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8293,閱讀時間:約21分鐘
編者按:漢帝國在對匈奴的自衛反擊戰中既實現了開疆擴土、也傳播了與東方世界的文明。那么這一系列戰役的背后漢帝國是如何取勝的?戰役又是在何處進行?霍去病又是以什么戰術成為了前無古人的騎兵戰祖師爺?
漠南之戰:漢匈攻守形勢逆轉
河南之戰匈奴慘敗使得剛繼位的單于伊稚斜準備發動對漢帝國的攻擊:公元前126年夏季攻入代郡,斬殺太守共友。同年秋又攻入雁門。其中尤其是匈奴右賢王,在匈奴部落中地位僅次于單于本部又失河南地,因此其報復尤為瘋狂。
公元前125年又攻代郡、定襄、上郡。如此一來漢軍剛收復的河南地遭到了嚴重的威脅。同時這也是漢匈全面開戰以來匈奴入侵最深的一次。
![]()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匈奴軍事會議攻擊代郡、定襄、上郡
![]()
對此漢武帝為了加強河南地的防御力量,將五原郡、朔方郡與上郡之間又增加了一道新的防線:西河郡。其大概位置是在上郡北部、東部與太原郡西部。轄三十六縣,郡治平定(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南)。
到了公元前124年春為了反擊匈奴在漠南的勢力漢武帝主動發起了漢匈第一次大規模會戰:漠南會戰。
此戰漢武帝以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騎兵三萬出高闕奔襲右賢王庭,同時漢武帝還命李息、張次公從右北平郡出兵牽制左賢王部。但要知道漠南地處蒙古戈壁南部。而蒙古戈壁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天山,南倚陰山北抵肯特山、杭愛山。這么廣袤的隔壁該如何尋找右賢王庭呢?
其實匈奴人和農耕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離不開水源,因此只要在戈壁中找到最大水源那大概率就找到了右賢王庭。而考慮到右賢王的領地是在阿爾泰山與杭愛山的兩山水源匯集處,那么只需要在兩山腳下找到找到其縱向山脈的往南延伸部的水源位置就可以定位到其漠南王庭的位置。
因此衛青出塞700里后就在阿爾泰山南部余脈的夫羊句山找到了右賢王在漠南的王庭。因此衛青率大軍急行軍趁夜發起突襲,而此時的右賢王居然在飲酒作樂。遭到突襲后僅在親兵護衛下才得以逃脫。此役衛青俘獲匈奴牛羊數百萬,部眾一萬有余。在戰略上成功將匈奴分為了東西兩段。
從此戰略主動權開始由漢軍主導。捷報傳回長安后漢武帝拜衛青為大將軍并加封食邑。而漢軍此后也在夫羊句山建立了防御匈奴南下的第一道防線。
▲電視劇《漢武大帝》衛青劇照
![]()
但漠南西部雖然平定,但東部的單于本部、左賢王王庭還在。而且當年秋單于本部再次對代郡發起了報復式攻擊。
因此公元前123年春漢武帝命十萬漢軍自定襄出發遠途攻擊漠南匈奴單于本部。但這次由于情報錯誤漢軍沒能找到匈奴單于的準確位置僅殲敵三千后只得無功而返撤回了云中郡、定襄郡、雁門郡休整。
至夏季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而匈奴這邊為了迎擊漢軍,單于還集結了左賢王的軍隊。可惜衛青所帥的漢軍主力雖然取得了“得首虜前后萬九千騎”的戰績但沒能遇到匈奴單于本部。
因為和單于本部遭遇到是一起出征的前將軍趙信所率三千余騎。此后原為匈奴人的趙信只得降了匈奴。但從戰損做對比那么無疑匈奴遭到了重創。而投降的趙信則建議單于伊稚斜此時漠南局面已經難以挽回,倒不如直接將王庭遷入漠北,擴大戰略縱深。伊稚斜感覺有理便按其言行事。于是此后便出現了匈奴在漠南的陰北草原無王庭的局面。
然而漢武帝此后并沒有繼續進攻漠北,而是將視線轉型了河西,領兵的則是此戰漢軍中的另一個驚喜:霍去病。
時年18歲的霍去病只率800騎長途奔襲就斬敵2000余人,其中包括匈奴眾多官員并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由此被漢武帝封其冠軍侯。
但霍去病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紀錄片《歷史的拐點-漢匈之戰》劇照:霍去病率騎兵奔襲
![]()
第一次河西之戰:漢代的“閃電戰”
河西意為黃河以西。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介于南部祁連山、阿爾金山和北部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的狹長平地,即河西走廊。整條走廊綿延兩千多公里,面積五十萬平方公里,地貌復雜且多為杳無人煙的沙漠荒野。好在張騫從西域的回歸帶回了大量情報并將其繪制成了地圖交予了霍去病。
![]()
![]()
▲紀錄片《河西走廊》劇照:烏鞘嶺、祁連山、馬鬃山實景照
![]()
張騫進入河西走廊的入口是扁都口,此處是青藏高原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僅管張騫走了沒多久就被匈奴人抓了,但后來還是跑了出來。此后張騫憑借強大的信念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后又翻越了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月氏國。
然而大月氏人雖然熱情款待了張騫,卻對漢武帝一起夾擊匈奴人的戰略構想沒啥興趣。因為此時大月氏人的生活方式已經從早年在和河西走廊的游牧過度到了如今的農耕。
而且大月氏人此時的環境并不比當初好多少:中亞北部有康居人等游牧勢力,西南還有帕提亞勢力(安息),帝國內部不僅有原來被攻滅的塞種人(亞歷山大的后裔),還有貴霜部時刻想著奪權。
▲電視劇《漢武大帝》張騫劇照
![]()
由于滯留在大月氏國時間長久,因此張騫迫切的想要回到長安,于是只得再次翻越帕米爾高原沿昆侖山北麓經莎車、于闐、樓蘭、敦煌想要迂回北上返回長安。可惜此時的羌人也成為了匈奴的附庸,張騫在半夜里又被匈奴人抓了。后來直到匈奴軍臣單于病故后才又抓住機會跑回了長安。
而此時張騫回到長安后帶回的情報除了“鑿空西域”之外,蔥嶺以西還包括康居、莎車、于闐、樓蘭、敦煌大宛、大夏、身毒、安息、大秦等國。地域橫跨今印度、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斯坦,甚至直達當時羅馬統治的東歐至地中海。
這么一條連接歐亞發展的商路就擺在漢朝君臣的面前,因此早年設計的“斬匈奴右臂”的戰略計劃終于有機會得以實施。
于是漢武帝下定了打通河西走廊的決心。人選則是霍去病。雖然此前的帶兵經歷也只有前次的800騎兵突襲,而這次居然被選為了河西戰役的主將。要知道此時的他年僅19歲。
然而河西地區不僅有匈奴的休屠王、渾邪王的十萬之眾,還有西南的羌人和東北的匈奴右賢王,如果任由其完成對漢朝西部的合圍后果則不堪設想。因此霍去病的這次征途可謂是兇險萬分。
至于霍去病定下的攻擊路線則是:從隴西郡出發經臨洮翻越馬銜山、興隆山,到達榆中后渡過黃河并沿河經過皋蘭、靖遠由景泰進入河西走廊。這條攻擊路線能在匈奴與羌人的包夾中行進。時間則是在年初春,因為這個時間段游牧的作戰能力是比較弱的。
▲紀錄片《河西走廊》劇照:河西走廊形勢圖
![]()
第一個遇見的匈奴遨濮部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被漢軍擊潰。隨后霍去病使用恩威并施的方法:抵抗漢軍者剿滅,投降者免死。如此便一路行進至石羊河流域后此地的匈奴部落:且末、當闐、屠各等不投降者皆備漢軍在一日內就擊潰。獲勝之后的漢軍根本沒做休整就在當晚直接奔襲到了休屠王的營地。休屠王只得奪路而逃。
▲紀錄片《河西走廊》劇照:石羊河實景照
![]()
此后在漢軍連續追擊數日直至敦煌才收兵,一路上其余抵抗漢軍的其余匈奴部族皆被漢軍擊潰。
只率萬騎實施的“閃電戰”獲得如此大勝,這讓長安的漢武帝非常驚喜。但在漢軍撤兵途中匈奴方面聞訊趕來的折蘭王、盧胡王已經與休屠王余部合兵對漢軍展開了追擊。當漢軍退回到武威時霍去病得到匈奴的援軍已經穿插到了婿次(即今土門鎮)。這對于漢軍來說等于是退路被切斷了。想要退回長安便只得向南走烏鞘嶺(也可能是皋蘭山)。
![]()
▲紀錄片《冷兵器時代之河西之戰》劇照:河西走廊烏鞘嶺、武威、古浪峽地理位置示意圖
![]()
于是霍去病當機立斷選擇在烏鞘嶺山腳下的古浪峽伏擊。《漢書霍去病列傳》對此次伏擊的記載是:
過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銳悍者誅,全甲獲丑,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師率減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戶。”
這場戰役打完漢軍不僅將作為援軍的折蘭王、盧侯王陣斬,更是獲得了頗多敵軍首級以及匈奴的祭天金人。霍去病憑借在第一次河西之戰的表現使他再次受封2200戶。
其實此戰漢軍也付出了7千人的傷亡,但掌握了較大兵權的衛青是外戚,而呂氏家族專權的例子距離此時并不遙遠,因此霍去病作為漢武帝親自提拔的人獲此殊榮也并不意外。但長安的朝堂之上對霍去病的非議并不在少數,因此漢武帝想要賜霍去病一套宅邸的時候霍去病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紀錄片《冷兵器時代之河西之戰》劇照:烏鞘嶺實景照
![]()
第二次河西之戰:
漢帝國在大陸的東端,西部戰略縱深幾乎為零。因此控制河西走廊不僅能擴張領土,還能與西域諸國相連。
在第一次河西之戰里雖然霍去病幾乎打穿了整條河西走廊,但并未斬獲渾邪王、休屠王,再加上其余匈奴部落雖然名義上投降了漢朝,但本質上就是群墻頭草,這也意味著河西走廊仍然存在著大量匈奴的有生力量。
而且長安的朝堂上對霍去病的非議也頗多。因此漢武帝、霍去病等人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老將公孫敖依然率軍從正面,也就是東面進攻河西走廊,急霍去病則繞道河西西部發起迂回攻擊。同時李廣(戰國末年名將李信后人)、張騫分別從漁陽郡、右北平郡出兵切斷匈奴在遼東方向可能派出的援軍。
▲紀錄片《河西走廊》劇照:第二次河西之戰形勢圖
![]()
公元前121年夏天,漢武帝下達了漢軍出擊的命令。匈奴這邊向代郡、雁門郡發起了攻擊以牽制漢朝的注意力。漢匈交戰一來的最大規模會戰:第二次河西之戰從東起遼東、西至敦煌的數千公里橫向戰線上同時打響。
然而就在開戰初漢軍就遭受了意外打擊:身為“向導”的張騫居然在遼東戰場上迷路了。這便導致了李廣遭到了匈奴騎兵的合圍。經過一晝夜苦戰后李廣部幾乎全軍覆沒,張騫部才姍姍來遲,雖然最后僥幸救下了李廣,但此后的張騫被“貶為庶人”。
而且迷路的還不止是東路軍,西路軍的老將公孫敖部居然也在烏鞘嶺迷路了。如此一來霍去病只得孤軍作戰。但為了洗刷慘勝將軍罵名的霍去病居然開創中國軍事史上前無古人的千里奔襲:
翻越賀蘭山后橫穿騰格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后繞過居延澤沿弱水南下至祁連山北麓小月氏人部落后再轉入河西走廊的西部。這樣的攻擊方式如果成功就意味著車、步、騎結合的軍陣將會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地緣態勢下被騎兵完全取代。
▲紀錄片《冷兵器時代之河西之戰》劇照:霍去病進兵路線圖
![]()
但這種大膽迂回至河西匈奴后方的攻擊方式現在很多人卻覺得簡直匪夷所思:山中有泉水是個自然常識,但如何在沙漠中完成沿途補給?其實騰格里、巴丹吉林雖為沙漠卻并不代表沒有內陸湖盆(海子)和季節性地下水,熟悉地形的匈奴人。
比如說隨軍出征的趙破奴、高不識、仆多等完全可以在沙丘谷地間尋找淺層地下水,因此只要有向導是可以獲得水源準確位置的。就算再不濟也可以根據沙漠中的動物爬行或者植物分布間接定位水洼。
因此即使生活在漢代,以當時漢人的智慧來場穿越沙漠的軍事行動完全是可信的。而且此次出征的兵力、馬匹已經足夠讓霍去病發起一次更大規模奇襲的“閃電戰”。
第一場戰斗也很快就到來:大漠盡頭居延澤附近的匈奴守軍被“神兵天降”的漢軍直接擊潰,然后漢軍沿黑水河迅速南下,沿途的匈奴守軍在“閃電戰”的面前根本來不及布置任何防御措施,幾乎以一路潰敗的姿態迎接著進擊的漢軍。
▲紀錄片《河西走廊》劇照:黑水河實景照
![]()
此役總共殲敵3萬多,抓獲匈奴單桓王、酋涂王,投降者2500多人。而且還接收了匈奴人的養馬地:焉支山下的山丹軍馬場。霍去病在金泉邊倒下漢武帝御賜酒與漢軍將士同飲,金泉便改名為酒泉。同時還為漢帝國贏得了一個軍馬場:山丹軍馬場。
![]()
▲紀錄片《河西走廊》劇照:山丹軍馬場、現酒泉實景照
![]()
損失如此慘重,匈奴單于大怒之下便想召回渾邪王、休屠王將其殺之,聽到風聲的二王本來想投降漢軍,但漢武帝為了穩妥便讓霍去病帶兵前去受降。一年之內第三次出征河西走廊的霍去病便率兵趕至,然而休屠王臨陣變卦,渾邪王將其殺之。只不過匈奴的這次內斗使得很多匈奴士兵也開始舉棋不定。
▲電視劇《漢武大帝》匈奴內杠劇照
![]()
因此當霍去病前往匈奴軍營后便當機立斷將想要逃跑的匈奴8000士兵斬殺,見此場景渾邪王只得交出了佩刀以示降漢。(投降的休屠部后人中誕生了一個對中國歷史影響非常大的家族:關隴獨孤氏)
至此河西之戰落下帷幕,漢軍打通河西走廊“斬匈奴右臂”戰略得以實現。并在此設置了武威郡、酒泉郡,此后又設置敦煌郡、張掖郡的,統稱河西四郡。這也意味著從此河西走廊并入了華夏版圖。
▲紀錄片《冷兵器時代之河西之戰》劇照:蘭州五泉山霍去病雕像實景照
![]()
漠北絕殺:西路軍的匈奴王庭之戰
趙信被俘虜之后給匈奴單于獻計將王庭遷入漠北,因為漢軍不同于匈奴的是不習慣漠北苦寒的氣候。因此伊稚斜決定將輜重、部眾繼續往北撤,只留精兵在王庭以逸待勞。
但在公元前119年春鑒于匈奴還在騷擾邊境以及“寇可往、我亦可往”武帝召集諸將會議,籌劃出擊匈奴事宜。議中針對匈奴以為漢軍沒有奔襲漠北的作戰能力的判斷,漢武帝與諸將均認為快速深入漠北可以攻其不備。武帝擬定并批準了這一作戰計劃,于是漢匈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漠北會戰拉開了序幕。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漢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
![]()
此次出征兵分兩路:大將軍衛青、李廣率5萬騎,驃騎將軍霍去病率5萬騎兩邊總共動用軍馬10萬匹,民馬4萬匹從定襄郡出發。
就在大軍將出之際漢軍收到情報:單于已經東去。因此臨時更改作戰計劃:大將軍衛青率5萬車、騎仍從定襄郡出發掃蕩漠北匈奴勢力,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5萬騎從代郡出發尋找匈奴單于主力與左賢王決戰。漢武帝此意很明顯:想讓霍去病作為攻擊匈奴單于的主力再立大功,所以帶走了大部分精銳騎兵。
但漢軍情報工作明顯發生了錯誤:單于東去的消息不實,這就導致了最初設計的兩路大軍的目的正好相反:衛青一路出擊匈奴單于本部,而霍去病一路只能出擊匈奴左賢王庭。而此時匈奴方面收到漢軍即將大規模出擊的消息后趙信獻策將婦孺老弱、財產往北遠遷,僅留精兵在漠北等待與漢軍決戰。
▲紀錄片《歷史的拐點-漢匈之戰》劇照:衛青漠北會戰行軍路線圖
![]()
衛青在出征后最初的攻擊路線仍然是按照漠南會戰時先進入杭愛山(漢書中被記為燕然山)余脈的夫羊句山然后北上進入杭愛山主山脈尋找戰機。而匈奴想要殲滅漢軍則完全可以利用對與地形熟悉阻擊或者設伏。
那么哪里最有可能是雙方的戰場?
其實杭愛山中段有個叫浚稽山的山體(今阿爾泰山中段),山體間有條河連接了杭愛山中段與北段,這條河就叫姑且水。漢軍如果從浚稽山北上便可沿姑且水到達杭愛山主山脈東出后進入翁金河流域。(漢代稱匈奴河)
如果衛青按照這條路線北上,那么向北推進已達一千多里。而翁金河北端是在杭愛山東麓最突出部位,此處距離匈奴漠北王庭所在已經不遠了。而伊稚斜想要阻擊漢軍那么翁金河就成了雙方必須控制的戰略要點。
由此便可以首先定位出漠北王庭也就是龍城的所在地區應該還是后世窩闊臺建都的哈拉和林,理由很簡單:匈奴起源地的色楞格河下游支流的鄂爾渾河的起點就同在杭愛山東麓。換句話來說哈拉和林擁有漠北最大的水源。
![]()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匈奴軍事會議,伊稚斜以王庭做戰場
![]()
由此便可定位出衛青與伊稚斜決戰地大致的范圍:杭愛山東麓翁金河北端與鄂爾渾河河曲以南。
因此當衛青部漢軍行進至翁金河時在他們面前出現的是已經嚴陣以待的單于主力。但久經沙場的衛青并沒有因此慌亂,而是一邊令武剛車(重型輜重車)環繞四周以防匈奴騎兵突襲,一邊派出部分騎兵沖陣。伊稚斜見此也出動騎兵應戰。就在兩軍鏖戰時突然刮起了沙塵暴,衛青當機立斷命令所剩騎兵向左右兩翼出擊向匈奴軍發起合圍。
![]()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衛青臨陣調騎兵分兩翼包抄
![]()
當沙塵暴過去后伊稚斜見到本方已經被包圍便不敢戀戰就只率數百名親兵突圍而出。
等到漢軍殲滅大部分匈奴軍后衛青才發現伊稚斜已經突圍而出便急令輕騎連夜追擊,但追擊200里后還是沒發現伊稚斜的身影,此時如想要擴大戰果,那么從東路包抄的李廣便是衛青唯一的希望,可結果李廣居然又在漠北迷路了。(電視劇《漢武大帝》里戰死在了漠北會戰)
![]()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李廣戰死
![]()
于是衛青部漢軍剩下能做的便是攻克匈奴為降將趙信所修筑的杭愛山西北山體闐顏山處趙信城后將匈奴在此囤積的物資焚燒一空,隨后帶著斬敵1萬9千的戰績班師回朝。但是伊稚斜的出逃也導致了漢軍只能接受功虧一簣的結果。
▲紀錄片《歷史的拐點-漢匈之戰》劇照:衛青墓實景照
![]()
漠北絕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當衛青的西路軍在北上決戰的時候代郡出發的霍去病部同樣也在北上,鑒于此前“向導”張騫在這個方向上迷了路,那么漢武帝這次就必會為霍去病配備一個更稱職的“向導”。
這個“向導”便是常年駐守在右北平郡的路博德。也就是說這個“向導”非常熟悉燕山附近的地理環境。因此霍去病的進兵路線首先可以排除從燕山至大興安嶺北上進入克魯倫河(漢代稱弓盧水)后沿河西進。因為這條路線上雖然有呼倫湖、貝爾湖組成的呼倫貝爾草原可以為漢軍提供補給,但超長的行軍距離會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此選擇一條更近的攻擊路線才是日后平定南越的路博德更應該為霍去病做的。
▲電視劇《漢武大帝》霍去病劇照
![]()
而霍去病此次的原本的攻擊目標是匈奴單于與左賢王,而左賢王的王庭最有可能是在克魯倫河上游的肯特山腳下的河曲處。因為左賢王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最大的水源。
因此路博德選擇的路線是從距離兩軍的匯合處興城(今多倫縣)以北不遠的錫林郭勒草原(大興安嶺西南麓)向西北以輕騎兵出發后穿戈壁沙漠,到達漠北草原東部(今蒙古國東方省一帶)突襲匈奴左賢王部,斬殺叛將比車耆,俘虜匈奴親王章渠。
之后進入離侯山(今蒙古達爾漢-烏拉省) 從這里北渡克魯倫河(漢代稱弓盧水)后發現此處的匈奴人不是單于而是左賢王后與其激戰。如果對比此時此地的霍去病部漢軍,那么匈奴人無論作戰實力與意志遠不是對手。于是在被漢軍斬首7萬多后左賢王只得向西撤退,漢軍一路追擊后來到了狼居胥山。
![]()
紀錄片《歷史的拐點-漢匈之戰》劇照:霍去病漠北會戰行軍路線圖 (從西安到貝加爾湖的直線距離超2000公里)
于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封狼居胥便在霍去病的主導下完成了。那么狼居胥山又在哪里呢?
其實匈奴最初的王庭是在貝加爾湖南部支流色楞格河流域(漢代稱郅居水)。色楞格河西部支流鄂爾渾河(漢代稱安侯水)流向了杭愛山的右賢王部、東部支流的圖拉河(漢代稱余吾水)則流向了肯特山的左賢王部,而在肯特山下西南部有建有今天蒙古國的國都:烏蘭巴托。
由此可以肯定的霍去病所到達的狼居胥山大概率就是肯特山中西部主峰:扎盧丘特山。然而后世很多人認為狼居胥山是肯特山東部的不兒罕山,其理由是不兒罕山是后世成吉思汗部落的發源地。但成吉思汗部落所在不兒罕山要是在漢代以前是屬于東胡部落,而匈奴不可能將祭天的圣山設在東胡處。所以在漢代更可能的狼居胥山只能是扎盧丘特山。
▲紀錄片《歷史的拐點-漢匈之戰》劇照:霍去病封狼居胥
![]()
而整個封狼居胥的過程則是:登上扎盧丘特山南面長安祭天并立碑以示此地乃大漢領土。再進入山腳下不遠處的姑衍山祭地之后繼續追擊左賢王入貝加爾湖觀“海”之后班師回朝。
總結:霍去病的歷史貢獻:漢家軍人的血性與榮耀
漢武帝之前的歷史上不管是趙、燕這樣的諸侯國,還是后來的秦帝國都從來沒有對游牧勢力發動過如此的徹底反擊。因為這樣的反擊既需要足夠的國力,更需要有能力的將領。所幸上天給漢武帝送來了帝國雙壁:衛青與霍去病。
這兩人為漢帝國做的不僅是開疆擴土,更是創造了一個屬于漢家軍人的時代。
其實霍去病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并不缺少“閃電戰”。比如說孫武利用水師機動的柏舉之戰、白起利用飛地據點的華陽之戰、韓信穿梭于山地的陳倉之戰都是古代“閃電戰”的代表。但在霍去病參與的戰役里不管是行軍距離還是速度無疑都遠超了這些前輩。
![]()
▲紀錄片《歷史的拐點-漢匈之戰》劇照:霍去病墓及其墓前“馬踏匈奴”實景照
![]()
當然這些前輩在各自的時空里有著時代的局限性才讓霍去病做到了前無古人,但“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也的確是做到了后無來者。如果再考慮到霍去病使用的是單一的騎兵那么他還算是個騎兵式“閃電戰”的開創者。
只不過霍去病不光是創造了輝煌的戰績,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更是成為了漢家軍人血性、榮耀的代表。
而隨著漠北會戰的結束,漢匈雙方大規模的戰役也暫時告一段落。由霍去病開拓的河西走廊也從戰場變為了商道。漢武帝為了開拓此地將關東70余萬百姓遷移至此。此后的河西走廊與絲綢之路并存于歷史之中即成為了民族融和的催化劑、也是東西方文明的“紐帶”。
因此霍去病的功業不僅奠定了中華文明西向發展的千年基礎,其歷史貢獻影響深遠,遠逾疆域開拓本身。
▲紀錄片《河西走廊》劇照:河西貿易路線圖
![]()
參考資料
古籍
《史記》《漢書》
現代書籍
《匈奴史稿》陳序經著 后浪出版社
《秦直道與漢匈戰爭》宋超 孫家洲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
《胡馬陰山:漢匈五百年戰爭史:公元前209年-公元329年》顧曉綠著 北京團結出版社
《漢匈四千年之戰》周錫山著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