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好書】完整節目 | 《五千年中華地名》↑
一本好書講述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地名故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個地名承載一方文化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遇見好書】本期推薦
2025年中國好書1-2月好書榜
《五千年中華地名》
讓我們從地名讀懂中國
![]()
01.
《五千年中華地名》
胡阿祥 華林甫 著
新蕾出版社
![]()
神州謠
我神州,稱中華,山川美,可入畫。
黃河奔,長江涌,長城長,珠峰聳。
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
各民族,情誼濃,齊奮發,共繁榮。
↑ AI生成視頻《神州謠》↑
在教育部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語文》課本二年級下冊中,收錄了這樣一首以韻文的三字經形式的童謠,歌詞里出現的“黃河、長江、長城、珠峰”都是我們熟知的地理名稱。一方水土,孕育一個地名;一個地名,承載一方文化。從塞北大漠到煙雨江南,從繁華都市到阡陌鄉村,地名濃縮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記憶,標記著漫漫來路、指引著未來去路。在2025年1-2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中,一本與地名相關,由新蕾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全景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中的《五千年中華地名》成功入圍。
![]()
新蕾出版社
“全景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
《五千年中華地名》
![]()
![]()
高雅 新蕾出版社副總編輯
“全景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各本書籍都有比較獨特的視角和側重點,他們共同為小讀者構建起了全面認識中華文明的知識體系。《五千年中華地名》以地名作為切入點,地名就像一部活著的歷史地理書,每個地名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地理、歷史、文化的信息。
![]()
王俏涵 讀者
這一套“全景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我覺得它的內容對于孩子的知識設計來說非常好,而且這本書還是研究地名這部分的專家寫的。
![]()
![]()
![]()
02.
《五千年中華地名》
胡阿祥 華林甫 著
新蕾出版社
《五千年中華地名》作者:胡阿祥 華林甫
胡阿祥,南京大學教授 六朝博物館特聘館長。他不僅是《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還是《中國地名大會》的點評嘉賓。
華林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兩位歷史地理學名家的合作,讓《五千年中華地名》這樣一本地名學科普讀物的有了堅實的學術保障。
![]()
為了讓小讀者們既愛看又讀得懂,兩位作者巧妙構思,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的中國地名為基礎,把全書分為“我國我家”、“歷史地名”、“天下名山”、“江河湖海”、“名勝古跡”和“文學地名”六個篇章,通過解析語文課本里孩子們熟知的地名,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提到的“瑞金”、《望洞庭》詩中的“洞庭湖”、《挑山工》中的“泰山”、《頤和園》中的主角“頤和園”等等,系統闡述其背后蘊含的地理知識、歷史演變脈絡及人文故事。
從“中國”開始認識,讀者可以在第一章“我國我家”迅速地找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行政區域、地域風俗的內容,讀到自己屬于的那“一方水土”:比如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分別得名于宋朝的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廣”字源于三國時期孫吳所置的廣州。接著,從第二章“歷史地名”讀到第三章““天下名山”、第四章“江河湖海”,讀者也在熟知的地名中穿梭往來,逐漸了解到地名的五個要素,即:讀音、字形、含義、地理位置和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實體類別;并從五要素中感悟到那些在《語文》課本里,中國人所熟知的三山五岳、大江大河所蘊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承。
在古代,長江、黃河、淮河、濟水是四條不匯入其他河流而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水,被合稱為“四瀆”。今天,對于河流的命名,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南方的河流名被稱為“江”而北方的河流則多被稱為“河”。那么為什么會有“南江北河”之分呢?這多少與上古時代的“河”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有關。
——《五千年中華地名》

![]()
胡阿祥 《五千年中華地名》作者
南京大學教授 六朝博物館特聘館長
大到國家省區、直轄市,小到鄉鎮、街道,自然方面有山有水,人文方面有歷史地理、名勝古跡。從這些地名的結合,我們小學生、青少年行走旅游就會產生一種共鳴,乃至于共情,整本書的結構立意實際上都是密切聯系著讀者的感悟。歷史地名、文學地名,還有行政區的地名,這也是地名學分類方法的一種。
![]()
韓毅男 新蕾出版社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我們會選取一些平時容易讀錯的地名;平時不太好寫的地名;還有大家意想不到,但它其實存在的地名。目的是希望大家用碎片化閱讀時間,也能了解一些地名的知識,也能了解我們中國歷史文化,讓大家在減緩閱讀壓力的同時,也能有所學習、有所收獲。
03.
《五千年中華地名》
胡阿祥 華林甫 著
新蕾出版社

入圍“中國好書”月度好書,《五千年中華地名》獲得推薦的理由是,本書“開創了地名文化普及讀物的新范式,實現學術性與可讀性的有機統一”。書中不僅按篇章梳理總結了《語文》課本的地名知識,還在每一個地名小節里增加了“知識加油站”,如“容易讀錯的地名”、“這些地名,你會寫嗎”等等,這些“知識加油站”和時不時出現的“閱讀小貼士”都給全書增加了更多的有趣的可讀內容。

我們為什么要了解地名呢?因為地名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它的背后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早在1987年,聯合國第五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就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
2012年,我國頒布的《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中指出:地名“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文化形成、發展和傳承的載體,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五千年中華地名》
![]()
趙健 《人民日報》推介讀書博主
我覺得這本書有利于青少年對地名文化進行一種重新的理解。世界上有兩個不同層面的中國。第一個是我們所知道的長江、黃河、北京、南京這種地理概念上的中國;但還有一個中國就是有精神層面上的。精神層面上的中國是由無數的精神坐標所構建的,是由無數的精神的符號所演變而來的。我覺得這本書,它既是一本書,也是一幅地圖,是一種精神上的坐標地圖。
![]()
徐力 南京市鼓樓區圖書館黨支部書記 副館長
我們小讀者在閱讀完這本書以后,可以學以致用,在出門旅行或者參加研學活動的時候,行走在每一個地名上,用心去體會地名學的意義所在,感受地名文化的魅力。

![]()
![]()
讀者張佳琦 張文瑞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評價地名的價值說:地名是人類歷史的一塊“活化石”,是一種看得見的鄉愁。
地名雖小,卻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寄托著中華兒女的“情”和“夢”。當我們將那些美好的地名吟之于口、銘之于心,胸口升騰起的,是生生不息、世代傳承的精神和文明。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耳讀、眼讀、走讀合在一起,讀書才能成為你自己的(知識)。這樣讀下去,幾十年以后,你就會變成一本書。
—— 胡阿祥《五千年中華地名》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