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米其林在官網公布了首版全球酒店指南,給全球近百個目的地的2457家酒店頒發了“星鑰”,按照標準分成一星、二星和三星。
中國共有64家酒店上榜,其中九寨溝的麗思卡爾頓隱世酒店和香港瑰麗酒店拿到了最高等級的三星鑰,北京前門文華東方、杭州西子湖四季、上海嘉佩樂建業里等則獲得了二星鑰。
![]()
消息一出,媒體紛紛報道,但酒店圈的反應卻出奇地冷淡。
有人轉發了一下朋友圈,寫了句“又多了個獎”,就再無下文,也有人笑著說:“以后可以在前臺多貼一塊牌子。”
那種語氣不是諷刺,而是淡淡的無感。
為什么一份看似權威的全球榜單,沒能在酒店人和消費者之間掀起波瀾?
01
米其林之所以要做酒店榜單,并不是突然起意。
在餐飲評星領域,它已經是百年老字號,但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米其林指南的影響力正在被稀釋。
如今吃飯靠大眾點評、訂餐靠小紅書,年輕人更信短視頻里的真實體驗,而不是一本厚重的指南。
米其林很清楚這一點,所以開始轉型,從餐飲擴展到生活方式,酒店,是最自然的延伸。
他們希望打造一個全球旅行者的審美標準:吃得好,還要住得好。
問題是,這一套邏輯在現實里并不好用。
餐廳評星靠一次體驗就能判斷,菜品、服務、環境一頓飯就見分曉。
![]()
酒店卻完全不同,一次住宿體驗包含幾十個環節:預訂、接待、房間、清潔、早餐、退房、售后……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改變客人的印象。
更關鍵的是,餐飲的快樂是即時的,酒店的滿意是延遲的,你要真正住過、睡過、比較過,才知道那一晚值不值。
米其林想把吃飯的邏輯套在住宿上,看似順理成章,實則水土不服。
02
其實不光消費者自己,酒店圈對獎早就免疫了。
每年到十月,郵箱里就開始塞滿各種評選邀請:某平臺金榜、某雜志百強、某機構讀者票選。
操作流程都差不多:報名、置換、寄房券、發郵件、領獎杯,大家都懂游戲規則,也都懂這些獎項的作用,好看,但沒用。
在這種環境下,米其林的星鑰當然顯得新鮮,但新鮮感撐不過三天。
它來的太遲,落地又太虛。
對酒店人來說,這類榜單已經失去了能帶來實質價值的吸引力。
沒有客源導向、沒有公信積累、沒有傳播爆點,最后只能成為一張靜態榮譽證。
更現實的是,大多數上榜酒店早就在行業內被廣泛認可。
![]()
上海建業里嘉佩樂、杭州四季、成都博舍、深圳柏悅……這些酒店的品牌力本身就足夠強。
評上米其林,只是再貼一個標簽,對酒店沒有額外提升,而沒上榜的,也不會因此感到遺憾,因為顧客從來不是靠米其林來選酒店的。
03
如果說餐飲版米其林能帶來話題,是因為它觸達了“吃貨”群體,那酒店版米其林的問題在于它選中的目標群體太小。
這份榜單的上榜酒店,價格普遍在每晚四千元到一萬元之間。
這意味著,它的受眾主要是金字塔頂端的消費群體,而這部分人群,早就有自己的判斷體系:要么常年持有萬豪、凱悅、希爾頓的高級會員卡,要么通過私人旅行顧問訂房,他們更相信個人體驗或業內推薦,而不是一個新出的獎。
對大多數普通旅客而言,這個榜單既遙遠又抽象,它既不能幫他們找到性價比,也不能解決去哪兒住這種實際問題。
所以榜單發布當天,社交平臺的熱度幾乎全部來自媒體報道,而非用戶討論。
大眾對它的評價,大多只有一句:“看個熱鬧。”
米其林給出的評審標準包括:設計與建筑、服務與一致性、個性與獨特性、性價比、以及對區域的貢獻。
![]()
這些聽上去合理,但幾乎沒有量化指標。
評審過程也沒有公開說明,是匿名入住,還是邀請體驗,誰評、怎么評,都沒細講。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透明度不足。
如果消費者看不懂評選邏輯,榜單的公信力就無從談起。
更何況,這幾年米其林餐廳榜單本身也被質疑過商業化,比如與地方政府或旅游局合作,以目的地推廣為前提開展評選。
如果酒店榜單也沿用這種模式,那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資源置換”或“交錢上榜”的可能。
當公正被打上問號,所謂的“星鑰”自然變得輕飄。
它看起來像是一場漂亮的營銷,而不是一場嚴肅的評選。
米其林在酒店領域的失靈,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它跟不上時代了。
![]()
過去十年,用戶選擇酒店的方式徹底改變。
一方面,OTA平臺的數據透明,讓每一家酒店的分數、評論都被量化;另一方面,小紅書、抖音的短視頻分享,塑造了體驗式口碑的傳播方式。
一張照片、一段vlog、一次真實入住體驗,比一份厚重榜單更能影響消費者決策。
人們信的是“別人住得怎么樣”,不是“專家怎么說”。
這就是米其林的困境:它仍在用精英敘事的方式,講一個專業評審的故事,但這個時代的消費決策,已經徹底大眾化、社交化。
在今天,“權威”不如“共鳴”。
一份榜單再高貴,如果無法轉化為實際預訂的動機,就只能停留在新聞稿里。
05
而且,米其林想做的是全球標準化評選,但酒店行業的魅力恰恰在于地方差異帶來不同的風土人情。
同樣一間酒店,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下的體驗完全不同。
在日本,服務的精致體現在細節克制;在東南亞,體現在員工的熱情與人情味;在中國,則往往是硬件豪華與服務速度并重。
如果用一把尺子去丈量這些差異,結果只會模糊,而米其林的審美偏好明顯仍帶著歐洲中心色彩。
它推崇設計感、低調、簡約,但中國消費者更看重實用與舒適,這讓榜單天然帶有文化偏差。
所以你會看到,有些國際品牌的老酒店輕松上榜,而一些真正具有地方特色、服務出色的國內新品牌,卻被忽略。
![]()
米其林的“全球化”,在餐飲領域是優勢,在酒店領域反而成了短板。
米其林這次做酒店榜單,出發點沒錯,方向也不差,但它低估了當下的市場生態。
或許米其林要做的,不是再造一個“星星體系”,而是先弄明白一個更簡單的問題:住客到底在意什么。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