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10所大學開放26年首批申請制入學”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名單中不僅包括國防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內地知名高校,還涵蓋了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港澳院校。更引人注目的是,部分學校的申請分數低至300分左右,且學費從2.7萬元到13萬元不等。這一變化是否意味著中國教育體制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
申請制入學的突破
傳統的高考“一考定終身”模式長期被視為中國教育的典型特征。然而,此次多所高校試點的“申請制入學”似乎打破了這一慣例。學生無需僅憑高考分數一決高下,而是通過綜合素質、學術潛力等多維度評估獲得入學機會。例如,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理工大學的申請門檻僅要求“300+分”,而暨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的最低申請分數也低至312分。這種模式更接近國際通行的招生方式,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潛力。
分數線的“斷崖式”下調?
從數據來看,部分高校的申請分數確實遠低于傳統錄取線。例如,上海財經大學最低327分,國防科技大學最低346分,浙江大學最低346分。這些數字與傳統認知中“600分以上才可觸及”的名校門檻形成鮮明對比。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高校在多元化招生探索中的一種嘗試,旨在吸納更多樣化的人才。但也有質疑聲音指出,這是否會導致教育公平性問題,或成為“用錢買分”的變相通道?尤其是香港浸會大學學費高達13萬元,澳門科技大學學費12萬元,不禁讓人思考:教育的門檻是否正在從“分數”轉向“資源”?
教育多元化的必然趨勢?
事實上,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早已悄然推進。“強基計劃”“綜合素質評價”等政策陸續出臺,均指向打破唯分數論的桎梏。此次多所高校聯合推出申請制,可視為對多元化選拔機制的進一步探索。尤其是港澳高校的加入,引入了更國際化的招生理念,例如香港城市大學要求“400+分”,但更注重學術背景與個人陳述。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教育真的“變天”了?或許言之過早。一方面,此類試點項目規模有限,尚未撼動高考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敏感度極高,任何可能加劇階層固化的改革都會引發激烈爭議。此外,高學費門檻是否會將普通家庭學生拒之門外,也是亟待回應的問題。
結語:變革還是試探?
“申請制入學”的出現,無疑是中國教育多元化的一次大膽嘗試。它反映了高校在選拔機制上的創新,也契合了社會對人才定義日益豐富的需求。但能否真正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的提升,仍需觀察其后續實施效果。教育的本質不是篩選,而是培育。當分數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證,我們更需警惕新的門檻是否會成為另一種不公平的源頭。
中國教育的天空或許正在多云轉晴,但是否真的“變天”,還需時間與制度的共同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