湘菜“辣得夠勁、鮮得地道、香得勾魂、酸得開胃”的精髓所征服,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全球對話
![]()
這就是《去“湘”當有味的地方》第三季的軟實力,它用一碗熱辣鮮香的湘菜,讓世界讀懂湖南的鮮活與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