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至9月審限內結案率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改進措施?”
“新收案件持續增長,結案跟不上收案,目前已對增長較快的類案進行分析,會后將開展審判調度、抓好落實。”
“中院將舉一反三,通過院領導包院督導給予實時指導和重點支持。”
10月9日,隨著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永利與隨機抽選的基層法院院長在視頻兩端的一問一答,一場“辣味十足”的司法審判數據分析研判會商會開啟了。堅持“單月通報、雙月調度、季度研判”,精準把握審判運行態勢,已成為重慶三級法院間的常態。
精準把脈,讓問題看得見
數據分析研判會商反映審判執行中的深層次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并解決這些問題,能夠有效促進提質增效。
以數為鏡知進退,通過數據分析“問診把脈”、研判會商“對癥下藥”,持續抓好司法審判數據分析研判會商,是重慶法院構建“大管理”格局、推動審執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重慶高院審管辦主任江濤介紹,自2023年以來,重慶法院堅持采取分層、分級、分時方式,高院每季度、中院每月、基層法院實時調度,依托大數據精準定位影響審判質效的最小單元,直接鎖定具體法院、條線、部門和法官個人,并通過加強原因管理,針對性分析研判、改進提升。
今年一季度,全市法院行政案件上訴率高達70.06%,超出合理區間值。
數據反映問題,會商推動解決。
重慶高院行政庭找準癥結所在,通過強化府院聯動,進一步加強對基層行政爭議化解中心的指導推廣力度,同時帶動各級法院積極探尋解題之道,面向涉訴行政機關發出法律風險提示書、探索“1﹢5﹢N”司法救助協同機制等基層創新,都取得了不錯的實踐效果。
經過這一系列舉措,二季度末,全市法院行政案件上訴率降至54.08%,達到合理區間值且同比趨優。
作為審判管理體系中的“關鍵一環”,肩負承上啟下作用的中級人民法院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我們依托‘審管通報﹢審管提示﹢審管參考’,深度運用會商成果,強化條線業務指導,實現中基層法院審判管理定期交流、業務指導精準務實。”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審管辦)副主任張景衛介紹,該院還建立中院領導包院督導制度,僅今年10月,院領導已督導基層法院5次,并針對薄弱點進行專題指導。
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審管辦主任馬翔告訴記者,該院選拔了27名業務部門中干副職和中青年業務能手擔任審判質量管理專員,并在轄區9家基層法院全面推行專員制度,輔以復盤會商,兩級法院審判質量管理指標達標率實現100%。
此外,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標準化、精準化、閉環化管理促一線聯系督導落實落地;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通過抓“關鍵少數、關鍵部門、關鍵因素”推動薄弱法院提升,整體指標靠前;重慶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創新審管提示單制度,對重點工作實時督導、優化改進……
懂管理、強管理、善管理,以科學管理助推提質增效,在當下的重慶法院,“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深入人心。
江津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羅靜介紹說,借助系統流程數據和實時案件清單,該院及時發現先行調解期限較長影響簡案質效的問題,不僅通過專題會商深挖薄弱環節,“點對點”找準重點案件、重點部門和重點人員,同時進一步采取規范先行調解辦理程序,完善立案、審判機制銜接等方法綜合“施治”,促進審判效率持續改善。
沙坪壩區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李勇對此也深有感觸:“依托全國法院‘一張網’,我院加強庭級管理規范化體系建設,集成‘法官工作體征分析報表’,實現對法官工作的實時監測、科學評估與精準督導,讓審判工作從‘經驗驅動’升級為‘數據驅動’。”
精細管理,讓制度立得牢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建設不僅是審判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防止“被案子壓著走、被問題推著走”的重要保障。以數據為驅動,重慶法院緊緊圍繞“落實責任”與“推動改革”兩翼展開,形成系列務實管用的審判管理制度建設成果。
“案件質效怎么樣,‘關鍵少數’是關鍵。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我們創新構建了‘8﹢4’制度體系,形成兩批次37項制度匯編,不僅進一步明確了法官審判權力和責任清單,也讓院庭長履行監督管理的權責更加明晰,全庭法官會、專業法官會、審委會運行更加規范高效。”重慶高院審管辦副主任趙欣介紹。
充分運用數字重慶建設和全國法院“一張網”雙向并行的獨特優勢,重慶法院以制度重塑推動數字變革,將書寫于“紙上”的制度融入“網上”辦案全過程,做到每出臺一項制度即對應建立一套信息化支撐流程,對所有案件辦理進行全生命周期跟蹤動態監測,所有案件節點、流程、信息實行系統化和數字化管理,實現各項制度機制平臺化運轉。
以案件為核心,不斷加強審判管理制度創新,不僅為工作高質高效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探索專業化審判高質量發展新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首次對司法服務和保障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出系統性規范意見。《意見》充分吸納重慶高院牽頭建立“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司法協作‘13﹢2’機制”、推動沿線法院的溝通協調聯動不斷加強等有益經驗,為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就在《意見》發布的第二天,重慶國際商事法庭在重慶一中院揭牌成立,標志著重慶法院“兩院四庭”服務大局平臺矩陣形成——
成渝金融法院“護雙城”,制定《關于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等制度26項,推動成渝地區金融審判裁判尺度統一,服務保障國家金融戰略實施;兩江新區人民法院(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民法院)“跨山海”,聯合四川天府新區人民法院(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民法院)發布川渝自貿區法院國際物流糾紛十大典型案例(中英雙語版),護航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造“陸海并進”內陸制度性樣本;重慶知識產權法庭“助創新”,聚焦重慶“416”科技創新布局,出臺《加強知識產權審判服務保障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工作意見》,為“中國智造”應對全球競爭增添法治優勢;重慶破產法庭“巧救治”,建立《破產案件快速審理指引》等制度規范30余項,暢通困境企業“再生路”,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重慶環境資源法庭“守青山”,探索創新千年古樹司法守護、生態技術調查官、石窟寺類文化遺產協同保護等制度機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重慶國際商事法庭“促開放”,高標準建設“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中心,打造區域性國際商事糾紛化解優選地,積極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和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建設。
一路耕耘,一路收獲。制度建設的累累碩果,蘊含的是對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更好服務保障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使命與擔當,回應的是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優質高效的更高要求。
不止于此,面對巨大的案件體量、復雜的案件類型,重慶法院還形成“立、審、執”橫向銜接、“刑、民、行”類型協同、“一、二、再”梯次發力、“普、專、集”各展所長、“訴、調、仲”內外聯動、“高、中、基”縱向貫通、“中、西、東”協同發力的大審判協同機制,確保審判管理貫通融合、銜接有序。
精智實施,讓效果可感可及
7月4日一大早,一輛印有“車載便民法庭”字樣的汽車緩緩駛入渝中區雙鋼路社區,在社區小廣場停了下來。
打開車尾門,一個小型的法庭映入眼簾,國徽、審判席、原告被告席一應俱全。在這個小小的法庭內,朱大爺兄妹倆老無所養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渝中區人民法院法官何艷暉當庭宣判:指定社區居委會作為兄妹倆的公職監護人。
這輛移動的法庭,叫5G“車載便民法庭”,由重慶法院自主研發,集全域立案、全域送達、智能庭審、訴調確認和當場裁判等功能于一體,是重慶法院依托“大科技”賦能支撐審判管理的一個“拳頭產品”,近三年穿梭于重慶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以案普法、巡回審判3.6萬余次,行程累計100余萬公里,惠及重慶1000多個鄉鎮街道。
“法官,我們公司正在參加招投標,但因一條執行案件記錄影響了公司的信用評價,可不可以幫我們想想辦法?”近日,涪陵區人民法院執行干警在“法治·渝訴快執”應用上收到一家企業的緊急留言。
該院干警迅速核實情況,引導企業通過“法治·渝訴快執”在線提交信用修復申請。很快,審核通過,該院向其出具了信用修復證明,幫助企業重回市場。
為了打通執行這一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重慶法院于去年6月上線“指尖上的執行”——“法治·渝訴快執”,這是全國首個全要素、全鏈條“一件事一次辦”數字執行應用,實現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執行行動“掌上”全程監督,累計向當事人公開 69萬余件執行案件的671萬余條流程節點信息,共發放執行案款262億余元,為破解超大型城市執行難題提供可復制的系統方案。
近年來,重慶法院堅持向大數據要生產力,通過數據流打通業務流、決策流、執行流,推動審判工作流程全方位、系統性重塑,為加強審判管理插上“科技翅膀”。突出科技的“硬”實力,打造“家門口的法院”——5G“車載便民法庭”、“客廳里的法庭”——“全渝數智法院TV版”,進一步打通數字化、實景式普法需求端和服務端;突出數字的“軟”融合,數字重慶建設與全國法院“一張網”相向而行、相互疊加、相映生輝,借助全國法院“一張網”數據下行優勢,實現“數字重慶”系統平臺歸集共享法院數據,更好服務超大型城市現代化治理;突出AI的雙向賦能,利用海量數據探索建設司法領域可信數據空間,探索應用AI 開展數據分析,高質量開展“數助決策”,提升服務大局的智能化水平。
重慶高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法院將把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大政治任務,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工作部署,以審判管理理論專業委員會2025年年會為契機,扎實開展審判管理理論和實務研究,促進審判管理更加符合司法規律,以審判管理促推嚴格公正司法,以嚴格公正司法服務保障“十五五”時期目標部署落細見效,努力為全國法院審判管理工作科學發展以及審判執行工作持續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人民法院報·1版
記者:劉洋|通訊員:丁懿 宋良波 秦瑤
見習編輯:楊鴻 |聯系電話:(010)67550939|電子郵箱:fyxw@rmfyb.cn
新媒體編輯:李斯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