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高管累得像陀螺,可團隊就是帶不動,項目總卡殼——不是能力不夠,是太愛“逞強”。
這讓我想起了老家蓋房子的場景,師傅砌墻時總說,"承重墻要壘在柱子根,非承重墻湊太近,看著幫忙,實則壓得整面墻喘不過氣"。
![]()
職場里的"逞強",像極了毛坯房里那些裝模作樣的假承重墻。
你以為的"努力",可能只是"站錯了C位"
朋友講過個案例:某公司技術總監老張,帶著團隊熬了三個月優化系統,結果用戶投訴反而更多。復盤時發現,老張是頂尖的算法高手,卻總愛親自改前端交互代碼;公司明明缺的是懂用戶的運營型技術負責人,他卻在用"技術完美主義"硬扛管理職責。
朋友說:"他不是不優秀,是把力氣使錯了地方。"
就像把胡楊樹種在水洼邊——樹本身是耐旱抗風的好苗子,不在戈壁灘撐天地,偏在淺水里晃根須,風沙該卷走它還是卷走它。
![]()
01所謂“站位”
職場里有太多的"老張式高管":
擅長帶銷售團隊的猛將,被提拔成區域總經理后,非要自己盯每個客戶細節,下屬沒成長,自己累到住院;
精通供應鏈的專家,轉型做品牌營銷后,堅持用"成本思維"做推廣,錢花了不少,用戶根本不買賬;
技術大拿當部門負責人,總覺得"你們做得不夠好",事必躬親,團隊成了執行機器,創新全無。
他們拼命想證明自己是承重墻,結果卻不盡人意。
不是不努力,是沒搞清楚:有些位置,根本不需要你這堵墻來承重;有些重量,本就該換另一堵墻來扛。
![]()
所謂"站位",是找到屬于自己的"承重邏輯"。
朋友曾幫一家制造企業調崗:原生產總監王總,每天泡在車間盯良品率,可公司正在沖刺高端市場,用戶更在意交付時效和服務體驗。調他去做客戶交付中心負責人后,王總發揮"流程控"優勢,把從下單到售后的環節捋順了,客戶滿意度直接漲了40%。
他感慨:"不是王總不行,是之前的位置,只讓他看到了'質量'這一面墻;換了位置,他才發現自己能撐起'交付'這整片天。"
企業的"承重邏輯",從來不是誰更厲害誰上,而是哪里需要支撐哪里上。
技術崗的高管,未必適合管團隊——他可能更擅長當"問題解決者",而非"團隊領航員";
銷售出身的管理者,未必適合守基本盤——他可能更適合開疆拓土,而非守著成熟業務修修補補;
站位對了,普通能力也能變成核心競爭力;站位錯了,再強的本事都像拳頭打在棉花上。
02先找位置,再談發力
我有位前輩,三十歲就做到總監,卻在四十歲主動申請調崗:從管200人的大部門,轉去帶30人的創新小組。
他說:"以前總覺得管更多人=更成功,后來發現自己不喜歡協調關系,更享受帶小團隊啃硬骨頭。現在反而越做越有勁兒,項目也更容易出成果。"
這讓我想起《莊子》里的話:“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野鴨腿短,接長會痛苦;仙鶴腿長,截斷會悲傷。萬物皆有其自然屬性和定位——職場里的"逞強",本質也是違背了"自然站位"的規律。
真正的聰明人,早把"我要證明自己"換成了"我要匹配什么位置"。
先看清公司的核心痛點:是需要突破新業務?還是穩固基本盤?是需要效率提升?還是創新破局?再反觀自己的長板:你更擅長做0-1的創造,還是1-100的落地?是帶團隊沖鋒,還是給團隊兜底?
“取長用長”,最后調整位置:把你的"好墻",砌在公司最需要的那面承重墻上。
愿我們都能少點"逞強",多點"對位"——把人放在對的位置,才是對企業最好的成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