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濟南趵突泉地下水位突破30米大關,創下56年來新高時,網絡上卻流傳著"趵突泉靠水泵才能噴涌"的質疑聲。這一說法源于網友通過水下鏡頭發現泉底管道,隨即引發猜測。真相究竟如何?這座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自然奇觀,其噴涌機制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地質密碼?
![]()
趵突泉
謠言始末:水泵疑云從何而起
質疑聲主要來自部分網友發布的水下視頻,畫面中清晰可見泉底鋪設的管道結構。這一視覺證據迅速引發聯想:是否有人工設備在維持泉水噴涌?事實上,這些管道是20世紀30年代濟南老自來水廠的取水設施遺留物。1972年水廠拆除水面以上部分后,兩處廢棄管道留存至今,與泉水噴涌現象毫無關聯。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管清花明確表示,趵突泉"水涌若輪"的奇觀完全源于自然過程。景區工作人員也澄清,園內確實存在水泵,但僅用于綠化灌溉,配電室則為變電設施,均與泉水噴涌無關。這些現代設施的存在,恰巧成為了謠言滋生的溫床。
![]()
趵突泉水底
地質解碼:濟南泉水噴涌的天然密碼
濟南泉水系統的形成堪稱地質學教科書案例。南部山區降水滲入地下后,沿傾斜的石灰巖層向北流動。當水流至市區下方遭遇致密的巖漿巖阻擋,在靜水壓力作用下被迫上升,最終突破地表形成噴涌。這一過程依賴三大地質要素協同作用:巖層傾向與地層傾斜的一致性、發育良好的巖溶裂隙網絡,以及關鍵的巖漿巖阻擋層。
今年趵突泉水位達到驚人的30.29米,遠超28.5米的噴涌臨界值。監測數據顯示,水位波動與降雨量呈現明顯正相關。超強降雨通過南部山區廣闊的補給區滲透,為泉水系統提供了充足水源。這種水文響應模式,人工干預根本無法模擬。
![]()
央視辟謠
科學護泉:現代技術如何守護自然奇觀
濟南建立了完善的泉水保護監測系統,包括地下水位自動監測站、流量實時傳感設備等科技手段。通過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實施生態補源等措施,科學維持泉水水位。這種"人防+技防"的模式,既保護了自然奇觀,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水資源解決方案。
近年來,濟南市民節水保泉意識顯著提升。從限制深層地下水開采到推廣雨水收集利用,一系列措施確保了泉水持續噴涌。趵突泉已實現連續20年不間斷噴涌,這既是自然饋贈,更是科學管理的成果。
![]()
謠言
謠言反思:為何自然奇跡總遭質疑
類似質疑并非孤例,美國黃石公園間歇泉也曾遭遇"人工控制"的謠言。這種現象折射出公眾對復雜地質過程的認知局限,以及對視覺證據的過度依賴。破解之道在于創新科普形式,如VR泉水博物館、地質動畫演示等,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變得直觀可感。
濟南72名泉構成的獨特水文系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當我們站在趵突泉邊,目睹那奔騰不息的泉水時,看到的不僅是地質奇觀,更是一代代泉城人守護自然的堅定承諾。正如專家所言:泉水之美,源于天成,成于守護。
![]()
1907年趵突泉
![]()
1927年趵突泉
#官方辟謠趵突泉騰空是因為有水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