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蒙古日報)
轉自:內蒙古日報
![]()
![]()
□陳裕
“講好內蒙古故事口袋書系列”由四冊書籍組成,其中《黃河至北》,是由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康建國所著。本書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礎上,以講故事的方式,選取了內蒙古地區與黃河相關的多個典型場景和歷史片段,從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深入描繪了內蒙古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濃郁的民俗風情,展現了黃河內蒙古段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書中分為16個篇章,從黃河在內蒙古的起點開始,以時間為脈絡,把黃河的認知以及相關的史料一一描述出來。這本書從文記到實地將黃河最北端的地理風貌、歷史變遷、文化傳承與民俗風情展現在讀者眼前,每一頁文字都流淌著黃河的雄渾氣魄與文化淵源。比如作者在講述河源河套的歷史這一章節里,以古籍記載為史實考證,追溯黃河發源的真實概況。書中這樣寫道,“‘河’,在古代一般特指黃河。關于黃河的最早記載見于《尚書·禹貢》,其中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的記載。《爾雅·釋水》說‘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已經點出了黃河的基本特征。”書中像這樣的引證多處呈現,為讀者呈現著真實可靠的地域簡章。
黃河“幾字彎”的右上角,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其境內黃河岸邊的河口村是黃河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黃河從這里結束了它北上的征程,轉而由北向南沖入黃土高原。書中對黃河此段地理環境的描寫,生動勾勒出這片土地的獨特輪廓。從地域場景看人文發展的歷史,作者借助黃河沿岸豐富多樣的地貌講述著農耕文明的發展,如水陸驛站燕家梁、南海子渡口碼頭、“烏海走廊”中的黨項人、歸化城的佛教召廟等,每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都是對黃河文化的傳播,既讓讀者領略到黃河這一中華民族母親河幽深的文明脈搏,又從中感知到內蒙古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俗風情。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黃河一直都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存在。流經內蒙古境內的黃河河道,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改道和水量的變化,從而不斷改變著這一地區的面貌,歷史的興衰在這里反復上演,但文明卻從未間斷。從古代的游牧民族在此飲馬逐草,到中原王朝的邊疆防御與開發,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的戰爭與和平、民族的融合與交流。它曾是不同文化碰撞的前沿,游牧文化的奔放與農耕文化的內斂在這里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獨特的黃河文化。書中提及的內蒙古地段以及相關的歷史遺跡,無一不是這片土地上曾經的輝煌與滄桑的再現,因而作者的文字便有了生動的歷史厚重感與深沉的民族自豪感。
書中還對內蒙古境內黃河所流經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進行講述。其中說道,河口在中國黃河水運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河口為中心的商戶經營范圍北至喀爾喀蒙古、俄羅斯地區,南達晉陜地區,東連察哈爾、京津地區,西接河套、寧夏、甘肅、新疆地區,所涉及的地域范圍可謂廣闊。河口的繁榮促成了從今呼和浩特到北京的一條新的商道的形成,這就是老一輩呼和浩特人經常說的大京路。據史料記載,那時候光在河口經營河渡的船舶就有200多只,河路船工有1000多人,商號90多家,伙計達2800多人。
商業的繁榮促進了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特別是“走西口”,不僅是人口的大遷徙,也是文化上的大融通。晉陜文化對今天的呼和浩特、包頭地區影響深遠。建筑上,一些傳統民居仍然堅守著晉陜文化的傳統風格。內蒙古西部地區的二人臺、漫瀚調等民間藝術,也是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證。飲食上,莜面、炸糕、腌菜等典型的山西美食,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已經成為特色食品。飴饹、焙子等面食既是山西傳統面食,也是草原商路上的特色食物,特別是焙子能長期存放,成為遠行客商的干糧。燒賣、羊雜也是多民族飲食習俗與地方物產相結合的典型,成為文化交融的例證,而這一切都與黃河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
本書圖文并茂、文味悠長,是對黃河流域文化的一次深度解讀,生動展現出內蒙古地區黃河文化的魅力。作者用翔實的引用和生動的筆墨講述黃河文化,傳遞出對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深度思考,以及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倡導,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遼闊北疆,品讀它史詩般的故事以及孕育的古老而燦爛的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