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國家安全部通報的3個真實案例,用口語化方式拆解“臨時工泄密”“涉密電腦丟失”“密件拍照發群”三類常見風險,分析背后的法律后果,幫大家搞懂“什么算泄密”“泄密會付出啥代價”,最后提醒舉報途徑,兼具警示和普法意義。
一、為“裝面子”偷拍軍工裝備,臨時工直接判5年!法律賬得算清楚
咱先看最離譜的這個事兒:某國防軍工單位雇了個臨時工張某,他在涉密車間干活,為了在親友面前“顯能耐、有面子”,趁沒人注意,拿手機偷拍正在研發的新型軍事裝備。拍完還不算,直接發家庭群里了!
結果群里的親戚沒意識到問題,又轉發到別的群,最后涉軍涉密信息在網上瘋傳,造成了嚴重的失泄密危害。別覺得這只是“隨手發個照片”,法律可不慣著——張某最終因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被判了5年有期徒刑!
這里必須跟大家掰扯下法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條,故意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張某拍的是“正在研發的新型軍事裝備”,屬于核心涉密信息,擴散后危害國家安全,“情節特別嚴重”,5年刑期已經是依法從嚴判決。
很多人可能覺得“我就是個普通人,接觸不到國家秘密”,但張某也是臨時工,正因為單位沒嚴格審查背景、沒做好保密教育,才讓他鉆了空子。這也給所有雇臨時工、外包人員的單位提了醒:保密這根弦,誰都不能松!
二、涉密電腦丟餐廳、密件拍群里,這倆坑比你想的更常見
除了張某的案例,國家安全部還通報了兩個“日常操作里藏泄密風險”的事兒,普通人看完也得警惕。
第一個是“消失的電腦”:某科技公司接了黨政機關的涉密信息系統運維活,員工孫某是涉密人員,卻長期把單位配的涉密筆記本電腦帶回家。有次他帶電腦去餐廳吃飯,中途出去接了個電話,回來電腦就沒了!雖然最后小偷被抓、電腦找回來了,但孫某直接被公司開除了。
可能有人會問:“不就是個電腦嗎?找回來不就沒事了?”錯了!涉密電腦里存的都是不能公開的信息,一旦丟失,哪怕最后找回來,也無法保證信息沒被復制、泄露。根據《保守國家秘密法》,涉密人員違規攜帶涉密設備外出,本身就是違法行為,丟了更是要承擔責任,孫某被開除已經是較輕的處罰,要是真造成信息泄露,同樣可能坐牢。
第二個是“上網的密件”:某區屬單位負責人蔣某,為了寫工作總結,把2份秘密級文件違規復印給外包組織的謝某,謝某又轉給下屬程某。程某圖省事,直接用手機拍了文件發微信群,結果信息被瘋狂轉發,造成泄密。最后蔣某受了黨紀政務處分,外包組織的合作也被終止了。
這個案例里,從蔣某“違規復印密件”,到謝某“轉手傳遞”,再到程某“拍照發群”,每一步都踩了保密紅線。很多人干活圖方便,覺得“就發個群,都是自己人”,但秘密級文件哪怕只泄露給一個無關人員,也算泄密。而且根據法律,不管是故意還是過失,只要造成泄密后果,都要擔責,蔣某作為負責人,哪怕沒直接發群,也得為自己的違規行為買單。
![]()
三、發現泄密情況該咋辦?這步操作能幫你守護國家安全
看完這3個案例,大家肯定想問:要是咱無意中發現有人泄露國家秘密,比如看到網上有疑似涉密的照片、文件,該怎么辦?
國家安全機關早就給了明確途徑:直接撥打12339國家安全機關舉報受理電話,或者通過“國家安全機關舉報受理平臺”網站、APP舉報。只要你提供的線索屬實,不僅能幫國家及時阻止泄密危害,還能受到保護和獎勵。
這里要提醒大家,別覺得“泄密是大事,跟我沒關系”,國家安全其實離每個人都很近。可能是你同事隨手拍的單位文件、朋友發的“內部照片”,甚至是網上刷到的“獵奇視頻”,都可能藏著泄密風險。記住:不該拍的不拍,不該發的不發,不該傳的不傳,這既是保護自己,也是守護國家。
結論:這些問題等你來聊!
張某為了“面子”付出5年刑期,孫某因疏忽丟了工作,蔣某因違規受了處分——這3個案例里,有人是故意,有人是過失,但最終都因“泄密”付出了代價。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對“國家秘密”的邊界并不清楚,比如“什么樣的信息算秘密”“不小心接觸到秘密該咋辦”。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疑似泄密”的情況?如果是你,發現同事把單位涉密文件帶回家,會怎么提醒?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咱們一起把保密意識提上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