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倘若安世破產,誰的損失最為慘重?答案其實清晰明了。當下,安世半導體已然是100%的中資企業,當初收購它時,中企可是砸下了數百億的真金白銀。所以,一旦安世半導體最終走向破產,承受損失的唯有中企。而荷蘭呢,原本就是以不正當手段“染指”其中,又何談損失?
![]()
中企在安世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資本投入如潺潺流水,人才管理精心雕琢,前沿技術不斷探索,海外布局步步為營。然而,這一切卻可能在這一場風波中化為烏有,被徹底清零。
反觀荷蘭一方,他們實際上是在“接管”原本屬于中國的資產。表面上,他們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凍結資產、干預企業內部經營,甚至毫不留情地裁撤中方高管,全面托管公司治理權,將中資股東徹底架空,仿佛自己才是這資產理所當然的主人。
但他們并未為安世投入過一分一毫自己的資金,也未曾為企業擴產升級承擔過絲毫風險。他們口中的“損失”,更像是給全球供應鏈帶來的一絲漣漪,而非直接的經濟代價。
![]()
或許有人會質疑,荷蘭如此明目張膽地“搶奪”中國企業資產,究竟是誰給了他們這般底氣?這背后,是地緣政治的暗流涌動、安全審查的層層加碼以及歐美科技封鎖的交織影響。
荷蘭幾乎是對美國亦步亦趨,聯合制定所謂“穿透規則”,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展開瘋狂打壓。安世半導體,這個半導體細分領域的領頭羊,被無情地劃入敏感名單,所有經營自由被徹底鎖死。隨后,他們又動用法律手段,將中國投資者的董事會席位和投票權一并剝奪。
荷蘭政府、法院在處理此事時,可謂是不擇手段,不惜讓自己淪為國際管轄權和商業信譽的反面典型。歐洲各國雖在對華審查層面并未達成高度統一,但在半導體、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敏感技術上,已然將其列為優先“防控”對象,而荷蘭則沖在了最前面。
![]()
荷蘭的行徑遠不止于此,他們還準備對來自中國的小包裹強行征稅,將貿易摩擦毫無保留地升級為政策壁壘。這一系列舉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短視行為,更是政治上的冒進之舉。歐洲市場本就因中美博弈而充滿變數與不穩定,絕大多數在歐中國企業都深切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持續惡化,不公平、不確定的因素如烏云般不斷聚集。
但中國企業并未因此退縮,對歐洲市場依然保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堅信其長期價值,期待政策能逐步回歸理性。畢竟,歐洲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潛力,放棄并非明智之舉。
對于荷蘭單方面“搶奪”安世半導體,歐洲不少行業都表達了深深的擔憂。尤其是汽車企業,直接抱怨芯片斷供已危及生產,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然而,荷蘭政府卻對此視若無睹,只顧眼前利益和所謂的戰略安全,仿佛置身于一個與世隔絕的“安全島”。
![]()
這類案例無疑給所有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海外投資不僅需要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更需要對政治博弈、法律環境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應對之策。過往的案例已一次次證明,海外資產隨時可能因“國家安全”“敏感技術”等借口,被東道國政府強行干預、托管甚至沒收。中國企業的風險不再僅僅局限于商業層面,更是制度、市場規則與國際力量的綜合較量。
企業若僅依靠合同和資本布局,而忽視了這些“看不見的手”,最終損失的絕不僅僅是資產,還可能是全球化戰略壁壘的轟然塌陷。這一次,荷蘭不顧國際規則,硬生生讓中國公司“認栽”。有人覺得,不如徹底反擊,讓荷蘭痛一次,教會歐洲什么叫規則。但實際上,這并非一場簡單的國與國之間的爭端,而是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利益交換,是全球科技競爭的必然演變。
中國企業除了要學會如何在全球布局,更要學會應對這些風險。這包括積累談判籌碼、尋求法律援助、開展多元合作、購買風險保險、探索產業替代等手段。一家科技公司的命運,已不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事,而是在全球格局下的博弈關鍵一環。
![]()
荷蘭敢如此行事,固然有美國的施壓,也有自身追逐產業安全的焦慮。但損失最大的,始終是那些認真投入、以規則為邊界做生意的中國企業。他們懷揣著夢想與希望,遠渡重洋,卻在異國他鄉遭遇如此困境。
面對這樣的現實,下一步中國企業究竟該怎么做?是繼續隱忍,等待時機;還是積極反擊,維護自身權益;亦或是另辟蹊徑,尋找新的發展路徑?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