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蜀漢,大家腦子里蹦出來的猛將,肯定就是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這“五虎上將”了。
他們個個威名赫赫,是劉備打江山的左膀右臂。
但是,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蜀漢的“總設計師”,諸葛亮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他心里,真正欣賞和倚重的大將,似乎并不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幾位。
尤其是關羽和張飛,雖然勇猛,但在諸葛亮的戰略藍圖里,似乎總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
那么,諸葛亮真正欣賞的,到底是哪些人呢?有這么四位大將,他們或許名氣不如五虎將響亮,但個個都是讓諸葛亮放心的實力派。
關羽張飛為何沒能進入諸葛亮的“核心圈”?
關羽和張飛這二位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忠誠度沒得說,戰功也足夠顯赫。但問題在于,他們的性格缺陷實在太明顯了。
咱們先說關羽。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兩個字:高傲。這份高傲讓他看不起同僚,比如老將黃忠被封為后將軍時,他直接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
這種性格在和平時期可能只是人際關系緊張,但在復雜的政治和軍事斗爭中,卻是致命的。
后來鎮守荊州,他面對東吳的“示弱”,完全不放在眼里,最終大意失荊州,自己也兵敗身亡。
再看張飛。他的問題在于暴躁。史書上說他“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對待士大夫彬彬有禮,但對手下的兵卒卻非打即罵。劉備也曾勸過他:“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意思是,你這樣對待身邊的人,是會招來殺身之禍的。
![]()
果不其然,張飛最后就是被自己的部下張達、范強所殺。對于需要嚴明軍紀、團結內部的諸葛亮來說,張飛這種無法控制情緒的將領,同樣難以委以重任。
所以你看,關羽和張飛雖然勇猛,但他們的性格缺陷,決定了他們無法成為諸葛亮心中那種能夠獨當一面、穩定大局的“完美將領”。
令魏延忌憚的四位大將
那么,排除了關羽張飛,諸葛亮心中的理想大將是誰呢?根據各種史料和分析,有四個人物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他們分別是向寵、陳到、王平和姜維。
![]()
向寵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但他卻是諸葛亮在《出師表》里點名表揚的唯一一位將軍。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性行淑均,曉暢軍事”。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他品行端正、處事公正,而且精通軍事。
諸葛亮把他安排去管理宮中禁軍,這份信任可以說是無以復加了。禁軍是皇帝最后的防線,交給向寵,足見此人在諸葛亮心中的分量。
第二個是陳到。陳到的名氣不大,但他統領的部隊你一定聽過,白毦兵 。這是劉備的親衛部隊,是蜀漢最精銳的力量,戰斗力極強。劉備去世后,這支王牌部隊就交到了陳到手上。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名位常亞趙云”,也就是說他的地位和名聲,僅次于趙云。
![]()
一個能和趙云相提并論,并且掌管最核心精銳部隊的人,其忠誠和能力自然是頂級的。
王平是個非常特別的將領,他原本是曹操那邊的人,后來才投降劉備。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穩重和嚴謹。
街亭之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非要上山扎營,結果大敗。當時只有王平所部,鳴鼓自守,穩住了陣腳,收攏殘兵,將損失降到了最低。
![]()
戰后,馬謖被斬,王平卻因功升遷。
王平雖然不識字,但他口述讓人寫信,條理清晰,非常有見地。
最后一位就是姜維。姜維是諸葛亮北伐途中收服的降將,但諸葛亮很快就發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對他評價極高,認為他是“涼州上士”,并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在諸葛亮看來,姜維不僅是一個得力干將,更是他理想和事業的接班人。
![]()
這四個人,向寵品行好,陳到忠誠,王平穩重,姜維有大才且志同道合。
魏延究竟怕的是什么?
魏延作戰勇猛,屢立戰功,深得劉備賞識,被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但同時,他的性格也和關羽一樣,非常高傲,史書說他“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
魏延和諸葛亮的關系一直很微妙。他經常抱怨諸葛亮用兵太謹慎,說他“怯”,總覺得自己一身本事沒地方使。
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就是他提出來的,但被諸葛亮否決了。魏延追求奇襲險勝,而諸葛亮則堅持穩扎穩打。
那么,魏延為什么會“害怕”或者說忌憚向寵、陳到、王平、姜維這四個人呢?
這里的“害怕”,當然不是指戰場上的畏懼。魏延勇冠三軍,不可能怕和誰單挑。他真正害怕的,是這四個人所代表的政治生態和權力格局。
![]()
而這四個人都是諸葛亮的絕對心腹。
這個圈子牢不可破,將魏延這樣的“異見者”和“野心家”牢牢地排斥在外。魏延雖然官職高,但在核心決策圈里,他其實非常孤獨。
這四人的存在,是對魏延的一種制衡。魏延能力強,野心也大,如果軍中沒有能夠壓制他的人,很容易出亂子。諸葛亮重用王平、姜維等人,就是要在軍中樹立一種風氣:聽話、穩重的人才能得到重用。這無形中就壓制了魏延的上升空間。
![]()
魏延想領兵,但諸葛亮更信任王平去執行具體任務;魏延想當接班人,但諸葛亮早就選定了姜維。
魏延害怕的是自己被孤立。他和同僚的關系非常糟糕,尤其是和長史楊儀,簡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一個講究團隊協作的體系里,一個特立獨行、處處與人格格不入的人,無論能力多強,最終的結局都注定是悲劇的。
他空有一身本領和抱負,卻發現自己被一張由諸葛亮精心編織的、由忠誠可靠之人組成的大網給牢牢困住了,動彈不得。
![]()
諸葛亮真正的布局
聊到這里,我們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
如果我們把格局再放大一點,去看看那篇著名的《出師表》,就會發現諸葛亮的智慧遠不止于此。在《出師表》中,他除了推薦將軍向寵,還提到了三位文臣:侍中郭攸之、費祎和侍郎董允。
諸葛亮說,這幾個人都是“良實,志慮忠純”。他把自己北伐期間的朝政大事,放心地交給了這個由郭攸之、費祎、董允組成的文官團隊,再由向寵負責軍事安全。
![]()
這才是諸葛亮真正的治國藍圖:前方打仗,后方穩定。
在諸葛亮心里,一個國家的強大,絕不僅僅依賴于幾個能征善戰的將軍。一個穩固的后方,一套高效的行政班子,一群忠誠可靠的治理人才,其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前線的千軍萬馬。
郭攸之、費祎、董允這些人,雖然不像將軍們那樣在沙場上揚名立萬,但他們是蜀漢這部國家機器能夠平穩運轉的齒輪和軸承。
![]()
為什么諸葛亮更欣賞向寵、王平這樣的人。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超越個人勇武的品質,那就是責任感和全局觀。
他們懂得自己是整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愿意為了整體的利益,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