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97年,由于歷史遺留原因,哈薩克斯坦人想要建筑一座屬于自己的城市。于是,總統便將首都從繁華的阿拉木圖遷移到北緯51°的凍土荒原——阿斯塔納。
時至今日,阿斯塔納已經為哈薩克斯坦的政治、經濟、金融和文化中心。這座城市里的建筑,給人的印象永遠是“魔幻“與“未來“,盡管“未來”在眼前,但“游牧”也不是過去。
![]()
哈薩克主體文化出現前,這片領土早在歷史上成為了多個游牧民族的活動范圍。從史載地球上的第一個游牧民族——斯基特人,再到匈奴、烏蘇等。
公元6世紀,突厥各部落在哈薩克草原建立了強大的政權,推動了整個地區的突厥化過程;再到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將哈薩克斯坦納入其版圖,并歸為其長子建立的金帳汗國;最終15世紀,金帳汗國衰落分裂,由兩位汗率領的部落脫離了烏茲別克汗國,帶領著一群追隨他們的、講突厥語、過著游牧生活且信奉伊斯蘭教的部落民眾,建立起哈薩克汗國。
植根于草原的游牧生活方式,歷經幾代部落的傳承習俗的融合,新的文化——“哈薩克族”誕生了。
![]()
▌哈薩克族獵鷹人,哈薩克人傳統的捕獵武器,除獵狗外,主要是獵鷹。 | ?視覺中國
1824年的一天,沙俄為向中亞等地擴張,一支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的“游牧社群”——哥薩克軍隊來到了伊希姆河旁建立了一座軍事要塞城堡,其目的僅僅是保護俄羅斯商隊路線并對該地區進行控制,并起名為阿克莫拉。
隨著要塞的穩定和連接俄羅斯的鐵路修建,在20世紀初,這片土地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吸引了許多商人和移民。
![]()
▌哈薩克氈房是哈薩克族傳統民居,為適應游牧遷徙需求而設計,春、夏、秋三季使用。 | ?視覺中國
1961年,它迎來了第二任名字——切利諾格勒,又意為墾荒城。這個名字源于1954年,赫魯曉夫發起的“蘇聯墾荒運動”,目的是在哈薩克北部和西伯利亞開墾大片荒地種植糧食,以便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這片地區也因其地理位置成為這場運動的行政總部。
1991年,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宣布獨立。這座城市的名字又改回了阿克莫拉,變回一座小小的不引人注目的城市。
![]()
▌正在搭建氈房的哈薩克斯坦男子。| ?視覺中國
當時的首都阿拉木圖處于地震活躍帶,且城市發展空間受限。阿克莫拉位于國家中北部,地理位置更優越,便于平衡全國發展和加強對各地區的管理。
并且,哈薩克斯坦北部地區因歷史移民政策,俄羅斯族人口占比較高,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也考慮到了政治因素上的去俄羅斯化,想要打造一座真正屬于哈薩克人精神的信仰城市,它就此迎來了全新的生命,也迎來了它的第三任名字——阿斯塔納。
![]()
▌中亞最大的清真寺——努爾蘇丹主清真寺內部。 | ?視覺中國
1997年,正式遷都,總統納扎爾巴耶夫邀請了眾多國際知名建筑師,如黑川紀章、諾曼·福斯特等來設計這座新首都,許多未來主義的標志性建筑開始出現,如最著名的巴伊杰列克觀景塔。
從那時起,就注定了阿斯塔納是極力奔向未來的一座城市。
![]()
▌伊希姆河上飄蕩的哈薩克斯坦國旗。 | ?視覺中國
盡管這座城市在幾年前曾迎來它的第四任名字——努爾蘇丹,旨在紀念首任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的功績與時代而改名。但是3年后,這座城市還是又改回了阿斯塔納。這一舉措,或許也更加印證著阿斯塔納不留戀過去,只看向前方的城市精神。
從最初沙俄駐守的軍事城堡,到蘇聯時期的墾荒之城,再到如今中亞第一大國的首都。這座城市的命運在200多年間歷經波折,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一段歷史,象征著從他國占領的軍事前哨到國家民族獨立象征的演變,更是向世界展示出一個前瞻、繁榮的哈薩克斯坦形象。
![]()
![]()
▌身著民族服飾的哈薩克斯坦人。| ?視覺中國
懷著好奇的心情,我踏上了這段旅程。到達阿斯塔納時,已經是夜晚。坐在去酒店的出租車上,看著窗外寬敞的大路和飛馳而過的車輛,高樓上的燈光點點閃爍。我意識到阿斯塔納原比我想象中更為繁華,這座城市的中軸線是什么樣子?還有過往延續幾個世紀的游牧草原基因嗎?傳統與未來會在這座城市交匯,碰撞出新的文化嗎?
阿斯塔納的行程,將不再是一次簡單的游覽,更涉及到未來與過去交融的深層思考。
![]()
阿斯塔納的大部分景點都集中在它的中軸線上,所以最快速感受這座未來城市的方式就是——沿著它的中軸線走一遍。
我選擇從中軸線的最西端開始,首先是可汗之帳,一座購物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帳篷”,設計靈感源自哈薩克傳統氈房,承襲了傳統的游牧無邊界風格。從外形上看,這座帳篷的形狀像凹進去的不規則圓錐體。走進內部后,發現里面也同樣”先鋒化“。僅僅三大根鐵柱撐起了這個“不規則圓錐”,各層商鋪整潔有序,頂樓的兒童樂園內豎立著高大的恐龍雕塑,好似要掙脫這個巨大的帳篷。
![]()
▌可汗之帳,由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主導建造而成。| ?視覺中國
沿著中軸線往東走,中間的大部分地區形似一個長方形廣場,廣場中有零散的商販售賣著紀念品,兩邊高樓建筑的設計非常前衛,和可汗之帳一樣,都是不規則圖形,從缺少中心的梯形到蛋形再到針筒狀,都呈現出一種后現代主義風格。
這種夾雜了些蘇聯時期風格的設計,或許也參考了游牧民族在城市空間中的奔放。
![]()
▌努爾阿斯塔納清真寺。| ?視覺中國
之后,我一路漫游來到阿斯塔納最著名的城市名片——巴伊杰列克觀景塔。這座觀景塔,又名“生命之樹“,長97米,寓意著阿斯塔納從1997年正式成為首都。外形上是一處外向零散的柱體包裹著一個圓形球體,造型源自哈薩克族神話中神鳥薩姆魯克在生命之樹枝杈間孕育金蛋的傳說,球體象征獨立與希望,立柱又代表生命之樹的枝干。
設計風格有一種蓬勃的生機感,枝干頭頂的金蛋彷佛時刻要沖破,直上云霄,也正預示著這座城市的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而走進塔內,可以俯視到中軸線的所有建筑,還可以看到哈薩克斯坦前總統的鍍金手模,顯得魔幻而又真實。
![]()
▌巴伊杰列克觀景塔,設計靈感源自哈薩克族神話中神鳥薩姆魯克托舉金蛋的傳說。| ?視覺中國
繼續漫步中軸線附近區域,依舊有著各種各樣的、如同從科幻電影布景中直接搬運而來的建筑奇觀,例如陶瓷罐、正方格化建筑、成群拼接的三角形建筑,一切都挑戰著關于城市形態的傳統認知。
![]()
▌哈薩克斯坦和平與和諧宮殿,為世界傳統宗教領袖大會永久舉辦地。| ?視覺中國
郊區的阿斯塔納世博會場館, 這場以“未來的能源”為主題的盛會舉辦于2017年,其選題本身也契合了這座城市的定位——探索并引領人類文明的未來。
外形那顆標志性的巨大玻璃球體,依舊如未來遺跡般矗立著,內部空間已被巧妙地改造為展示能源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殿堂。各個展廳里,模型、數據和互動裝置講述著關于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故事。
![]()
▌阿斯塔納世博會場館。| ?視覺中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頂樓的展覽,有一副巨大的阿斯塔納城市未來規劃藍圖陳列在中心,同時兩邊有多個智能機器正在說明阿斯塔納未來將會運用的“黑科技”能源技術,以促進整座城市科技發展與生態的平衡。
走到頂樓邊緣的玻璃,能透過360度環繞的巨型落地玻璃幕墻直觀俯視整座城市,從高處俯視,這座城市看上去反而顯得很規整。城市的邊界并非被另一片城區模糊,而是直接融入了廣袤的草原。更證實這座城市“草原迪拜”的稱呼。
![]()
▌阿斯塔納藍頂清真寺內部。| ?視覺中國
阿斯塔納永遠在蓋新的建筑,永遠在進行中。每一處建筑的造型,都蘊含著未來的顏色,粗獷而有創意。或許再過幾十年,這座城市獨有的“魔幻未來主義”美學會完全定型,成為一座“外星人的城市”!
![]()
結束了“未來”的漫步后,站在玻璃幕墻反射的炫目光暈里,我覺得在阿斯塔納的行程,不應該只停留在此。
這些精心構筑的殿堂,雖然莊重,卻仿佛與我隔著一層透明的展柜玻璃。它們訴說的文化,像是經過精密提煉后,專為外來者展示的“官方版本”,宏大而清晰,卻失去了生活煙火的溫度,顯得過于規整。我更想探尋這座城市每個市民生活中,自然流淌的哈薩克文化。
![]()
▌阿斯塔納的旅游馬車。| ?視覺中國
于是,一場漫無目的的“城市游牧”開始了。但很遺憾,目之所及只有寬闊得近乎奢侈的馬路向天際延伸,兩旁現代或后現代的建筑風格各異,如同散落的棋子,缺乏一種內在的聯系。
站在某條空曠街道的中心,目光茫然地投向十字路口,一種巨大的“空虛”包裹了我。車流是有的,行人也是有的,但空氣中彌漫的,并非想象中的那種濃烈的民族生活氣息。“未來”的城市概念太過強烈,即便轉入伊希姆河右岸的老居民區,除了道路變窄、車輛增多、生活氣息稍濃外,似乎也難覓那份獨特的“哈薩克文化”。更多是上個時代留下的印跡:交錯的赫魯曉夫樓,千篇一律的外觀,單調的淡灰白色外墻和小窗戶......
![]()
▌阿斯塔納世界游牧民族運動會。| ?視覺中國
坐在長椅上觀察了會,廢舊的水泥長椅、褪色的滑梯,以及一些雜草廢地,居民大多數為沉重面孔的中老年人,好似無處透露出略顯壓抑的氛圍。在居民區的某些樓的墻面,能看到一些蘇聯時期的壁畫與陶瓷馬賽克,直到瞥見一處略游牧風的蘇聯壁畫,才提醒我:我在阿斯塔納,不在蘇聯!
后來我誤闖進一處本地的巴扎,哈薩克文化與煙火一下子闖入我的感官!攤主們的吆喝聲在耳畔縈繞,中老年阿姨身穿印著各類民族花紋的棉質長袍、頭戴絲絨頭巾,而大叔則是簡單的polo衫套上綠色圍裙,頭頂傳統哈薩克氈帽。
![]()
![]()
▌哈薩克斯坦市場內的忙碌景象。| ?視覺中國
每一處貨架上,也是不同種類和色彩的融合:飲食上,從乳白色奶制品到馬肉、再到金黃色的油炸面團與五顏六色的干果、紅色的辣椒和金色香料。日用品上,不同款式的絲綢衣物和彩色頭巾。每一處貨物都直接堆疊,品質一目了然,沒有精美的包裝,但多了份接地氣。我行走在其中,與商販對視時,他們都微笑回應,并吆喝著讓我過去看看。
巴扎就像一處古老的社群中心,大家在這里交換的商品,熟人間聊些家常、慢慢建立一些聯系,好似游牧社會中以部落和家族為單位的集體主義精神,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因巴扎而更加牢固。
![]()
▌琳瑯滿目的干果。| ?視覺中國
離開巴扎之后,我隨機走進一家阿斯塔納的餐廳,菜單上的俄文讓我感覺在看天文。無奈之下我問服務員小哥:“如果在這個國家,只吃一道菜,有什么特別推薦嗎?”他笑著給我指了道名為“Бешбармак”的菜,這是一道被譽為哈薩克斯坦國菜的美食——別什巴爾馬克,在哈薩克語中意為“五個手指”,因傳統上手抓食用方式得名,以便適應草原上無餐具的情況。
這道菜以去骨馬肉或羊肉經長時間燉煮出醇厚肉湯為基底,搭配手搟面片或寬面等其他配料制成。也是游牧飲食文化的代表,一般用于重大宴會以及招待客人等場景。可以想象一群哈薩克人結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聚集在氈房里,這一盤菜放在中央,大家相互把酒言歡,然后載歌載舞的場景。
![]()
▌別什巴爾馬克,被譽為哈薩克斯坦國菜。| ?視覺中國
除此之外,我還點了傳統馬肉腸和馬奶等食物,這一餐就要盡顯“草原”!但菜品端上來之后,震驚了!沒想到別什巴爾馬克是一盆巨大的菜,足夠5人飲用!
最后結賬時,小哥微笑著說:“過去,哈薩克人眼中,最好的肉要獻給最尊貴的客人。自己可以吃那種風干肉,但給朋友的食物必須是最好的。”我被這句話深深地所感動,即使在簡單的飲食上,也真切感受到哈薩克人血脈里的那股游牧的豪爽與待客的真誠。
![]()
▌哈薩克馕。| ?視覺中國
飯后,我來到了一片綠地,前方是伊希姆河,是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的跨境河流,全長2450公里,這條河貫穿阿斯塔納的市中心,沿岸有一些歷史建筑和居民區。河右岸老區代表著其無法割斷的、作為蘇聯繼承者的過去,左岸新區則代表著全新奔向未來的阿斯塔納。
隨意坐在一張吊椅上,享受微風輕輕晃動,周圍時不時有小孩在嬉戲打鬧,這都市化的“草原”生活,自由而散漫。
![]()
▌一個家庭在河岸的草原上做午餐前的祈禱。| ?視覺中國
哈薩克精神從未消失。
1997年那個冬天,總統下令將首都遷都到這處極寒之地時,也正體現出哈薩克人是極端環境的馴服者,渴望在這一片土地上全新的開始,打造一個國家的未來。
![]()
▌哈薩克族婦女彈奏冬不拉。| ?視覺中國
哈薩克過往的游牧文化可能在城市中保留的不多,但是來自于草原的游牧精神和靈魂早已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心中。
這是一座很新的城市,新到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與前進;這也是一座很老的城市,老到過去的歷史印跡一直在影響著每一個曾在這里生活過的人。
編輯/Lili、Tasia
文/Jiacheng
圖/視覺中國
設計/Apri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