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畫《視界》2025年
摘要:程亞杰2025年新作《視界》是其“程式意象表現主義”的成熟范本。本文認為,該作品通過“鳥首人身”的異化形象、復古服飾與侵入性符號系統的共構,超越了超現實主義的視覺奇觀,轉而成為剖析當代視覺權力結構的精密裝置。文章將首先梳理作品在“幻想寫實畫派”脈絡中的技法創新,進而借助米歇爾·福柯的“規訓”理論與圖像學分析方法,解碼畫面中符號系統的暴力性與秩序感,最終論證《視界》如何通過“異化凝視”的設定,揭示出個體在數字時代既是觀看主體又是被規訓客體的生存悖論,從而實現了從美學實踐到社會批判的躍升。
關鍵詞:程亞杰;《視界》;程式美學;規訓權力;符號學;視覺文化;當代繪畫
引言:作為視覺診斷書的畫布
在圖像泛濫、符號肆虐的當代,藝術何為?程亞杰的《視界》(2025)以其冷峻的筆觸與怪誕的意象,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強有力的回應。這幅作品絕非一幅僅供審美靜觀的超現實畫作,它更像一份精心撰寫的“視覺診斷書”,主動切入了關于“觀看權力”的當代論辯。畫面中,鳥首人身的主體、充滿時間褶皺的復古服飾與破碎的編碼符號,共同構建了一個充滿張力的場域,迫使觀者直面一個核心命題:在符號織就的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視界”,究竟是一種自主的感知,還是一種被權力精心規訓的產物?本文旨在通過技法、符號與命題三個層面的遞進式分析,揭示《視界》如何以其獨特的“程式美學”,完成對當代視覺政鑒的深刻剖析。
一、 技法與譜系:「程式美學」的藝術史定位與權力演示
程亞杰在《視界》中展現的“寫意性寫實”,可被置于一個更為宏大的藝術史譜系中進行審視。其精湛的蘇派寫實功底,承接了從委拉斯開茲至伊維爾的歐洲古典油畫傳統對物質世界“真實感”的孜孜追求。畫中鳥首的肌理、瞳孔的光澤,無不彰顯著這一脈的技藝精髓。然而,程亞杰的獨創性在于,他將這種寫實技藝與一種書寫性的意象表達并置,且令其形成對抗而非融合。
尤為關鍵的是符號元素的“介入式”處理。藍紫、粉綠的字母(E、H、I、J)與數字(2、3、5)并非平涂,而是以具有強烈物質性的厚涂技法,如“浮雕”般強行疊壓于形象之上。這一手法,與德國新表現主義(如喬治·巴塞利玆)的狂放筆觸,以及羅伯特·馬瑟韋爾抽象畫中筆觸的哲學性,形成了隔空的對話。在此,寫實技法構建了“真實”的幻象,而符號的書寫性筆觸則執行了對其的“破壞”與“規訓”。 筆觸在此超越了形式范疇,成為權力施加的痕跡。細膩的肌膚被斑駁的符號覆蓋,正如個體的生物性存在在當代被無數數據標簽所定義、侵蝕與重構。這種“緊張的平衡”而非和諧的統一,正是“程式美學”的核心特征與力量來源,它使畫面在“可觸摸的現實”與“不可捉摸的控制”之間建立起一種動態的、充滿張力的辯證關系。
二、 符號與權力:圖像學與規訓理論下的視覺政治
《視界》中的符號系統已超越了形式隱喻的層面,它們是一種“轉喻”,直接指涉著現實中的權力結構與運行機制。對此,米歇爾·福柯關于“規訓權力”的論述提供了絕佳的理論透鏡。
鳥首人身:異化的凝視主體
這一核心意象是對“凝視”主體的深刻批判。鳥,雖擁有開闊的視野,卻在文化象征中常與本能、非理性及“他者”身份相連。當它取代人類頭顱,程亞杰巧妙地暗示:在信息爆炸的算法時代,我們的“觀看”行為正變得被動、碎片化,甚至面臨主體性淪喪的危機。我們看似在貪婪地凝視世界,實則可能早已喪失了深度洞察與批判思考的能力,淪為視覺信息流的被動接收器。
復古服飾:規訓的歷史性物證
畫面中的維多利亞式服飾,其圖像學意義并非簡單的懷舊。它是對歷史上權力對身體進行微觀管理的物證追溯。緊身胸衣與繁復裙擺是古典時代社會禮儀與身體規訓的直觀體現。程亞杰將其置于當代語境,旨在犀利地指出:規訓具有歷史延續性。舊的權力形態(社會范式、身體美學)并未消失,而是與新的權力技術(數字符號、算法標簽)相互疊加、纏繞,共同作用于當代個體的身體與認知。
散落符號:算法時代的匿名規訓
畫面中散落的字母與數字,正是福柯所描述的現代規訓權力的視覺化呈現:分散、匿名且功能至上。這些無源的、去主體化的編碼,正如現代社會中的身份證號、消費偏好標簽與社交評分,它們不依賴于某個具體的壓迫者,卻通過自身的分類邏輯,構建了一個無形的“全景敞視監獄”。個體在此系統中被持續地觀察、分類、歸檔,最終被馴服為“溫順的身體”。程亞杰以畫布的方寸之地,映射了整個數字時代的生存境遇。
三、 視界的囚籠:作為共謀的我們與“景觀”的內化
《視界》最有力之處,在于它通過視覺設置,將觀者自身拖入了批判的現場。當我們站在畫作前,試圖解讀鳥首人物那空洞而銳利的目光時,我們自身也陷入了“觀看”的循環悖論。
畫中主體既是“被看”的客體(被符號規訓),也是“觀看”的主體(其鳥首正在凝視畫外)。而我們,在凝視畫作的同時,又何嘗不是被自身的認知邊界和時代符碼所限定的“鳥首之人”?居伊·德波“景觀社會”的理論在此回響:我們所凝視的,早已是一個被符號和影像中介過的“景觀世界”,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本身,也已成為景觀的一部分。這幅畫由此成為一個視覺囚籠的精密模型,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既是規訓的承受者,也在無意識中成為這一規訓體系的維護與共謀者。 《視界》的題旨,因而從對畫面內部的批判,成功地延伸為對畫布之外每一個當代個體生存狀態的逼視與拷問。
結語:在繪畫的邊界內批判——程亞杰的藝術貢獻
在當代藝術或沉溺于媒介實驗,或轉向社會學田野調查的紛繁語境中,程亞杰的《視界》堅定地回到了繪畫的本體論批判。它雄辯地證明,架上繪畫作為一種傳統媒介,在處理“數字時代人的存在狀態”這一最前沿議題時,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深刻性與感染力。
其貢獻不在于提供了新的視覺樣式,而在于提供了一種高度個人化且極具穿透力的視覺思維模型。通過其成熟的“程式美學”,程亞杰將宏大的社會權力結構、深奧的哲學思考,壓縮于一幀充滿內在張力的畫面之中。他讓寫實與書寫、歷史與當下、個體與系統在畫布上激烈交鋒,迫使觀者在純粹的審美體驗之后,必須啟動哲學與社會學的思辨。
《視界》(2025)的價值,正在于它以繪畫自身的語言,完成了對時代癥候的精準切片與深刻揭示。當鳥首那異化的目光與我們相遇時,藝術便完成了其最古老的使命: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一個足以讓我們反復審視自身與世界的、沉重而銳利的問題。
文/天米,畫評人,來源:藝術頭條)
畫家簡介
![]()
程亞杰
國際著名油畫藝術家
“世界夫人”歐洲大區榮譽主席
特拉帕尼康定斯基美術學院榮譽教授
天津海河文化藝術發展基金名譽理事長
中國天津西洋美術館顧問
新加坡中華美術研究會終身會員
景德鎮學院客座教授
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天津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名譽會長
中國北京李可染畫院副院長
畢業于奧地利維也納應用美術學院,獲油畫、設計碩士學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