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前夕,長沙市砂子塘社區的劉阿姨在孫貴香教授的指導下,改變了延續多年的“貼秋膘”方式——不再追隨大魚大肉的傳統,而是每晚喝一碗溫和的山藥小米粥。
一個月后,她驚喜地發現,不僅體重穩中有降,往年秋冬必犯的胃脹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也再未出現。她由衷感嘆:“原來‘補’對了,身體既輕松又暖和。”這個轉變恰恰體現了霜降養生的精髓。
霜降作為秋冬轉換的關鍵節點,其養生的核心不在于盲目進補,而在于把握“收”的智慧——收斂陽氣,為身體積蓄健康的能量,而非堆積負擔。此時正是通過科學的體重管理、打造“易瘦體質”的黃金時期。
![]()
一、霜降:體重管理的天時之利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霜降時節,秋金之氣達到鼎盛,其“收斂、肅降”的特性,正為體重管理提供了獨特的生理基礎。
所謂“收斂”,是將自然與人體之陽氣向內收攏,為脾胃注入運化動力,減少痰濕生成;而“肅降”則助力肺氣下行,通調水道,如同優化身體的排污系統,能更高效地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這一“增強吸收”與“加速排泄”的生理契機,在全年中可謂獨一無二。
1.代謝趨勢的天然轉機
入秋后,人體陽氣隨自然之氣內收,新陳代謝逐漸轉向“儲備”模式。主動進行體重管理,就是引導身體將能量“收藏”于正確之處——轉化為精微物質滋養五臟,而非堆積成痰濕脂肪造成肥胖。
2.脾胃調理的黃金窗口
自然界陽氣的內收有助于溫煦脾胃,正是強化運化功能的絕佳時機。元代醫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指出:“肥人多痰濕”,道破了肥胖與痰濕的內在聯系。此時調理脾胃,減少痰濕生成,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傳統智慧的現代詮釋
古時“貼秋膘”是應對物質匱乏的智慧,而在飲食結構肥膩的今天,既容易出現超重/肥胖,同時又有營養素的相對缺乏,我們需要的是“以人為本、辨體施養”的現代解讀與精準體重管理。把握霜降這個代謝轉換的關鍵期,就是要在身體本能地儲備能量時,通過科學方法引導其正確儲存身體真正需要的能量,向健康方向發展。
二、 霜降體重管理的實施方案
(一)食療調養——順應天時的飲食智慧
1.食療原則:減辛增酸,溫潤清淡
霜降之時,飲食養生的重心在于助力陽氣收斂,核心原則是 “減辛增酸,溫潤清淡” 。減少蔥、姜、辣椒等辛味之物,可防陽氣外泄;適當增加山楂、石榴、柚子等酸味食物,有助收斂肺氣,固護津液。
體重管理的根本在于脾胃的運化功能。若脾虛生濕,代謝廢物易堆積體內形成痰濕。因此,飲食上應側重選擇性味平和、能健脾益氣的食材。
(1)健脾助運化:多食用山藥、薏米、茯苓、白扁豆,能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源上減少痰濕生成。
(2)滋陰潤肺燥:搭配銀耳、百合、蓮藕等清潤食材,它們熱量低且富含膳食纖維,既能緩解秋燥,又能增強飽腹感。
(3)慎食油炸油膩:同時應避免油炸、油膩、甜膩的重口味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助濕生痰。
2.食療方法:核心藥膳推薦
(1)花生蓮藕排骨湯
原料組成:豬小排150克、蓮藕250克、花生米100克、紅棗10個。
制作方法:將排骨焯水,蓮藕洗凈,切成小塊;花生、紅棗(去 核)洗凈。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3小時。加入適量調料即可 。
適宜人群:花生入脾、肺經,可健脾益胃,潤腸通便;蓮藕健脾養胃,潤躁養陰;紅棗滋養氣血。此湯健脾胃,清肺燥,益養血。
(2)百合山藥潤肺粥
原料組成:鮮山藥100克,干百合20克,小米50克。
制作方法:干百合提前浸泡1小時。山藥去皮切塊,與淘洗干凈的小米、百合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文火慢熬成粥即可。
適宜人群:山藥健脾固腎,百合潤肺安神,小米補益虛損。此粥溫和滋潤,既能健脾,又能防秋燥,適宜作為晚餐主食。
(二)起居運動——動靜相宜的養生之道
1.起居有常,早臥早起
《黃帝內經》教導我們秋季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建議晚上10:30之前入睡,早晨7點左右起床。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使氣機得以舒展。充足的睡眠能避免內分泌紊亂,穩定代謝水平。
2.運動有度,陽光為先
每日陽光下運動半小時,推薦八段錦、太極拳、慢跑等和緩項目。避免大汗淋漓的運動,以免陽氣外泄,陽光下運動有助于扶陽氣暢經絡。重點可練習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一式,有助氣機升降,強健脾胃。運動以達到身體溫熱、微微汗出為最佳狀態。
(三)經絡養生——暢通氣血的健康之法
每日堅持按揉以下穴位,能健脾化痰,通暢氣機:
1.豐隆穴:外踝尖上八寸,是公認的“化痰第一要穴”,針對痰濕體質肥胖效果顯著。
2.天樞穴:肚臍旁開兩寸,按揉天樞穴能通調腸腑,理氣消滯,改善腹脹、便秘。
3.三陰交: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按揉此穴可滋陰補腎、健脾養血、促進消化。
霜降是收獲與養藏的季節,更是耕耘健康的好時機。我們不應被動等待“秋膘”越貼越肥,而要主動把握天地之氣轉換的契機。通過深刻理解《黃帝內經》“秋冬養陰”的智慧,將養護重點從“滋養體表”轉向夯實內在的脾胃根基,才能真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讓我們一起順應天時,以“收”為養,在這個霜降時節,為身體打下健康體重的堅實基石。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湖南省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學會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 陳子怡 盧彥琳 劉思潔 謝林村 陳軍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